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学生在山顶写诗,在课堂上把诗词唱出来,她就是小县城里的“女先生”
大学毕业后,赵菊慧来到贫困的舟曲县城任教,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好旋律在课堂流淌,带着藏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一起唱诗词、写对联,共同沉浸在家乡风物和文化的浓郁熏陶之中。
赵菊慧甘肃省舟曲县第一中学语文教师,曾获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高中同课异构教学竞赛三等奖、甘肃省弘扬楹联文化先进个人等荣誉。
为慈母,为良师,为国士,中西合璧,博古通今,山水幸得真墨客;
有莲心,有雅意,有诗情,寰宇行吟,经天纬地,人杰还让叶先生。
2018年,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荣获教育部评选的“最美教师”称号时,甘肃省舟曲县第一中学语文教师赵菊慧写下了这副对联。大学时偶然听了叶嘉莹先生的诗词讲座后,赵菊慧便将她奉为自己终身学习的楷模。
她说:“叶先生一生从教,笔耕不辍,她的课语言隽永,思想深邃。从她身上我真切体会到,原来当老师可以这么高雅。如果能成为这样的老师,此生无憾。”
据说,叶嘉莹先生不愿意被称为才女,倒是很愿意接受一个有些古典的称谓——穿裙子的先生。赵菊慧很向往这种风度,作为一名贫困地区的教师,虽然条件非常艰苦,但她仍然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在舟曲这块贫瘠而美丽的田野上耕耘着,这块田野上的小花小草也因她的耕耘而蓬勃向上、明艳动人。
01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舟曲县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地带,曾经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地区,多次遭受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的赵菊慧,大学期间便立志做一名教师。在校学习期间,她便尝试当辅导员讲课,放假时还会加入支教队伍去小山村支教。
大学时代的多次支教经历使赵菊慧开始思考教育的本质问题。在一次支教反思中,她写下这样的话:“把孩子真正当作孩子是教育者应该做的,教育本就应该充满爱。希望下次支教时,我可以尊重孩子的每一个想法,可以满足孩子的每一个愿望……”
大学毕业后,学生期间的“种子”开始发芽,赵菊慧毫不犹豫地来到舟曲,成为舟曲县第一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曾经一个学生天真地问她:“老师,你为什么不去大城市当老师呢?”赵菊慧笑着回答:“舟曲的孩子也需要老师教啊,教你们和教大城市的孩子是一样的。”
在赵菊慧当老师的第一年,春季学期刚开学,班里最贫困的小虎拿来手掌大小的一块儿腊肉。小虎说:“是我娘让给您的,已经煮熟了,您回去炒着吃。”赵菊慧的眼眶有些湿润,她没有推辞,收下了这份珍贵而特别的礼物。
赵菊慧当然知道这块腊肉的意义,也知道小虎有着怎样不幸的家庭和命运:早逝的父亲,操劳且已近花甲之年的母亲,在外务工供他上学且一直未婚的二哥,小时候从核桃树上摔下而有轻度的残疾……上学后,小虎寄住在姐姐家,姐姐也在外打工,经济条件很不好,所以小虎有时候连早点都吃不上。刚参加工作的赵菊慧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经常把面包、点心拿给小虎当早餐吃。
小虎没有辜负赵菊慧的期望,虽然遭遇不幸,但他成了一个既懂事又自强自立的孩子。作业永远写得工工整整,每次进出办公室都要向赵菊慧深深鞠躬。赵菊慧说:“这个孩子降生在生活的深渊里,但他依然勤奋而努力。面对这样的孩子,我怎么可以不努力工作呢?”对孩子的可怜和关爱,也成为对赵菊慧的鞭策和勉励。
贫困的生活让一些学生辍学了。赵菊慧清楚地记得一个小女孩——小芳,她从小被寄养在奶奶家里,上学后才回到父母身边,与父母缺少感情基础。小芳经常在周记里向赵菊慧倾诉:自己很痛苦,觉得家里都是外人,没人关心她,对生活也看不到希望。
赵菊慧一直鼓励她好好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小芳也一度很努力地学习。然而,家庭的因素还是让她辍学了,赵菊慧多次联系到在外打工的小芳,苦口婆心地劝导,但最终也没能改变这个事实。直至今日谈起小芳,赵菊慧仍然充满愧疚,总认为自己对她关心不够。
后来,小芳的妹妹也来到赵菊慧的班里,赵菊慧自然对她格外关心,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无微不至,还经常与她谈心交流,生怕她重蹈姐姐的覆辙。在赵菊慧的关心下,小芳的妹妹一直成长得健康而阳光,不但学习成绩优秀,还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后来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一个学生在日记里写道:“我很喜欢我的语文老师,她对待我们总是那么温柔。”温柔是赵菊慧最大的力量,这股力量来自于她对学生真挚的爱以及那份心中神圣的教育使命感。“舟曲的许多学生家庭条件不好,与大城市相比,这些孩子更需要细心的关爱。”赵菊慧感慨,“我是一个老师,站在讲台上就不敢放松,生怕辜负了孩子和家长的期望”。
