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古代尊师重道风气浓,学生开启求学之路,行拜师礼还得准备六样

2020-09-04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开学季,转眼间六月的毕业季早已成过去式,这一眨眼的功夫又迎来了新一批求学之子。而这金秋九月,又有一大重要节日,就是教师节。所以这个月份,对于众多学生与教师而言,就是不平凡而又非常值得纪念的月份了。

其实自古以来,在师与生方面,历朝历代还是比较重视的。像是现在,不就有各种形式的“谢师宴”吗?不管学生为老师准备什么的礼物,老师们都会由衷的感到欢喜与欣慰,即使学生不过是对老师轻轻说上一声“辛苦了”或“谢谢”,都可以是所谓谢师宴的一种形式。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开学的时候,似乎学生入学就开始上课,顶多就是一场开学典礼,但并没有与谢师宴相对应的,专门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仪式。

在古时候,开学、求学的开始阶段,是比较隆重的。而且在形式上,跟现在的“开学典礼”可就大不相同了。现在的开学典礼,实际上体现的更侧重于是一种形式,所谓的程序,必须要实行这一环节。而在更加富于尊师重道氛围的古代,学子开启求学之路之时,他们更为注重的,是让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的一言一行当中,去感受身为学生的谦卑,以及在实践中塑造儒家所尊崇的学士人格。

我们都知道圣人“孔子”,说起这位大教育家,我们总能够联想到他的教育方法之妙,“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也能联想到,在他的教育之下,众多弟子都先后有所成就,颜回、曾子、子贡、子夏、子游等等。所以我们就能想象到,古时候的师与生,他们是多么重视“尊师重道”的。因为学习、教育这件事情,关乎的就是师与生两者,相互之间配合得当,才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育之事顺畅进行。而能够流传千古的名家名士,更是体现了这一尊师重道的风范。

而这里,我们要讲的,正是学子求学之路的第一步:拜师礼。在古时候,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并不是和现在一样是在学校的安排下进行的,而是通过“拜师”这一环节。所谓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正是如此。师与生的关系,是建立在自主与主动的基础上,而学生在拜师之后,双方之间的关系就成了子与父。那在如此重要的“拜师礼”中,古人会作何准备呢?

首先就是物品的准备。在拜师礼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需要讨个好意头。所以学生需要备齐六样能讨好意头的食物:腊肉、芹菜、莲子、红枣、桂圆和红豆。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寓意:腊肉是代表着感谢师恩;芹菜是代表着学生会勤奋好学;莲子是代表教师的苦心教育;而红枣则是寓意学生学成之后早早高中,金榜题名;最后的两样分别就是功德圆满与鸿运高照。这些拜师礼物,即使都是日常的食物,但在这个过程中,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可是不一般了。

而学生为老师献完礼物之后,就是古人常见的跪拜,三跪九叩。这可是比前面的礼物更大的一份礼。相较于之前的好意头,其实“三跪九叩”是更为贴近古人的尊师重道。那在学生行完礼之后,教师这时候是必须回礼,回赠《论语》、葱、芹菜等的礼物,然后就是带领着弟子们一同诵读《大学首章》。这是象征着教师担下教育好学生的重任,传道、授业、解惑。

而在我们的教育大圣人孔老夫子的教育中,曾说过“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就是自从学生向他行拜师礼之后,不管是学生今后的学习怎样,他都会全心全意地好好教导他们,尽到自己身为教师的责任。其实这也正是符合了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的治学观念。学生自然是各有不同,但身为老师的长者,并不能够因此而对其区别对待。

了解到这里,相信大家对于孔老夫子的教育以及古时候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都深表赞叹的吧。其实在古代,不只是有拜师礼这一种仪式,还有释菜礼、开笔礼等的形式。这都体现了社会对师与生、学习与教育的重视。其实对比起现在,虽然说同样是尊师重道,但在表现的形式上,在社会风气上,还是有所差异的。

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同时又是一种时代变迁的必然结果。古时候一日为师,便可终身为父;古时候,传道授业又解惑;古时候,自行束脩以上,未尝无诲。我们作为现代人,在看到现今的状况时,回过头也需要看看古时候,我们的前人是如何看待这些事情的,是如何处理与我们现在类似的教育问题的。通过古今的对比,相信我们都能够从风气中学得文化,从文化中改进现实生活。

那么,在这学子求学之路第一步中,其实还有不少繁琐的礼仪。我们在这里就不详细说了,如果大家有了解到的更多,希望能够同其他人说一说。你对古人尊师重道是怎样理解的?在大致了解了古人的拜师礼之后,你又有什么感悟想要说的呢?如果把古时的“拜师礼”搬到现代生活,会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