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花落英籍坦桑裔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2021-10-11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2021年10月7日13:00(北京时间19:00),牵引世人目光的202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揭晓,英国籍坦桑尼亚裔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荣获这一殊荣。这是继1986年尼日利亚华莱士·索因卡、1988年埃及纳吉布·马哈福德、1991年南非女作家纳丁·戈迪默、2003年南非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彻后,第五位出生于非洲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裔作家,也是又一获该奖项的黑人作家。瑞典学院在授奖词中说明了古尔纳的获奖原因:“因为他能洞悉殖民主义的后果,反映不同文化和洲际鸿沟中挣扎的难民命运,对他们抱有深切的同情心,坚持不懈。”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安德斯·奥尔森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古尔纳“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后殖民作家之一”,“始终以极大的同情深入了解东非殖民主义及其对背井离乡和移民个人生活的影响。”

得到获奖消息后,古尔纳对前去采访的记者说:“这真是太令人惊喜了!直到我得到通知确认了这个消息,我几乎还是不敢相信这是真的。”随后古尔纳7日下午2:40(北京时间晚8:40)在个人推特上发布:我能获奖归因于非洲、非洲人民和我的读者。谢谢你们!

据维基百科介绍,古尔纳1948年12月20日出生于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岛,在此成长、上学,和家人生活在一起,18岁时离开桑给巴尔,辗转颠沛,于1968年到达英国上学,此后大多数时间基本生活在英国。虽然有亲友生活在桑给巴尔岛,但古尔纳很少回到这里,只是桑给巴尔电影节等有限的几次桑岛重要文化活动中,邀请他回来参加过。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

1964年,桑给巴尔岛左倾革命分子推翻了桑给巴尔苏丹及其领导的阿拉伯政权,建立了新政府。不久卡鲁姆为首的新政府成功地就桑给巴尔与坦噶尼喀的合并问题,于坦噶尼喀总统尼雷尔进行会谈,确定组成以尼雷尔为总统的新的统一国家坦桑尼亚。古尔纳作为前桑岛苏丹阿拉伯政权的既得利益阶层成员,迫不得已,只好以难民身份逃亡到英国。

到英国后,他最初在坎特伯雷基督教会大学学习,随后再转到肯特大学深造,并于1982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此后长期在肯特大学任教,期间也曾在尼日利亚巴耶罗大学讲学、获聘《旅行者》杂志特约编辑等,但一直保留肯特大学教职,先后担任英语系教授、大学研究生部主任等职,直至退休。古尔纳于2006年当选英国皇家文学会会员。受个人历史际遇和生活经历影响,古尔纳的主要学术兴趣是后殖民主义写作和与殖民主义有关的论述,特别是非洲、加勒比海、印度有关的殖民与后殖民文学教学研究工作。

73岁的古尔纳已经创作发表了10部长篇小说和多篇短篇小说、散文、论文等。尽管斯瓦希里语是他的母语,但是英语是他的文学工具。按发表时间顺序,10部长篇小说依次是1987年的《离别的记忆》(Memory of Departure)、1998年的《朝圣者之路》(Pilgrims Way)、1990年的《多蒂》(Dottie)、1994年的《天堂》(Paradise)、1996年的《令人羡慕的宁静》(Admiring Silence)、2001年的《在海边》(By the Sea)、2005年的《遗弃》(Desertion)、2011年的《最后的礼物》(The Last Gift)、2017年的《碎石之心》(Gravel Heart)、2020年的《来世》(Afterlives)。

古尔纳1987年的处女作长篇小说《离别的记忆》讲述的是才华横溢的年轻主人公试图摆脱所在非洲沿海地区(依稀可见桑给巴尔的影子)的社会困境,希望得到内罗毕一位富裕叔叔的庇护。但是他被羞辱了,不得已回到了破碎的家庭,陪伴他的是酗酒暴力的父亲和被迫卖淫的妹妹。

1994年发表的《天堂》是古尔纳的代表作,入选了在英国最具影响力、颁授给用英文写作、在英国出版的最佳原创小说的文学奖项——布克奖短名单,并入围了同样在英国颇有影响的科斯塔图书奖短名单。这部作品讲述的是20世纪初一个坦桑尼亚男孩尤素福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成长和悲伤的爱情故事,其中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信仰体系发生了强烈的碰撞。小说展现了他作为一名作家的突破,古尔纳借鉴了《古兰经》中约瑟夫的故事,背景是对19世纪末东非殖民统治暴力的详细描述。在《古兰经》故事的乐观结局中,约瑟夫因为信仰的力量而得到了回报。与此相反,古尔纳笔下的尤素福迫放弃他心爱的女人阿米娜,加入他曾经鄙视的德国军队。这是古尔纳的风格,让读者对一个幸福的结局憧憬落空。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代表作品《天堂》

