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伟大抗疫精神坚定青年学生文化自信

2020-09-17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近日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指出,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可以说,伟大抗疫精神背后所透射出的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价值内涵。因此,以此次战“疫”为契机,认真挖掘伟大抗疫精神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与价值内涵,从而引导高校青年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定力,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无法回避的神圣使命。

全民齐心战“疫”,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巨大正向功能。

2020年年初,整个世界都面临着一场罕见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这场斗争不仅是对各国抗疫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各国社会治理能力和各民族文化及其价值观的一种无声比较。可以说,中国人民在这次抗疫斗争中,上下一心、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以“壮士断腕”的意志和决心,在短短两个多月之内迅速抑制住了疫情,为其他国家赢得了宝贵时间,并又尽己之力支援其他国家抗疫,赢得了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赞誉,也让世人见证了中华文化核心价值取向的巨大正向功能。

其一,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表征的强烈家国情怀。中国儒家文化中,以“修齐治平”为基座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追求,已经成为传统士人和国民“日用而不知”的追求。因此,一代一代中国人往往把家国利益看得比个体利益更为重要,尤其是在国家遭遇到大灾大难的关键时刻,这一价值取向就更显现出来。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各行各业的人,无论身份、性别、年龄、职业,中国人的这种家国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二,以“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为动力的、内在超越的、自觉自律的主体性。在中国奉行的天、地、人“三才共治”的“天人合一”的整个宇宙人生观大系统中,各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且“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人是这一大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能发挥能动作用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主体性,是以“厚德载物”和“仁者爱人”为基座的主体性,体现的是一种反求诸己的向内下功夫的内在超越,其超越时空的魅力是不言而喻的。像持志养气、居敬存诚、慎独内省等,都是古人进行自我修炼的重要方式。所以,中国人同样是强调人的主体性发挥的,而且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只是,这种主体性重在向内下功夫,而非一味强调外在的张扬罢了。在这次抗击疫情的斗争中,中国人积极配合国家出台的各项措施、自觉约束自己日常行为,这种自律精神,是促使国家较短时间内控制疫情、快速扭转局势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三,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为情感依托的仁者风范。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中的人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人的发展和完善脱离不了与周围人和物之间的关系,眼中有“他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因此,尊老爱幼、尊师爱生、君明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诚友信等,成为情感抒发的重要内涵。在这次抗疫斗争中,中国人对自己同胞的深厚情感也展露无遗。在“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方针之下,中国决不放弃任何一个患有新冠肺炎的同胞。与目前整个世界的疫情相比,中国把病亡率控制在了尽可能小的范围之内。

其四,以“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为壮怀的牺牲奉献精神。那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等的豪言壮语及其人生实践,至今令后人感怀和深深敬仰。在这次战“疫”中,最能体现牺牲奉献精神的,首先是那些“最美逆行者”——从祖国四面八方义无反顾地驰援武汉战“疫”最前线的几万名医护人员。他们同武汉的医护人员一起,以高度的职业素养,夜以继日奋斗在救治一线,冒着被感染的危险拯救病人的生命,透支自己的健康以守护他人的安宁。还有那些因劳累过度或感染新冠肺炎而牺牲在一线岗位上的烈士们——医护人员、公安干警、志愿者、城乡社区工作者等,也都值得我们崇敬,让我们无法忘怀。有人曾总结说:“这个民族之所以强大,正是因为总有人在苦难发生时,把别人看得比自己更重要。”这正是中华民族在危难之中的真实写照。

其五,以“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为警训的集中力量、齐心协力办大事的价值取向。中国人相信,“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因此在办大事时强调众志成城。这种价值取向,成为中国集中力量、齐心协力办大事的文化根基。这次战“疫”,充分显示出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无论是包括解放军在内的全国200多支医疗队4万多名医护人员奔赴武汉,还是数千名工程人员通宵达旦,在武汉迅速建起了雷神山和火神山两座医院以及30余座方舱医院,都是集中力量、齐心协力办大事的有力证明。

其六,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为准则的援困助人精神。中国人历来尊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对别人的帮助会加倍回报。这次战“疫”,又见证了中国人的这一品格。鉴于国外疫情的蔓延,对于疫情袭来时曾经帮助我们、现在也正遭受着疫情侵袭的国家,一方面给他们送去了抗疫物资,另一方面又派出多支医疗专家队伍,赶赴疫情严重肆虐的国家进行援助。这一胸怀正实践了中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其七,以整体观下的“固本培元,扶正祛邪”为机理的中医药治疗在战“疫”中发挥了独特作用。我国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快速遏制住疫情的蔓延,中医药治疗与西医携手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中医药有与西医不同的治疗理念,它在对人体的整体关照下,强调辨证施治、固本培元、扶正祛邪的治疗机理,通过调理五脏六腑提升人身体机能来治病。这一治疗机理与中华文化理念密切相连。数据显示,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社会各界认为,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亮点。

以战“疫”为契机,引导高校青年深刻认知民族文化精髓,以提升文化自信。

近年来,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华传统文化对高校青年学生影响式微,但这次疫情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仍然是我们民族的价值根基,它仍在有力地建构着我们的文化身份。它在促使全民齐心控制疫情恶性蔓延的同时,也为我们引导高校青年学生重新审视自身文化身份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提供了一个绝好契机。

高校青年是乐于思维并具有较强思维能力的青年族群,但由于年龄关系,他们激情有余而理性思维相对不够成熟。因此,要通过无可辩驳、令人信服的事实,引导青年在比较之中辨析其中的优劣长短,使他们无形之中提升思维水平,从而增强文化的自信与定力。

由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其一,各科教学都应结合专业特点将战“疫”中的生动事实与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融为一体加以弘扬。当我们在赞颂战“疫”中的英雄、讲述感人的抗疫故事时,一定不要忘记同时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正能量;同时,也要引导青年对中西方在这场抗疫斗争中的不同态度、做法和结果进行积极比较和思辨,克服思维的表面性、肤浅性、盲目性,以提升其思维水平,进而提升对自身文化的自信。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是面对风浪袭击的定力与柱石。这里所说的各科教学,不仅仅限于文科专业,也不仅仅限于通识课程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而应当包括文、理、工、医、农、军、警、体、艺等各专业领域的教学在内。对于所有的青年学子来讲,这是一种文化上的抗毒素,能够保护他们健康成长。

其二,组织学生就这次战“疫”进行各种形式的讨论并加以引导。在讲述道理的同时,学校可多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讨论,如课堂内的讨论、党团组织或辅导员组织的班级或小组讨论等,就战“疫”中的具体事实以及由此牵涉的文化问题,展开踊跃、平等的讨论,允许个人发表不同的观点和意见,甚至可以进行热烈的辩论。在此基础上,针对讨论中出现的不同观点、反映出的一些问题,再切实地、高水平地积极加以引导。

其三,以战“疫”为契机在大学校园掀起研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这里所说的热潮,并非一哄而上的短期的、表面的效应,而是以这次战“疫”为契机,激起高校广大青年学生研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愿望和需求,并使这种愿望和需求长久地保持下去。应该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青年一代的血脉,成为他们“日用而不知”的文化定力。有鉴于此,我们呼吁,由教育部牵头组织相关专家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高校版本。青年一代是民族大业的继往开来者,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希望,也是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因此我们决不能输掉年轻一代,更不能输掉国家的未来。

(作者系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招标课题“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研究”[VEA150005]成果)

作者:李申申

《中国教育报》2020年09月17日第7版 版名:理论周刊·思想前沿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