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张光芒:为文学之都南京写一部文学史

2021-10-31

为南京写文学史,不是一件容易事。

南京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开始走向独立和自觉的起步之城,中国第一部诗歌理论和批评专著《诗品》、第一部文学理论和批评专著《文心雕龙》、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均诞生在南京。而在2500年的建城史当中,尤其自东晋以来,南京的文学创作始终保持蓬勃的热情,一直有高数量、高质量的作品产生。

历史并没有翻篇,古老的文脉绵延传承至今。现代文学史上,包括鲁迅、朱自清、赛珍珠、张恨水、张爱玲等在内的众多文坛巨擘,都与南京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而当代著名作家高晓声、陆文夫、苏童、叶兆言、毕飞宇、范小青、韩东等更是在南京或者以南京为题创作了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筑起了中国当代文坛的高地。

名家燕集,思潮汹涌,流派众多,成就斐然,百年来的南京文学蔚为大观。2019年10月31日,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成为中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这与其厚重悠远的文学积淀密不可分,更离不开近百年来全球文化碰撞融合大趋势之中南京文学的卓越表现。

历史已有定论,精彩仍在续写。对南京近百年来的文学历程予以展示和总结,并在更广阔的中国文学史范畴里赋予其以恰当的地位,是南京当代文学史家必须面对的问题。然而,撰著一部与当下同步的文学史,挑战巨大。置身其间,更能体察枝叶纹理,但亦需超拔其外,才可见其全貌。再则,时段如何界定,框架如何搭建,对象如何取舍,甚至具体到作家排名先后以何为据,都是对执笔者眼力和智慧的考验。

这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张光芒把它接下来了。

△张光芒

2021年8月,由张光芒主持牵头撰著的《南京百年文学史》,在历经七年精心打磨之后正式出版。作为牵头人、撰著者、评论家,张光芒如此评价它的意义,“首先应该是试图丰富文学史写作的实践,其次是试图通过地方路径开辟进入大文学史的独特视野,再就是这样的城市文学史也是对年轻作家的一种鼓励。”

■对话

现代快报读品:请谈谈撰著《南京百年文学史》的缘起。

张光芒:首先取决于南京百年文学自身丰富的历史内涵、独具特质的审美魅力、强大的影响力以及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所谓百年是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开始算起。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布成立,它对南京文学的嬗变和发展是直接的,其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只有“南京百年文学史”这样一个说法可以与1912年建立起历史的、必然的和独特的联系。也由于这一原因,许多作家因客观和主观的原因聚集于南京,极大地增强南京文学的丰富性、流动性和创造活力。

其次也是因为我个人的兴趣和准备的原因。一方面,作为批评家,南京作家,特别是小说创作一直是我比较熟悉的,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20年前我就开始陆陆续续地评论当代南京作家的创作,参加了大量的南京作家作品的学术研讨会,以各种形式评价过赵本夫、范小青、储福金、王大进等作家的小说创作。另一方面,我也参与了江苏作协等主导的作家研究资料的整理和研究;每年我还承担对江苏文学蓝皮书“长篇小说”部分综述的撰写任务。长期的关注使我不但从审美思想等层面深入了解和熟悉南京的文学,也产生了较为深厚的感情。执笔写作的几位课题组成员也都是有备而来,张勇出版有关于南京文学生态的学术专著,赵磊的博士论文选题即是当代南京城市文化与文学,陈进武也长期钻研南京创作,袁文卓系统调研和整理南京文学史料。

第三个方面,就是与南京市文联的积极推动主导和大力支持,同时也与南京“世界文学之都”称号的成功申请有着特殊的关联。

现代快报读品:为什么只关注最近一百年,会不会时间跨度太短了?

张光芒:实际上,本书的百年是从1912年至2017年。一方面,这个百年南京文学史有着相对独立完整的文学史发展脉络和演进规律;另一方面,之所以不把这本书的名字起为“南京现当代文学史”,正是为了突出南京文学的独特性。“古代文学史”“近代文学史”“现代文学史”这些概念在研究界都是基于大视野之下的文学史分期的说法。在这些大视野下,1912年不属于研究界特别重视的一个历史节点。所以,在南京百年文学史的说法中,通过1912这个独特的历史转折点就打破了古代、近代与现代的说法,凸显出南京地域文学史的特殊性,也凸显出南京城市文学史的内在特色和规律。

现代快报读品:在框架结构上是如何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张光芒:这样安排首先是为了在整体上表现出纵横交叉、前后勾连的系统性。在纵向上,《南京百年文学史》按百余年来南京文学发展历程的六个阶段分为六章,包括:传统与现代的碰撞(1912-1927)、审美与革命的变奏(1927-1937)、黑暗与光明的交锋(1937-1949)、社会主义文学的兴起与探索(1949-1976)、从复苏到新潮(1976-1992)、生气蓬勃的多元格局(1992-2017)。这种历史叙述结构既体现了南京区域文学史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也与南京地方史分期基本一致。在横向上,即在每一章内,按概述、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分为五节。

其次,在书中每章第一节的概述部分中,均结合社会现实与历史背景介绍了南京文学的发展与地方特色,并在这一部分中写进南京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发展概貌,这样既彰显出独具特质的南京元素,也体现了区域文学史的内在逻辑,加强理论性。

现代快报读品:《南京百年文学史》与当代南京文学的发展几乎同步,其中涉及许多当今文坛的著名和非著名作家,在写作的时候是如何确定选择范围的?