2001年发表的《在海边》也入围了布克奖和洛杉矶时报图书奖。这部小说讲述的还是一个悲剧故事,主人公是20世纪末从桑给巴尔岛到英国寻求政治避难的中年人萨利赫,在避难过程中遭遇到种族歧视、不公正对待的不愉快经历。

古尔纳的最新小说《来世》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也就是1919年德国对东非的殖民统治结束之前。故事主人公哈姆扎在一次德国士兵的内部冲突中受伤,被留在野战医院接受治疗。但当他回到海边的出生地时,却既没有家人也没有朋友留下了。

古尔纳的小说打开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化多元化的东非,这与世界上许多其他地方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格和色彩。在古尔纳的文学世界里,一切都在变化——记忆、名字、身份。在他的所有作品中,都有一种受知识热情驱使的无休止的探索,比如最新作品《来世》中,这种探索同样突出,就和他21岁开始写作时一样。他还一直站在非洲的立场讲述非洲的故事,关注坦桑尼亚人在异国他乡的遭遇和处境,是很典型的后殖民作家。

除了小说创作,古尔纳对非洲文学推介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主编的两集《非洲文学论文集》涉及很多非洲当代作家,如阿尔及利亚作家阿西娅·杰巴尔,摩洛哥作家塔哈尔本杰伦,加纳作家阿伊·克韦·阿尔马赫和阿玛·阿塔·爱多,马拉维诗人史蒂夫·齐毛姆博、杰克·玛潘耶和弗兰克·齐帕苏拉,津巴布韦作家戴姆布佐·马瑞彻拉等。

此外,古尔纳还经常在《泰晤士文学副刊》上推介众多非洲作家的作品,如莫桑比克作家米娅·康拓的《声音造就黑夜》,英籍加纳作家艾克·艾森的《太阳黑金:寻找在英国和非洲的家》,苏丹作家泰伯·萨利赫的《班德沙》,南非作家安德烈·布林克的《阿达玛斯托的第一人生》等。

古尔纳获奖消息传到坦桑后,可能是他早已离开且到英国后很少重返坦桑的原因,加之坦桑这些年较少产生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家、文学作品,古尔纳和坦桑没有开展文学交流,因此,坦桑尼亚政府和桑给巴尔岛政府都没有马上对他获奖表示祝贺、发表评论。坦桑女总统哈桑7日晚12时许(北京时间8日凌晨5时)发布推特:“祝贺古尔纳获得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这个奖是你的荣誉,也是我们坦桑尼亚和整个非洲的荣誉。”桑给巴尔总统姆维尼8日中午12时(北京时间下午5时)在个人推特上向古尔纳表示祝贺:“我代表全世界的桑给巴尔人,赞扬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们深切认可您以与殖民主义相关的话语为中心的创作。这样的里程碑不仅给我们带来荣誉,也给全人类带来了荣光。”

坦桑三大报《每日新闻》《公民报》《卫报》和桑给巴尔影响最大的斯瓦希里语报纸都在10月8日头版头条刊发古尔纳荣获202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坦政府新闻文化艺术和体育部7日晚在推特发布消息:“坦桑尼亚文化艺术体育部祝贺古尔纳获得2021年诺贝尔和平奖,他在学术领域取得显著成就,他的获奖是坦桑尼亚也是非洲的荣誉。”大概是忙中出错,居然将古尔纳获得的“文学奖”误写成了“和平奖”,闹了个不小的乌龙笑话。

古尔纳获奖前,在坦桑尼亚几乎无人知晓。笔者先后向坦桑尼亚最高学府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坦国家艺术研究机构巴加莫约艺术研究院和桑岛有关方面了解,都对古尔纳知之甚少。零星的信息只是说古尔纳曾于1984年他在父亲去世前不久,回过桑给巴尔见其最后一面。前些年在东非享有盛名的桑给巴尔电影节,古尔纳获邀回来参加过。但在坦桑,其作品读者寥寥,也没有专门的研究者。现在他获奖消息在坦桑已经家喻户晓,相信他的作品会迎来大批读者热捧。

(作者系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文化参赞兼坦桑尼亚中国文化中心主任)

转自腾讯新闻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