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一个人,越真,越有格局

2021-10-11

作者 | 樊登读书 · 桃花月球

主播 | 樊登读书 · 阿成

"

亲爱的书友们,晚上好~

欢迎来到樊登读书人物栏目——《群星》

品读群星闪耀 · 体验非凡人生。

每天一期,欢迎您的持续关注~

今天出场的主人公,被誉为“中国的梵高”。

他是一位有真性情、不说假话的人,有思想、有创新精神的大艺术家。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著名画家 -吴冠中的精彩人生~

"

2016年4月5日,香港一家拍卖行中,一幅题为《周庄》的画,上演了拍卖史上最激烈的竞逐。

最终这幅画,以2.36亿港元高价成交,刷新了中国现当代油画世界拍卖纪录 。

这一消息发出后,全世界的镜头都给了本画的创作者——北京方庄小区内一位布衣粗衫的“老头”。

没想到,“老头”对此“天价”不以为然,竟用一句“只是适合收藏家的胃口而已”,推开了所有聚焦。

这个老头就是著名画家吴冠中。

他“通古今之变,成中西之美”,被赞誉为“中国画的最后一位大师”和“20世纪现代中国画的代表画家”。

他视艺术为生命,敢于逆行时代,也敢于提出艺批评,被称为“市场身价最高,生活却最朴素低调的艺术家”。

他提出了“情之传递是艺术的本质”的观点。

让一个“情”字,成了艺术生涯的命脉,也让自己的“真性情”贯彻了人生的始终。

吴冠中生于1919年,不是名门之后,父母收入很是微薄。

他的父亲是普通的小学老师,母亲是平凡的家庭妇女,日常工作是在家养蚕。

童年时代,因为家里兄弟姐妹众多,生活也曾一度贫困。

但这个家庭很重视教育,父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母亲对审美很有一套。

这让吴冠中启蒙很早,不但成绩优异,还留下逢考必过的佳话。

但吴冠中命运发生转折性改变的,却不仅仅是家庭教育。

他曾经说:

“我一生只看重三个人。鲁迅、梵高和妻子,鲁迅给我方向、给我精神。梵高给我性格、给我独特。而妻子则成全,我一生的梦想,平凡,善良,美。”

当时17岁的吴冠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浙大附设工业学校。

没想到在军训的时候,偶然与杭州艺专的学生朱德群相谈甚欢。

朱德群邀请吴冠中到他的学校参观,艺术的巨大魅力让吴冠中内心的某些东西被触动。

他在《青年感情如野马》这样的记载:

“我看到了前所未见的图画和雕塑,强烈遭到异样世界的冲击,也许就像婴儿睁眼初见的光景。

我开始面对美,美有如此的魅力,她轻易就击中了一颗年轻的心,她捕获许多童真的俘虏。

17岁的我拜倒在她的脚下,一头扑向这神异的美之宇宙,完全忘记自己是一个农家穷孩子,为了日后谋生,好不容易考进了浙大高工的机电科。”

命运往往就是关键时候的那么几步,吴冠中把握住了。

激情的感召,点燃了他内心的潜在力量。

他做出了一个像鲁迅一样的决定——“放弃机电,改学美术”。

但学习美术需要很多钱,吴冠中家庭贫困,根本负担不起。

纠结中,一位经常到吴家收蚕丝商提出了一个交换条件:让吴冠中六岁的小妹吴菊英给他做女儿,自己出一笔资金供吴冠中学美术。

300块大洋让就此买断亲情,完成了吴冠中的梦想,也让吴冠中与最爱的妹妹分别了半个世纪。

这成了吴冠中永远的痛。

人往往因为经历,迅速成熟。

法国的艺术家安格尔说:“艺术的生命就是深刻的思维和崇高的激情。必须赋予艺术以性格,以狂热!”

