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专访|策展人杨鉴:“一个有使命感的包工头”

2021-10-07

一个好的策展,会对整个空间以及动线有着自己的安排,形式与内容的混合也能带给观展者丰富的体验。

在艺术行业中,策展人这个身份肩负无数参展者的未来,需要有敏锐的审美知觉、精深的研究与学术背景。杨鉴以独特的视角发掘参展者的个人才华,他认为“参展人与策展人是博弈的关系,彼此需要但又不完全认同,在拉扯之间寻找舒适点。

作为“90后”的策展人,杨鉴目前致力于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的工作。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位于北 京798园区内,取名“蜂巢” 意喻人类聚集性生存方式及其思想繁杂性的存在状况,与当下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当代艺术的现状尤为契合。蜂巢作为中国 最具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当代艺术机构之一,也被业界评为未来最期待的画廊。2021年,由杨鉴策划的艺术展在阿那亚艺术中心展出,蜂巢艺术家李维伊、田牧、于霏霏、张季、蒲英玮参展,将西方古 典绘画与当代先锋艺术作品置于同一空间,引发观展者更深的思考,使展览获得新的表现可能性。而主题为“当且仅当,狂风卷起巨浪”这样的碰撞果真属于策展人杨鉴的构思,既有思想的活力,又涵盖艺术的丰富性。他会在适当的时间去展出参展者的作品,也会站在时代的角度窥见当代年轻参展者,这也是他具有的洞见之一。

西服外套 WAN HUNG

上衣内搭及裤子 私物

低帮系绳单鞋 Walter Van Beirendonck

杨鉴对参展者的代理单刀直入。在策划一期展 览的同时,他对参展者的代理是由一条长线组成的,比如参展者的作品以及一段时期的展出计划等。杨鉴关注艺术家的发展与培养,正因为有了他这样的策展人的加持,艺术行业随之发展越来越好。很多.现象也亦然,只有被感知和积极对待时,才会得到人们更有意识的关注。

策展的魅力在于每一次都有不确定性。在杨鉴看来,观阅无数的作品培养出感觉后,下意识地就会形成职业反应,便会知道该怎样去策划这个参展 人的展览。杨鉴虽是一名“90后”,但私下里被大家称为“鉴叔”,他拥有既沉稳又轻松的特质,周围的细物都可以在他身上维持平衡,与他聊天可以隐约感觉到,他有着真正坚定的目标。

你如何理解策展人?

策展人应该说是艺术行业中最为“液态化”的一个角色,因为所有事情其实没有策展人也完全可以实现。但如果有策展人这个角色斡旋于每个环节当中,那么参展者想要表达的概念与诉求,就会转化到机构、媒体、观众、搭建、出版等每个环节当中,能量消耗也会变得很小,而且还会得到合理化认知,而转换的方式其实就是策展人的风格和参展者能介入的地方。一般情况下,策展人会用统领性的观点或者艺术概念去标定展览方向,作为一切问题的参考基点来讨论所有细碎的问题。浪漫化的说法就是,以上这些都是策展人的材料,此刻策展人就是艺术家。世俗化的说法就是,策展人是一个有使命感的“包工头”。

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策展人这个职业的?

我在本科学习纯艺术的过程中从很多方面注意到了这个角色,比如艺术史阅读和现实当中对于展览的参观经验。当时最让我着迷的是,这个职业是一个一直在下定义的工作,感觉拥有很大的话语权,而实际工作中的琐碎与繁杂是我当时完全无法想象的。关键这项工作是没有套路的,因为在艺术行业当中很多事件的发生都是不可复制的,这也可能是这份职业最吸引人的地方。

策划一场展览时,灵感来源于何处?

通常我在面对一位参展者或者一个特定场域的时候脑海当中很快就会凭借经验产生一些展览雏形与想象,然后会针对性地做一些具体调研,这样可行性方案就大致出来了。其实多看艺术家案例是最有效的,有一定积累之后,意识当中 就会自动产生一些分类和规划,当知道怎么定位参展者之后,再去定义这个展览就不是难事了。

策展人既是研究学者和批评家,还需要有相关的学术理念,为什么说好的策展人是带有批评视角的?