张光芒:主要策略是高度尊崇经典作家,充分重视优秀作家,大力挖掘年轻作家。既要充分尊崇经典作家的文学史地位,也要兼顾非著名作家的区域特色,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文学史写作中发掘文坛新手和后备军的潜能,增强文学活力。为了尽可能地少遗漏南京作家,通过文联、作协、文坛上的老先生,提供了许多新的名单。比如受到充分关注的作家有:网络作家陈彬,即非常有名气的跳舞。80后作家有孙频、朱靖,90后作家有庞羽等。

现代快报读品:书中是怎样界定“南京作家”这个概念的,作家的流动性以及创作的复杂性,会不会让“南京文学”“南京作家”概念造成内涵与外延上的混乱?

张光芒:对于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们采取了如下的思路。我们先把相关的作家分为四种类型,然后对每 一种类型作家的文学创作采取相应的叙述策略。

第一种是典型的南京作家。这又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出生在南京并长期在南京生活与写作的作家。如胡小石、叶兆言,典型的本土作家、出生于栖霞八卦洲长期生活在南京的曹寇等。其二是虽然不在南京出生,但有较长期的在南京生活和写作的经历。如赵本夫、毕飞宇、范小青等。这类典型的南京作家是南京文学史的核心部分,他们的所有创作都要纳入南京文学史的叙述范畴。

第二种是准南京作家。这一类型是指无论作家是否出生于南京,但曾经在南京生活过一段时间,并且其创作以南京为书写对象,或者具有较鲜明的南京气质,或者在较大程度上受到南京文化的影响。像赛珍珠、李龙云、张恨水等作家可属此列。他们也是南京文学史的重要一脉,是不可分割的部分。但对于他们的创作,不宜悉数纳入南京文学史的框架之内。他们的文学创作中凡是与南京关系比较密切的部分,比如写于南京,或者创作题材、审美风格等与南京相关,都属南京文学史叙述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三种是南京籍作家。这一类型的作家,其祖籍不一定是南京,但出生于南京,或者在南京有过成长的经历,只是因各种原因离开南京。其文学创作与南京仅有部分的联系。比如张贤亮、王朔等。当然,现当代区域文学史写作必然要面对作家叙述的交叉和作家资源的“共享”问题,显然不能将他们排除在“南京作家”之外。他们属于广义范畴上的南京作家。对于这批作家的创作,我们以较少的篇幅稍加介绍评点,不作过多论述。

第四种是非南京作家的南京写作。还有一些作家既不是出生于南京, 也没有在南京生活或工作过一定时期,只是短暂地到南京造访、讲学或者旅行过,自然不宜以“南京作家”冠之。但是他们的部分创作以南京为题材背景,或者像雁过留痕般在南京挥毫成篇。比如胡适1920年暑假曾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暑期学校讲学,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多次赴南京访友、参加政府会议及学术会议等,因此他的有些创作中都留下了南京的身影。再如40年代张爱玲数次到过南京,小说《半生缘》的故事就有重要的南京背景。这些创作可称之为“南京写作”,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将其纳入视野。

现代快报读品:在介绍作家的时候不可避免会涉及在章节中的排序,如何确定排名顺序?

张光芒: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这也是我们不得不全盘考虑和妥善解决的问题。主要的原则是:以创作成就为主要标准,兼顾时间、年龄的顺序,同时结合作家与“南京”的关系。通盘考虑会比较复杂,但有了这样的原则,也相对具有可行性。

比如范小青在第六章才出现,而苏童、黄蓓佳等在第五章就占一节的篇幅出现了,这就是因为范小青与南京的关系。像鲁迅、张爱玲、张恨水等都是大师级的作家,不能不提及,但在本书中论述较少,篇幅很小,这也是基于这种考虑。

现代快报读品:作为撰著者和牵头人,您如何评价这本书?作为评论家,您认为它的意义何在?

张光芒:本书应该说是首次尝试系统梳理南京百年文学发展历程的文学史,是一部兼顾学术性、地域性与资料性的区域文学史。比如书中对于古典与现代交融、新与旧并存、市民文化异常发达的关注,注意到南京作家游走于庙堂和民间,出入于典雅与俚俗,构成了南京文学雅俗共赏的审美面貌,这些基本的观点和思路应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它的意义首先应该是试图丰富文学史写作的实践,其次是试图通过地方路径开辟进入大文学史的独特视野,再就是这样的城市文学史也是对年轻作家的一种鼓励。本书出版后,有的年轻作家发现自己在书中被论述到,表现得很兴奋,也增强了创作的自信,也有的作者担心自己没被纳入该书的视野。这也提醒我们,将来可以加强资料性,我们已经着手收集大家的反响,为修订本书作充分的准备。从这个角度来说,本书主要是具有尝试价值和探索性意义吧。

张光芒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当代小说研究等。出版有学术著作《启蒙论》《混沌的现代性》《中国近现代启蒙文学思潮论》《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论》《道德嬗变与文学转型》《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文学回到人本身之后》等。

现代快报+ZAKER/南京 记者 白雁/文 牛华新 苏蕊/摄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