吴冠中开始对美术投入热爱。

他深知自己半路出家,美术功底差,起点低,便付出几倍的努力来弥补。

后来战乱,学校搬迁到了昆明。

吴冠中等人借小学暂住,他发现学校图书馆藏有石涛、八大山人等人的画册,便天天去临摹。

当时空袭频繁,为了刻苦绘画,他便请求管理员将他反锁在图书馆内,完全不顾空袭可能带来的生命危险,独自在馆内一遍又一遍地练习。

后来,他开始外出写生,依然延续着这种痴迷的专注。

他总是提着画箱,一会到东,一会到西,选好了景物,才定下来自己要站立的位置。从来不会为了让自己画着舒服而错过下笔的角度。

这让他成了在太阳下,水坑上,或者是猪圈里画画的人。

不但晒得黑,身上衣服还有味道,以至于很多人,单从看他的外表,根本看不出他是画画的,还以为是修雨伞的、或者是收破烂的。

吴冠中由此越画越好。但他觉得画得好远远不够,追求更高的目标才是理想。

1946年,吴冠中申请了教育部赴法留学公费留学。

此年,吴冠中已经与爱人朱碧琴结婚。

丢下妻子和孩子去留学,需要很大的勇气。除了感情的割舍,二人因为没有多少积蓄也很是惆怅。

国外没有手表极为不方便,吴冠中很想买一块。但这给家庭造成了很大负担。

吴冠中和妻子商量,是不是可以暂时把妻子娘家给的陪嫁金手镯卖了。那个年代,娘家的陪嫁是女子个人财产,丈夫无权处置。

朱碧琴一开始只告诉吴冠中镯子是假的,但看到吴冠中为此惆怅,于心不忍,就直接卖掉,成全了他。

妻子的成全,让吴冠中得偿所愿。

后来他回国,赚钱了立刻买了金镯子给自己的妻子,终身都对妻子感恩且关爱备至。

他将妻儿的照片放在口袋里,时刻不忘自己就是妻子的全部,在法国爆发出了更大的学习热忱。

他如饥如渴,跑遍了巴黎的博物馆去学习大师们的画作,并开始对印象派的画法极其痴迷,不停临摹。

不但把梵高作为偶像,还把鲁迅思想作为指导,逐渐开启风格形成之路。

人一旦有了自己的想法,往往会有更大的坚持和更有底线的选择。

那个时代很多人为了发展,选择留在艺术气息浓厚的法国。

吴冠中也有过犹豫,但最终义无反顾带着大量法国的临摹画册回国了。

他一边任教,一边去野外写生。江南故乡的平常景物,成了他的主题。他一画再画,最终越画越入佳境。

但长年劳累奔波,吴冠中患上了肝炎。

然而,疾病也没有阻挡他对艺术的执着,坚持在病床上作画,最后竟然因为这种意志力,把不能治愈的肝炎,也治好了。

生死沉浮,吴冠中的内心更沉淀。

他开始有了自己艺术主张,认为艺术最终的是感情,认为有情是艺术最重要的思想,远比技法重要;也开始毁画,不满意的作品,上百幅之多的毁之一炬。

他说:“作品表达不好一定要毁,古有‘毁画三千’的说法,我认为那还是少的,这情,万万断不得。”

一切倾注了感情的东西,都是有生命力的。

生命力,是唯一能够让一切活起来的东西。

吴冠中倾注的情感,焕发了力透纸背的生命力,最终让画作充满感染力,引爆了收藏市场。

吴冠中开始创造拍卖市场的传奇。

《白桦》以900余万元的高价成交。

《木槿》以6900万元成交

《漓江》以1239万港币成交。

……

用身家过几十亿来形容吴冠中,一点也不为过。

但如此身家,他却一直保持着简朴。

穿粗布衣裳,住一百平米的简易房,工作室只有5平米,理个发也要求最低档的3块钱,画水墨时没有画毡,就在旧报纸、旧床单上画。

低调到让周围的人以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画家。

人很容易被生命所累,吴冠中不愿意将时间浪费在应酬和琐事上,更不愿意随波逐流,说一些违心的话。

所以画作之余,他宁愿把时间花在著述上。

将自己的作画理论、对世界的看法写下来,以文字的形式给自己的作品进一步解读。

除此之外,随着作品的风行,市场开始大量造假。

吴冠中极为愤慨,不惜拿起法律武器,自己打假,和拍卖行打起了官司。

甚至为了不让人再造假,在搁笔不再作画以后,连印章也毁了。

历经磨难成功,吴冠中看透了从艺之路的坎坷。

他没有让儿子们学习绘画,传承衣钵,只是让他们传承了自己的精神。

他对儿子们说:“男孩子还是学一点实际的东西比较好,比如做救死扶伤的医生什么的。”

他深知光彩夺目是人前,不能对外界言说的心酸才是主流,他怎么忍心让儿子们重新来过?

除了不让儿子们从艺,他还不让儿子们继承自己的画作。

吴冠中有一颗赤子之心,也有着时代的担当。

他开启了自己的捐赠之路,并将这份嘱托也传承给了儿子们。

吴冠中先后捐赠给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浙江美术馆、香港美术馆、新加坡美术馆等作品400多件。

2006年,他又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画《1974年.长江》,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

而他去世后,儿子吴可雨又向清华等学校,继续捐赠了吴冠中的作品。

物质最容易让人堕落,吴冠中真是透彻至极。

唯独对失散的小妹妹,他别有对待。在与妹妹重逢后,他将所有的遗憾都变成了画作。

晚年身患癌症,还在专门为妹妹和外甥绘制画册。

在这些遗作里,他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画完最后一笔,终于松了一口气,腹内阵阵疼痛,这也许是我的绝笔之作。

但愿我一生没有虚度,也不奢望重比泰山,希望外甥将此作品售出,以改善生活。

舅舅吴冠中,二O一O年春节前夕。”

真爱无言,真诚至上,真是让人动容啊!

2010年6月25日,吴冠中先生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

大家用这样一句话总结了他的一生:

“这是一位有真性情、不说假话的人,有思想、有创新精神的大艺术家。”

无情给自己,有情予天下。

真正的巨匠,大概就是如吴冠中一样,缔造的从来不仅是绘画本身的传奇,还有内心思想和格局的升华。

他们淡然、真诚、至情、至性。

想要的东西奋力去追,喜欢的事情投入去做,身外的事情永远刻意保持距离。

自有风骨永存人间。

用情书写作品,用心体验人生,用良知致敬生命,敬畏人生。

最终在一种更有价值的道路上走完一生,也成就一生。

点个「在看」,让我们承继巨匠们的遗志,继续前行,继往开来!

作者 | 桃花月球,原创作者,出版《少年的你:李白的诗酒江山》《胡雪岩传》等作品。

栏目主理人 | 澄子

排版 | 徐徐来

图片 |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音乐 | With You, In Spirit-Joe Bongiorno

参考资料 |

《傲骨丹青——吴冠中传》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