或许可以这么简单地去理解:当代参展者的功能是外观社会、内观自己,然后提出问题;而策展人是观察社会与行业,然后对参展者提出的问题整合提炼,再提出问题。我觉得批判视角和问题意识应该是艺术行业对整个社会最持续和最有效的稳定输出与提示。

作为一个青年策展人,在艺术领域,你认为自己的眼光和看待事物的方式有哪些不同?

因为策展人是一个多向度服务的工作,往往会考虑多方的利益权衡关系,所以我看待事物分析性会比较强,不会盲目做决定。因为参展者的世界往往不能轻易被社会完全接纳,所以我会把作品和参展者身.上我觉得最可贵的地方放在刀刃上,一些没有必要的东西就藏在刀鞘里,而这种长期的工作思维也就成了我的固有思维模式。

真丝羊绒夹克 GEOFFREY B. SMALL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挖掘了新兴参展人,给予很多青年参展人扶持,你们是带着怎样的思考去实践这些项目的?

这是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有闪光点的参展者真的很多,但是在什么时刻、什么语境、什么空间下去呈现他们的特质是这项工作最大的难点。对于我来说,这只是日常的工作和长期的项目。但是对于参展者来说,这可能是一个他至少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工作和思考的结算点,因为不合时宜的展览真的会对参展者的职业生涯造成不 可逆的消耗与负面影响。反过来看,一个恰如其分的展览可以放大参展者的个人能量,有时候不即刻发生合作反而不一定是坏事儿。所以我会回避过多的个人趣味,站在时代和美术史的角度去做一些选择,做一个纯粹的职业代理人。

策展过程中空间和灯光、艺术作品有怎样的关系?场域的重要性关键吗?

空间和灯光会很具体地和作品发生相互塑造的关系。而场域我觉得是非常关键的,把握不同空间的可能性与阈值是策展人对项目有效性把控的重要环节。场域既可以加持艺术品,也会消解艺术品,这时就足以体现策展人的功力了。

策展人与参展人之间的关系如何?

最理想的状态是一种博弈关系,彼此需要但又不完全认同,基于双方的诉求与坚持,在拉扯之间找到一个最为舒适的平衡点。日常不必须是朋友,但是在专业上是信得过的、有效的交流对象。

参展人具有什么样的特质会吸引到你?

被参展者吸引之前我更想认识他的作品。参展者和自己作品之间的关系是最吸引我的。还有一些吸引我的特质是他们身.上有你难以定义的东西,无论是观点还是艺术观,你面对它很难拿出一个既有的评判标准。

有哪些“90参展人是值得推荐的?

其实我很推崇每个人在没有太多预设的情况下去遭遇当代艺术,然后产生真实情感链接的喜欢。如果让我推荐,我可能会推荐最近和我有密切合作的参展人张季。我在选择做他项目的时候,仿佛看到了每个人头,上的问号,但是我坚持做了下来,告诉大家经验之外的理论是我们这个行业最有趣的地方。张季是一个让我们找不到太多标尺去形容的参展人,我喜欢看一些经验老道的人在他作品前面失语但又若有所思的样子,就像做了一件大胆的尝试得逞了一样。现在张季变得备受瞩目,我期待看他怎么处理这种被关注后所获得的表达的权益。

目前策展人在中国的前景如何?

策展人和参展人一样,身份定义可以根据时代需求无限溢出。所以策展人身份还可以被更为灵活地使用,这样看来,我其实是一个相对传统的策展人。另外,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人人都是策展人,在未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策展人。

如何理解世界的青年,青年的世界”?

调侃一下我的职业身份,用策展人语言解释一下吧。这句话利用镜像效应让两个本就充满容器感与永恒性的词汇彼此拉扯,形成一种前后关照又对峙的张力关系,在这种加持下,为读者赢得了更多的思考时间。

出版人:JESSICA陈佳伦

主编:慕帅MUMU

采访/撰文:Gabydu

摄影:杜怀一

造型助理:kk

新媒体编辑:Vivienne、Flora

新媒体排版:Newt

场地:Common Place 买手店

SUPER往期阅读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