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法家认为人性本恶,谁的说法更有道理?

2021-09-27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一个思想大爆发的年代,这个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同样是各种思想全面开花,这就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也被世界历史成为轴心时代。

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诸子百家,各种思想主张层出不穷,他们把华夏大地当做是自己的试验场,到处推行自己的主张。

当时流行的思想流派有儒墨道法兵农阴阳杂等各种各样的学说流派,所有学说的目的都是只有一个,那就是给这个社会开药方,因为当时的环境之下,所有人都觉得社会有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不同人提出了不同的主张。

这里面能够流传下来的只有三家,分别是儒家法家和道家,而道家也仅仅是在汉初盛行过一段时间,此后朝廷的主流意见,就只剩下了儒家和法家。

而道家则主要去了民间,分化成了两支,一支在上层,保持了玄妙的哲学思辨理论,魏晋玄学就是他的展现,另一支在民间则发展成为道教和各种奇奇怪怪的民间方术。

自从汉武帝地摆出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统治阶级所用的思想,就只剩下了儒家和法家,不是说独尊儒术吗,这里怎么还有法家呢?

百代皆行秦政法,秦朝就是典型的法家思想的国家,只不过因为很快就灭亡了,所以后来的朝代都不敢明着说,我效法的是秦制,所以指导思想用起来基本上就是外儒内法。

儒家是面子,讲究温良恭俭让,法家是里子,谁敢触犯法律,各种刑罚分分钟在等着你,毫不留情,这两家之所以水火不容,根本原因出在他们对人性的判断上面。

儒家主张人性本善,法家主张人性本恶,三字经就是典型的儒家立场,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既然是性本善,所以儒家的大部分主张,都体现在对人性善的这一边发掘和光大上面。

比如说提倡孝道,提倡友爱,提倡兄友弟恭,提倡父慈子孝,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提倡大家族的聚集,有了纠纷不要诉讼,要积极调解等等主张。

法家则根据人性本恶的观念,制定了各种严刑峻法,由于不相信人性,更是制定了各种制度,来防范人的恶行。

论语里其实就对法家和儒家有个很生动的描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意思就是,如果只用刑罚进行统治,百姓为了避免遭受刑罚,行为会变得消极,得道德水平也会下降,整个社会成本就会增加。

用罗翔老师的话说就是,一个遵纪守法的人,在道德上完全可以是个人渣,让你分分钟想打死他的那种人。

如果用道德来进行教化,那么百姓不但能够遵守制度,而且还会因为受到处罚而感到羞耻,有了羞耻心,行为自然也就不会去违反制度了。

法家和儒家,之所以能够长期共存,一个性善论一个性恶论,看着是针锋相对,其实落实到行动上,他们采取的第一步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教育。

荀子其实就是性恶论的支持者,连儒家阵营里也有人提出性恶论,但这个其实没那么重要,因为不管是性善还是性恶,或者是后来出现的无善无恶,大家的出发点不同,但第一步的行动都是一致的,那就是非常重视教育。

性恶论,当然是说要把孩子教育好,因为本性是恶,性善论者也提倡教育,因为善很容易走到恶,阳光也会被乌云遮挡,所以更需要不停的教育。

所以,最初的善与恶的争论,只是存在于思想界,落实行动上,大家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对小孩子进行教育。

教他要友爱,教他要遵纪守法,可以说后天教育对孩子将来的行为是决定性的,在这个意义上讲,最初的性善和性恶,意义也就不大了,没必要争个你死我活。

如果从纯粹好奇的角度来讲,人性其实是同时兼具善恶的,这一点是几十万年的进化给我们带来的。

人类的确有天生的善意和利他行为,因为原始社会,必须要进行合作,不会合作和人基因就无法留下来,利他的人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协助。

当然为了生存,恶的成分也有,那就是竞争甚至是残酷的竞争,这些也深深地刻在我们的基因里,在只有一份食物的时候,那肯定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但食物稍微多一点点,善的一面合作的一面,就会展现。

所以人类一开始就是善恶兼具的物种,没有单纯的性本善或者性本恶,但出生之后,教育才是最终对人塑造的决定性因素。

关于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交流。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