在赵菊慧看来,教育就意味着希望,意味着远方的梦想和光明。尤其对于舟曲这样一个贫困地区而言,教育可以帮助千千万万的孩子改变命运。“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赵菊慧引用鲁迅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教育情结。
02
康河的柔波,是课堂翩然流淌的旋律
爱美的赵菊慧,经常穿着旗袍上课,旁征博引,气质优雅,她说:“爱美是人的天性,小地方的孩子也不例外,希望我可以带着他们一起发现美、寻找美、欣赏美。”
赵菊慧与学生一起作诗填词,一起谱写曼妙的乐章,有时讲到美好的文字,她真如鲁迅笔下博学的先生一般,“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学生都说:我们的老师是位穿旗袍的“女先生”。
赵菊慧的课堂总是充满了美,翩然飘动着诗一般的旋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再别康桥》的意境,赵菊慧专门买了一个蓝牙小音响,播放了歌手李建翻唱的版本。“音乐和文字一样,都是触动心灵的艺术。我就让他们静静地聆听,从不同角度感受诗歌之美,感受音乐与文字的相通之处。”赵菊慧说道。
她举着小音箱站在教室中央,美好的乐曲如泉水般流淌而出,如月光般倾泻而下,学生或闭目聆听,或凝神静思,那一刻是如此美好。一个学生在文章中写道:“我们仿佛被载在一叶小舟上,随着徐志摩徜徉在康河的柔波中,不知今夕何夕。”
经常作诗填词的赵菊慧,到了教学古诗词环节更是得心应手。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都曾经被谱曲吟唱。她在网上搜集资料时,发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86岁的王之炀被查出肝癌晚期,在病床上写下了《长恨歌》的曲谱,老人的外孙女将曲谱发到网上,希望有人可以为病重的外公重新吟唱一曲《长恨歌》。
赵菊慧将这个故事讲给学生,希望他们能够珍惜学习诗词的机会。赵菊慧和学生一起按照王之炀老先生的吟唱曲调,将整首《长恨歌》吟唱下来,他们都被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打动了,那种缠绵悱恻又荡气回肠的感觉,是靠单纯的讲解、背诵无法体会的。
在赵菊慧的熏陶下,学生都知道诗词是可以唱的。当赵菊慧唱罢《琵琶行》一诗时,她的一个学生竟然说:“老师,您唱得不是最好听的,杨荣菲会唱更好听的版本。”杨荣菲是个学习很好但有些腼腆的小女孩,在大家的鼓励下,她鼓起勇气站起来,竟然把《琵琶行》全文唱了下来。
赵菊慧感慨道:“全班学生都受到她的感染,当听到‘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这几句时,大家不由自主地一起合唱,被那种知音寥落的慨叹深深打动了。”下课后的赵菊慧仍然难以平复心绪,她写下一首绝句表达自己的心情:“瑟瑟秋风寂,泠泠弦上吟。天涯逢此夜,千载有余音。”
“课堂是遗憾的艺术,每次站上讲台都会有新的感触,为了让自己的课堂少点遗憾,我总是努力在课外下功夫。”赵菊慧经常带着学生一起写散文、写诗词,“我们尝试从创作者的心态把文本解读清楚,让那些鉴赏术语不仅是试卷上的正确答案,更能内化为每个人的生命体验”。
03
听着雪花飘落的声音,在翠峰山顶写诗
在一节语文课上,为了锻炼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赵菊慧给他们讲了明代才子解缙的巧对故事“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据说,解缙对门的财主因自家竹子被“借景”而大为恼火,把竹子全部截短。赵菊慧便让学生替解缙想办法,对联应该怎样改。
学生兴致勃勃地讨论起来,最后给出了他们商量的答案,改成“门对千竿竹砍;家藏万卷书存”。赵菊慧继续出题,如果财主把竹子全砍光了,这副对联又应该怎样改?学生给出的答案是“门对千竿竹无;家藏万卷书有”。
赵菊慧笑着说:“你们都是小才子,现在来与解缙比比看。”原来,解缙第一次把上下联各加一个字,变成“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第二次又各加一个字,变成“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学生笑了起来,仿佛自己都化身为明代的解缙才子一般。
“老师,你教我们对对联吧”“我们还要学诗词”!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句,接着全班学生都喊了起来。“
“通过诗词、对联这些精美的古典文学,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写作能力、阅读兴趣、审美体验,这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回想起学生殷切的场景,赵菊慧说道,“但也有许多顾虑:会不会影响他们的日常学习?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不是难度太大了一点?况且舟曲一中有许多藏族学生,他们的汉语基础比较薄弱,甚至有些家庭不会用汉语交谈、写作,让他们学习诗词、对联,真能行得通吗?”
