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从不被理解到受欢迎,常德这个文物征集人他说就是不想让文物被毁掉

2020-09-20

△9月17日,石门县壶瓶山镇泰和合红茶号,馆内收藏了很多与茶文化有关的文物。   图/记者张云峰

木制结构的建筑、青砖墙麻石窗“海国流芳”的匾额,在经历一百多年的风雨之后,依旧精美的屹立在这面积约484米的主楼。石门泰和合红茶号自1893年创建,至今已有127年历史。

“我用这十几年的时间,寻找泰和合红茶号散落在民间的文物。我们的想法就是不想让这些文物被毁掉,这是我们为这个地方做出的改变。”1982年,26岁的常德本地人龙西斌给自己选择了一条“野路子”。

村民从不理解到主动联系他

1982年,石门县博物馆原馆长龙西斌开始接触石门泰和合红茶号文物保护工作。当时他是石门罗坪乡文化站站长。十几年前,他开始收集相关文物。

“泰和合共有1686口茶箱,1116条茶袋。现在已经征集考据了689口茶箱和900条茶袋。500件茶具都已经收回,还有已经征据的1205个马鞍。”已经退休的龙西斌回忆多年的民间收集过程,他说,我跟感谢当地人的实在,还有很多文物需要去征集考据,很多故事可以去挖掘。

每次启程前,龙西斌需要准备好介绍信和身份证,最快时间收获当地人的信任。“我们给主动联系的居民以石门县博物馆的荣誉证书作为精神奖励,然后再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奖励不一,比如专门驮茶箱的驮鞍是200元左右,马鞍是在300元到500元,如果马鞍上有象征身份的雕刻物,也会有上千元的奖励。”

他回忆,去到当地,往往需要就价格和居民进行探讨,有次他去到当地征集考据文物,晚上听到一群小孩子说,这是该上交的文物,是值得骄傲的事情,应该免费给叔叔。这几个孩子拿来的是一个沾满灰尘的煤油灯,但他非常开心。

龙西斌说,很多时候,村民根本不懂得文物的价值,比如用茶箱装蜂蜜,而本身带有苦味的茶箱是酿造不出甜蜂蜜的。这时候茶箱就会被抛弃在角落。

征集考据期间,有从不理解到主动联系,甚至热情欢迎龙西斌来家里做客的居民。“他们的心态能一步步转变很不容易,我特别感动,更加深了我的工作决心。”龙西斌说。

当地人毕业后特地来了解制茶用具

被龙西斌和志愿者征集考据的文物,都在泰和合红茶号里被封存保护。壶瓶山镇文广站站长周远凡介绍,1887年,广东人卢次伦来到石门壶瓶山镇,先开矿,后制茶,建起了“泰和合”红茶号,1万多口枫木茶箱,一个庞大的茶叶商业帝国于石门西北乡的大山深处悄然生长。

以这样的印象浏览现在的泰和合。木制结构的建筑、青砖墙麻石窗、聚财寓意的天井、“海国流芳”的匾额,在经历一百多年的风雨之后,依旧精美的屹立在这面积约484米的主楼。

主楼的东侧是制作、储放茶叶的库房和骡马房的部分建筑。几百口茶箱填满这座建筑。龙西斌说“这是石门独一无二的东西,每一只都是一百多年的历史。”

名声在外的泰和合,因为石门有着让不少人“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壶瓶山主峰,而不断进入到人们的视野。

对于游客张景(化名)来说,对茶叶的迷恋是从浏览过泰和合开始的。大二那年张景和家人从石门县来到壶瓶山,目的地是登顶壶瓶山,中途去了一次泰和合。“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专门关于茶的博物馆,那时更多是惊讶,我没想过,有一天我会再次特地来到这里。”

因为这个契机,大学里的张景爱上了喝茶,开始为期两年了解宜红茶的日子。“我本来就是石门人,我的爱好告诉我,在这个博物馆应该还有更多的东西可以去进行发掘。”这一次张景来到这里,来了解手工做茶的工艺过程以及老茶箱在内的制茶用具。

龙西斌介绍,未来,泰和合在形式和内容上会进行改良和设计,在内容上丰富石门茶叶的过去,尤其是宜红茶的故事,在形式上将邀请茶业非遗继承人王凯波,在泰和合进行茶叶制造过程展示。“还会联合发展旅游业,比如在参观泰和合后,可以前往高山茶园进行浏览。”

潇湘晨报记者易思含常德报道

【来源:潇湘晨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