贝壳曾作为货币流通,为何人们不去海边捡?专家:不捡才是聪明(腾讯网)
贝壳曾作为货币流通,为何人们不去海边捡?专家:不捡才是聪明
中国汉字中,凡与财富、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与“贝”有关,如货、财、贸、贷、贵、贱、贫等,这从侧面说明,贝壳作为古代货币存在的事实。
海贝因多彩光洁、便于携带、坚固耐用,在人类进入渔猎、采集、农耕劳作的原始社会阶段,仅作为饰品流传于世,后来演化为货币。据目前掌握的资料,贝壳演变成货币,应是商代的事情。
《说文》解释,贝,海介虫也……象形。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海介虫”就是海洋中带甲壳的动物,“泉”就是“钱”。这段解释的大意是说,贝是一种带甲壳的海洋生物,古时代以贝为货币,以龟为宝物,周代开始有了钱这种货币形式,至秦代废弃了贝,而钱得以广泛流通。
古人用线将贝壳穿起来,一串为五贝,两串为一“朋”。那时候,拥有财富多少的象征,就看你有多少“贝”了。
那为什么选择用贝壳作为货币呢?我们的先民在商品的交换过程中,一直在寻找一种产品都能和它交换的物品,像牛、马、玉等都充当过一般等价物,但是因为其他的一般等价物都太大,不方便携带,于是人们在交换中选择了最小也最美丽坚硬的贝。因为贝本身具有天然的单位,而且轻巧坚固,便于携带,同时在原始社会先民早已用贝作为装饰品,对它很熟悉。
另一个原因是,贝既不会像五谷那样腐烂,也不会像珠玉那样数量稀少,所以用它作为交换商品的手段是最方便合适的。
那么有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海贝是货币,住在海边的先民为何不去海边捡海贝充当货币呢?
其实,流通的货币,是由国家统一发行的,从贝的形状上看,白色居多,空心、口细长、多对齿、背隆起或人工磨背式,两端常有磨孔,便于穿系携带。即使是经过打磨,又没有防伪标志,先民不是一样可以打磨吗?但是因为充当货币的贝壳要求很苛刻,同时数量稀少,所以想伪造不太可能。
随着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天然贝币渐渐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故在当时又出现了许多仿制贝币,有石贝、骨贝、陶贝和铜贝等。从商朝中晚期至周,由于人口增多、农业进步、手工业发达、商贸往来频繁等诸多因素,促使货贝需求量猛增,出现的诸如石、骨、蚌、陶等仿贝,其价值同小海贝,甚至高于海贝,其中珠玉贝称上币,价值昂贵。
不过,珠玉很少有人用得起,后来又流通了铜贝,它没有文字,背面凸起,铸有一道贝齿,称为“无文铜贝”,也是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
当时的金属开采权基本掌握在贵族手里,即使偷盗也会引起调查,恐怕还没开始仿造,就已经被抓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