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白千余名学生被这位山村老师送出山外……
博白县水鸣镇莲江小学木灰根教学点位于一个山坳里,只有一层白色的教学楼和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教学点四周都是山林和农田。今年43岁的冯志娟是这个教学点里唯一的老师,从教23年的她已在这里坚守了20多年。多年来,她起早贪黑、甘于平凡,在这三尺讲台上用她的一腔热血,捧起了山里孩子们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梦想。
20年带出千余名山村孩子
去年,记者一行从水鸣镇与S221省道的岔路口进去,开汽车经过狭窄到几乎不能会车的村道和一片水田及坡地,约20分钟才看到建在山间的莲江小学木灰根教学点。一路上,树枝和茅草不时鞭得车窗叭叭响。这样的路,冯志娟走了20年。
教学点只有一层平层教学楼,教学楼有两间教室,一间用来教学,另一间教室里放了一张乒乓球台,原本光秃秃的墙壁被冯志娟贴上了校园生活的剪影,显得充满了生机。“现在二年级的同学开始写我上节课布置的作业,一年级的同学们请翻到第五课。”冯志娟所带的班是复式班,学前班、一年级、二年级3个阶段共20名学生,每个同学的学习生活都被她安排得有条有理。为了让孩子们都能在这里学到东西,冯志娟不停切换教学模式。她一天要上6节课,嘴巴经常得不到休息,长年累月下来,嗓子逐渐变得比常人沙哑。
1997年,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冯志娟被分配到了水鸣镇莲江小学任教;1999年,当时的木灰根教学点的老师退休,谁来接任成了令学校头疼的问题。这时,只有22岁的冯志娟站了出来。“第一次来这里,从镇上走过来花了一个多小时。”冯志娟说,教学点的偏僻和简陋超出她的想象。当时的教室是一栋泥砖土木结构房子,里面只有简陋的黑板和书桌,一到下雨天,教室还会漏雨。到了冬天,四面漏风的教室冷得令学生瑟瑟发抖,就连大小便也只能去位于教室后面的茅草堆后解决。然而这样困难的情形并没有吓退冯志娟,反而更坚定了她留下来任教的决心。
这一坚守,就是20年。
如今,冯志娟的爱人黎玉生在水鸣镇上做生意,家里经济条件不错,很多人都问冯志娟,为什么还坚持留在山村教书。“我是从山里出来的,我想把这些孩子送到山外面去。”冯志娟说。
她一直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
中午,刚下课的冯志娟吃完午餐后,提着早已准备好的书包和水果、月饼来到村尽头的贫困学生海惠家。海惠的哥哥生下来就有智力障碍,上级机构要求驻点老师要定时过去教他学习。冯志娟每隔几天就上门一次,还经常自掏腰包送去生活用品。
帮助贫困生这件事,冯志娟从未停过。
学生小雨从小没了父母,奶奶也已年迈,贫困的生活使她一度想放弃上学。冯志娟知道后,多次找她谈心,还给她买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为了使小雨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得到更好的保障,在征得其奶奶同意后,冯志娟让小雨到自己家里吃饭,为她补习功课。“冯老师就是小雨的第二个母亲。”小雨的奶奶每次见到冯志娟来都会这样说。
冯志娟的手机也成为了学生们的“公用电话亭”。
学生桐彤、天林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兄妹俩跟着年迈的祖父母生活,因为想念父母而无心上学,性格日渐孤僻。冯志娟看在眼里,主动把手机给他们联系父母,邀请他们到自己家里做客,让他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渐渐安心学习。“父母缺位不利于儿童的成长,我经常在班级群里和家长们交流,希望父母至少有一个留在家陪孩子。”在冯志娟的建议下,一些家庭的父母选择留一人在家中,陪伴孩子学习和生活。
2018年9月27日,冯志娟和学生们一起走在放学路上,一辆失控的柳微车撞了过来。受伤严重的冯志娟昏迷了3天,醒来的第一句话便是,“有没有学生受伤?”知道孩子们都安然无恙时,冯志娟在内心庆幸,“还好被撞的那个人是我。”不久,休息不到两个月的冯志娟因为放不下教学点,匆匆出院回到了岗位上。“孩子们需要我,我必须得回来。”冯志娟说,她是教学点里唯一的老师,她请假一天,孩子们的学习就耽误一天。
一份教育事业 全家人都在支持
冯志娟家住在水鸣镇上,去上班却要往山里走,丈夫黎玉生一开始并不希望妻子受这份苦。“那时她还只是代课老师,月薪只有两三百元。”丈夫黎玉生说,冯志娟每天早上天没亮就出发去学校,走路需要一个多小时,骑自行车也要50分钟左右才能到。“我多次劝她放弃这份工作,她都不同意。”然而,比起自己的辛苦,冯志娟更心疼木灰根教学点的学生。“我不坚守,这个教学点就没了。”冯志娟说。
课间,冯志娟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
在冯志娟的坚持下,山里的孩子一批又一批地被送到山外,黎玉生感受到了妻子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也开始跟着妻子进山。2002年,一次大雨后,原来的泥砖教学点墙体有些倾斜,夫妻二人到大山里砍了两根大木头过来做梁柱。2011年,多方开会一致决定重建木灰根教学点。“不够钱,我愿意掏一部分来建。”黎玉生说。当时,通过申请上级拨款2.5万元,还有几万元的缺口,黎玉生除了自己捐款,还积极发动更多的人加入。最终,在村民们和爱心团队的支持下,新的教学点建起来了。
在重建过程中,孩子们没有地方上学,冯志娟就把自家的木工棚设为临时教室,继续教孩子们读书,家公家婆也为离家较远的孩子们煮饭。冯志娟的家公黎老伯说,因为儿媳妇的付出,村里的孩子不用走到离家远的地方上学,他们都感到很欣慰,他空闲时也会到学校,在课间帮忙照看孩子们。
记者手记
“20年,够了吗?”“不,不够,我还会扎根在这里。”采访时,说起教学点的学生,冯志娟多次红了眼眶。这些年,获得各种奖项的冯志娟并不是没有机会调出去,但她依旧扎根在山里,希望能带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她还想为这个教学点争取更多的教学设备和体育设施,去享受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
来源:博白教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