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丹青溢彩,翰墨飘香”喜迎国庆—著名书法家张伟杰

2021-09-26

个人简介

张伟杰,1987年生,山东东明人,九三学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考级中心考官,山东省书协隶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山东省青年书协副秘书长兼篆隶委员会副主任,王羲之书法院研究员,曲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山东省书协培训中心导师,全国中小学生艺术测评山东省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人才工程齐鲁文化之星,菏泽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书法作品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山东省政府泰山文艺奖等,迄今为止在中国书协主办展览获最高奖两次,山东省书协主办展览获最高奖七次,其他全国性书法展览获奖二十余次,山东书协年度先进个人,九三学社菏泽市委年度先进个人。

全新的传统阐释使书法现象与当代学术的联系成为可能

——张伟杰书法读后记

陈培站

与伟杰兄相识多年,心里感觉既熟悉又陌生。只是因为太熟,反而又陌生。熟悉的是其为人处世,陌生的却是对其书法的认识。近读伟杰兄书法,这使我个人有机会得以全面了解其书学思想与之独特研究方法。于是,便征引明代学者顾亭林氏与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两段话,写入读后记:

“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

“为了克服现代主义者的势利俗气,再没有比古典更为重要了。”

意欲通过不同书体、不同面貌的作品,践行着“碑帖融合”既自我“有思想的学术”与“有学术的思想”两者之间的互融。现在回首,这一单纯的书学理念,较之当下众多的想当然的理论风气与技术理性至上的学术视阈下,似乎是显得过于保守了。

当代哲学、语言学、心理学等领域取得了重要学术成就,这使得所有人文学科的研究视域,都可能在这一崭新的基础上进行,并由此获得前所未有的学术推进。然而,像书学这样一类在数千年中国文化史中亦属特殊的艺术现象,其中毕竟包含了许多特殊问题。将其它人文学科的方法论运用于书法现象的解释,结果却常常是依据某一理论而生发的条条高论,与书法文化自身并没有产生多少令人信服的联系。因之,将一种既有理论与书法现象联系在一起时,一定要先严格而审慎地搞清楚这一书法现象的时代特征与文化内涵,否则,此后种种远大的思考可能会毫无价值。智能时代科技理性主义使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今成为“诗性”缺失的时代。书家不再是古代文人墨客的一重身份,而逐渐职业化,成为了专业的艺术家和纯粹的书手。对书法认知皆以西方图像学、美术学的视角运思方式进行解读,从而失去了传统书法创作中的人文笔性与人文精神。面对熙熙攘攘的书坛,伟杰异常冷静,不为世俗所扰,能够从容超脱时风的影响与焦虑。在传统中审视自我,把创作视为生命存在的真实写照,另辟蹊径。因其精熟书史,深谙书理,他始终是将碑帖关系放在开放的历史文化场域中来审视,并没有以保守主义与复古主义的立场将碑帖关系二元对立起来。从书体嬗变的历史规律去溯源学习体味,将书体互相打乱、打破,进而打通重构,将篆籀笔法自然地用笔运用于隶楷、行草中,打破了不同书体笔法之间的惯性传承与界线。从颜真卿行草书中悟取质朴厚重、博大雄浑之旨,而从杨淮表、金农的书风中汲取欹侧跌宕、洒然不羁之美。从线条笔墨到章法图式构成,彰显传统文人所不具有的张力。在图式语言上不断制造矛盾、不断造险、破险,充满了空间意义上紧张,他以理性的批判态度来审视传统,给人一种奇异之感。

正是伟杰基于传统书法文献——这一传承有序的文化内蕴与血脉的回顾,才会使他能够深入细致的把握书法艺术文脉的传承与转变,对其理解书法艺术的民族性和当代性等理论问题提供言之有据、言之有物的论点,也可以克服梳理书法理论时,生搬硬套西方概念来概括中国艺术现实的弊病,从而逐步建立其自我的当代书法艺术的描述话语和理论思维基础,为建立书学艺术理论和审美价值体系打下实证的基础。随着他对书学研究的深入,文献的梳理与闸释愈来愈显的突出,决定了伟杰未来书法发展的后劲。伟杰未来的艺术世界会怎样,我们期待,也拭目以待!

2021年5月18日急就于曲园左汉右晋室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