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百年前,舟山有一群人用小舢板闯荡上海滩……

2021-10-13

老舟山道古

第一百三十七期

舟山广电微信“老舟山道古”专栏

(原“王教授的课”专栏)

为大家讲述

舟山的文化、记忆和故事……

本期《老舟山道古》

孙峰老师和大家聊聊

当年黄浦江小舢板上舟山创业者们

是如何闯荡上海滩的

晚清以来,有很多定海人在上海打拼,他们凭借吃苦耐劳、善于学习、团结合作、诚信经营、注重公益的好传统,渐渐形成数量巨大的商帮团体——定海商帮。

很多闯荡上海滩的舟山人,原来都是贫家子弟,他们初到上海,有的在店铺里当伙计,有的外国货轮上做水手,还有的在黄浦江上撑小舢板……

白泉“发财公公”的故事

晚清时期,国门洞开,上海成为最重要的通商口岸,黄浦江上停满了外国轮船。这些轮船上的船员往来船岸之间,需要摆渡舢板,有不少定海人成为舢板的艄公。外国货轮上的船员,要吃要喝,更需要各种生活用品,于是一些艄公干脆就从事贩卖,把各种货物带上舢板,驾船到黄浦江心,向货轮上的外国人兜售,有的还因此学会了英语能够和外国船员进行交流,慢慢地积累了客源,赢得了市场,不少勤劳朴实的定海人靠此起家,成为有一定经营实力的供应商。

定海白泉的潮面村,有一位被村里老人称为“发财公公”的乡贤,他的真名叫赵德润。

叫他“发财公公”,是因为赵德润曾经在上海滩做生意,积累了一定的资产,据住在祠堂附近的一位阿婆说,当年“发财公公”带银元回来,“银洋是用贮谷箩抬来”,可见其当年致富返乡何其荣耀。

“发财公公”出身于农民家庭,从小父母早逝,家境不是很好,年轻时候就去上海滩闯荡。关于他的发财经历,据住在祠堂附近的百岁老人赵忠荣介绍,发财公公做老板,向外国轮船推销船上的生活用品。为外国船员供应各种物质,确实是当年旅沪定海人的一种谋生手段。从一开始撑小舢板推销做起,后来赵德润在上海十六铺码头经营船舶服务商行,凡船上所需粮食、蔬菜及各种船上用品一概亦有,生意兴隆,财源广进,据说当时在沪颇有名气。

“发财公公”晚年回到白泉故乡,出资修葺了赵家祠堂,并捐助田产,救济村里的贫寒孤寡,做了很多好事。

▲旧时黄浦江上送货的小舢板

小说里的小舢板创业传奇

李伯元是晚清著名的文学大家,其代表作《官场现形记》,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并取得社会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小说。

他还写过一部长篇小说《文明小史》,里面描述过一位人称"花千万"的旅沪定海商绅,白手起家而成为腰缠万贯的洋行买办,并捐资兴办新式学堂,反映了近代定海商帮在上海滩闯荡的一段历史,也说明近代以来定海人敢为人先、崇文重商的秉性。

▲李伯元长篇小说《文明小史》插图

"花千万"卖掉家里一头牛,以此作盘缠,到上海闯荡。“花千万”拿出十块洋钱做本钱,买些时令水果、肥皂、香烟之类,在黄浦江上划个小舢板,等轮船进港的时候,和大轮船上船员做些小生意。那时候外国船员多,一来二去,“花千万”还学上几句“洋泾浜英语”。

好事还在后面。某日,“花千万”到十六铺去采购些水果,天已经黑了,路上不小心被绊了一跤,顺手抓着一个皮包,提起来觉得很重。“花千万”虽是贫寒家庭出身,但是他不贪财,他在原地等主人来,他认为拾金不昧是一件功德之事。不久,来了一位西洋人,满头是汗,一路找寻。这“花千万”就用刚学到的外语和西洋人对上了话,将皮包双手奉上。那西洋人拿出一大把钞票送他,“花千万”婉谢。那西洋人便邀请他到自己的洋行里做事。自此,“花千万”就在洋行里做起了买办,前后赚了十来万两的银子。数年后,西洋人回国,洋行里剩下的所有货物,一并交与“花千万”,算是酬谢他。“花千万”后来又开了几爿洋行,就有了三四百万家业。

早期很多定海人靠小舢板打拼起家

晚清时期浸润在上海滩新闻出版界的李伯元见多识广,他当然听闻过定海商绅的致富经,因此把“花千万”这个人物的籍贯定位在宁波府定海厅。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末定海商帮在上海滩的影响力。

▲旧时黄浦江上的小舢板

细探“花千万”撑小舢板谋生,后来拾金不昧结识西洋人的故事,其实诸多定海商人都有类似的传说。

定海文化广场西侧一带,以前有赵家大院,赵家的楼房很气派。据说鸦片战争后,赵家人在上海外滩撑小船摆渡。一天,一个洋人将皮包掉在船上,次日赵家艄公高举失物寻找失主。皮包系英商所失。英商觉得赵艄公诚信可靠就叫他负责一公司买卖,于是赵艄公当上了买办,后来发迹就到定海置田造房。

▲定海古城老宅

定海北门丁家,以前也是大人家。旅沪巨商丁钦斋,其家族发迹史源于其两个哥哥。据说其大哥先在黄浦江上摇舢板,从事的是和“花千万”一样的小买卖。后来大哥、二哥在上海十六铺开了一家烟纸店,取名“锦章号”。某日,一个西洋人来买东西,把钱包遗忘在店铺中,丁氏兄弟千方百计找到那个失主,送还钱包,那个失主正是德国礼和洋行的老板,因感其诚信,便将洋行里的缝衣针生意包给丁氏兄弟的“锦章号”总经销。后来丁钦斋接手成为“锦章号”的掌门人,并经销火油、汽油等各种物资,形成庞大的家族产业。此后丁家又带动定海故乡的十八个年轻人去汉口创业,十年后个个成了买办。

民间传奇故事往往具有重复性,

但是很多舟山人闯荡上海滩,

靠小舢板起家,

也是事实。

生长在海岛上的舟山人,

选择以小舢板为谋生,

这也是地域文化的特色吧。

编辑:费绎霖

十月十日,易享节,加一元多一(活动推广)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