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中山对甘孜教育援建改变群众对教育的观念

2020-09-22

白玉县第三完全小学崭新的教学楼。本报记者 文波 摄

编者按

8月24日,“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川藏行采访团告别西藏,进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简称甘孜)。2014年来,按党中央、国务院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东西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决策部署,中山市不断对甘孜州白玉县、巴塘县的教育、卫生、住房解困等方面加大项目、资金和智力帮扶力度。2018年5月起,中山市派出2名干部分别赴甘孜州白玉、巴塘县参与援建工作。采访团在四川的第一站就走进了白玉县。

“白玉”藏语意为“吉祥盛德的地方”,地处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500米以上。全县总人口5.7万,藏族人口占95%以上,且大部分为农牧民。白玉县委常委、副县长尹健是中山援川干部,他表示,自2015年以来,中山对口援建白玉县教体系统项目共计7个,总投资9430万元。这些教育项目不仅改善了教育条件,还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群众对教育的观念。

●以前求家长让娃上学 现家长为娃选好学校读

白玉县较偏远的赠科乡,退休的乡村藏语教师叫阿伙布和外孙女西绕曲珍,坐在客厅里,与记者聊着四川藏区的教育发展,感叹变化太大。

15岁的西绕曲珍今年以全县第68名的好成绩,进入了县中学重点教学班。她腼腆地笑着告诉记者,自己原本在家附近的乡村小学读书,到了三年级时外公坚持把她送到了离家80公里外的县城小学寄宿学习。白玉县赠科乡属于高原农牧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集中学龄儿童开展教学有一定难度。当地探索出一条“幼小一体化”学校与县城集中寄宿学校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许多村里的孩子都先在乡里的小学读低年级,高年级就转到县里的学校。

在县里新学校,西绕曲珍发现黑板是白板、音乐课有钢琴伴奏、电脑课要学打字,“感觉很新鲜。”对于未来,她说希望能考上大学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

外公阿伙布也曾到过外孙女就读的县城学校去参观过,他说,现在的学校与自己以前的乡村学校条件那是“天差地”。不仅设施设备没法比、师资和学习内容也强了很多,最重要的是连家长们的观念和意识也都改变了。“我以前任教时,是老师到家门口去求家长让孩子来读书;现在是家长主动去找好的学校让子女去上学。现在大家都知道,没文化就是最可耻的、最害羞的。我们村的孩子都100%入学。”

阿伙布觉得,一是有人走出高原眼界开阔了,感受到知识的重要, 二是近年随着广东援建的教育投入,各乡县的学校在设备、师资上都突飞猛进,孩子真能在学校学到东西。

●农牧民孩子与城区学生共享优质资源

近年白玉县城的集中寄宿学校学位需求不断增大。西绕曲珍就读的寄宿制学校经过扩建,今年已更名为第三完全小学(简称“三完小”)。虽然只是一所小学,但当记者来到这所学校时,才惊叹于这小学的“大”。学校依山而建,十多栋楼房错落有致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占地总面积54000多平方米。广东投入的援建资金共修建教学楼5栋、学生宿舍4楼和食堂服务中心1栋。

实木的架子床、全新的被褥、多格的柜子,采访当天下午,校长高鑫元带着记者参观了学校新建的宿舍楼。8人间的宿舍里,还有放杂物的阳台,暖暖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户照进来。高鑫元说,现在宿舍的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不仅空间宽敞,还建设有地暖、公共澡堂等。以前学校只有很小的洗澡房,许多师生一周都轮不到洗一次澡。“当时建设学校时,规划规模是800名学生。现在老百姓送子女来县里读书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现在实际在校生都1200人了。”目前该校区的2020年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建成后可提供3000个学位。

有着10年教学经验的语文老师周荣健,见证了学校条件不断改善,也成为学校首位到中山的交流者。他说刚进校时,教室的电器只有灯泡,根本不敢想会有电器化设备。如今在各方援建下,教室已用上了第三代的多媒体一体机。但先进的硬件,需要有更先进的教育理念匹备。对于三完小的援建,我市除了投入资金建设项目,还展开了教育交流。中山市港口镇中心小学与学校签订了帮扶协议。去年,港口镇红十字会和港口镇中心小学捐赠善款用于为三完小的学生购买冬装校服。

周荣健去年也到中山港口镇中心小学挂职了一年。从高原到沿海,他在教育方法与理念上都有了新的视角。“硬件已不会相差太远。如两间学校都有图书角,不缺图书。但港口中心小学的师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更高,他们还常组织各种阅读分享活动,让孩子真正爱上阅读、热爱自主学习,语文才能有质的飞跃。”

在中山的一年里,周荣健到许多学校参观交流,回到高原学校后他将这些见闻与孩子们分享。“教育援建,让我得以提升了自己。我以自己为引子,鼓励我的学生们更主动学习,走出高原大山,去见识更广宽的世界。”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