赵菊慧还是决定试试,她一直认为语文教学不能只关注知识摄取,更重要的是在语言文化的环境中汲取养分。她干脆把课堂搬到教室外,带着学生找寻舟曲街廊、商铺、景区悬挂的对联,分析其中的对仗和声律规则。从《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到简短的五七言练习,学生的创作水平越来越高,赵菊慧开始让学生尝试专题创作。
谷雨前夕,赵菊慧让学生根据“谷雨”这个节气创作一副简短对联,这是他们第一次进行完整创作。“原本有些担心他们不知怎样下笔,但是前阶段的积淀起了作用,他们不但写出工整的对联,还有一些清新秀雅的作品。”赵菊慧颇有些得意地说道,像学生奂文光的“风和一柳嫩;雨润万山青”、学生秦果果的“雨生滋谷意;春尽落花情”等作品都得到了好评。
虽然赵菊慧日常工作十分繁重,但她还是担任了课外社团的辅导教师,与学生一起写对联、写诗词,从讲解知识、修改作品再到最终的编辑发表,赵菊慧都投入了大量心血。学生写传统节日、校园景物、雪花飘落、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笔触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文学走进生活,也让生活成为文学的素材。”赵菊慧说,“他们不仅越发喜爱古典文学,连作文水平也提高迅速,有不少学生的作品都发表在省级、国家级刊物上。”
至于之前担心的藏族学生的语言问题,早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迎刃而解。赵菊慧骄傲地翻出几名藏族学生的作品:“李创明措的‘风传燕语春来早;雨洒桃花梦已深’、王龙舟草的‘藏乡春色涌浓淡;柳岸芳姿映古今’、旦智道吉的‘朝朝云洒千秋雪;暮暮梅开万载春’……这些对联都已经很有品位了吧?”
赵菊慧还会依托舟曲当地的民俗文化、人文风景开展一些社团活动。比如巴寨乡五月有“朝水节”,是藏族祛病祈福的节日,赵菊慧找到图片、视频、文字,让学生感受乡民在曲纱瀑布中淋浴歌唱的氛围。“翠峰晚照”是舟曲古代“西固八景”之一,赵菊慧更是写了许多文章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他们漫步于盘旋蜿蜒的山路,在碧草繁花之间轻歌曼舞、作诗填词。赵菊慧说,人文为乡土注入了灵魂,无论是脚下的舟曲县城,还是更广阔的祖国大地,只有触摸到乡土的灵魂,才会更加依恋乡土、热爱乡土。
在赵菊慧的影响下,舟曲的孩子也变得谈吐文雅、眼界开阔,“腹有诗书气自华”。赵菊慧呢?她依然行走在追随叶嘉莹先生的道路上,努力与她的偶像一样成为一名“女先生”。赵菊慧说:“‘先生’这个词离我还太远,但我愿意向这个目标前行。渊博的知识、执着的信念、高妙的教学技巧、深邃的教育情怀,这些都是被称为‘先生’的先决条件,希望有一天我可以达到。”
作者 | 本报记者 金锐
来源 |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