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宁波与大运河撒落在运河岸边的故事:红帮裁缝鲜为人知的往事

2021-09-11

甬派君有话说

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横。大运河(宁波段)逶迤于四明山北麓的宁绍平原之上,处处绿水青山,步步如诗如画。千百年来,大运河以水波为曲、桨帆为歌,滋养了广袤大地,联结着浙东与浙西、中国内陆城市与海上丝绸之路,积淀了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大运河(宁波段)国家文化公园工程的启动推进,大运河(宁波段)这条宁波文化的寻根之路,将展现出“诗画宁波”新的魅力篇章。

宁波市社会科学院(宁波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甬派客户端联合推出专栏——《社科·宁波记忆》,对宁波丰富的文化遗产、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一次新的梳理,带你一起寻觅历史遗迹,回望甬城名人,欣赏民俗文化,让城市的根脉更加清晰可见,让城市记忆更加丰满弥久。

7月起,栏目对大运河(宁波段)的人文历史痕迹、文化遗产等进行梳理,带大家一起领略大运河上的宁波风景。

历史上的宁波,素以人杰地灵、富庶安康而著称,但历经六朝纷争、宋都南迁和明清换代之乱,导致三次人口大转移,使原本地广人稀的江南僻壤,一下子变得地狭人稠。地产难以糊口,迫使有着冒险、闯荡精神的宁波人,离乡背井奔向四方。走出去的宁波人大多是掌握一技之长的手艺人,即俗称的“三把刀”(剪刀、菜刀、剃头刀)者。元、明、清的北京,逐渐成为运河区域乃至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大批官私工商业及其他各种手工业等蓬勃兴起,人口迅速增加,嗅出商机的宁波人相继来到北京发展。大概在明崇祯年间,以慈溪人为主体的成衣匠最早来到北京谋生。稍有收获,即提携乡邻共图发展,在北京逐渐形成了一个做中式服装的宁波人群体

成衣业的逐步形成,尤其是同乡的剧增,函需有个团体把大家凝聚起来,以加强联络,团结互助,共同发展。于是,由慈溪成衣行手工业者于清顺治年间筹资建成“浙慈会馆”,又称“浙慈馆”。行业会馆的形成也是我国商帮开始形成的标志之一。“浙慈会馆”和“鄞县会馆”一同作为宁波帮形成的标志。

据现存最早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 )的记载,“浙慈会馆”坐落在今北京前门外晓市大街129号。这以后慈溪裁缝一直垄断着北京的成衣业,并且在1849年和1890年进行了两次重修。会馆的规模相当大,有殿宇、戏楼、三皇殿(成衣行供奉三皇为祖师爷)。从会馆捐款人名单推断,当时宁波人开办的成衣铺已遍布京城。他们擅长制作京城人喜爱的各式服装,故生意兴隆,衣食无忧。据清朝的钱泳在《履园从话》中记载,“清朝初期北京的成衣行,虽然各省人都有一些,但绝大部分是慈溪人,他们几乎垄断了北京的成衣业”。

有一则 “书屑偶拾”《成衣匠的诗外功夫》里是这样描述宁波裁缝的:某家仆人去为主人定做衣服。宁波成衣匠询问他家主人的性情、年纪、状貌,以及何年得科第,独独不问尺寸,仆人觉得奇怪。成衣匠告诉他:“少年科第者,其性傲,胸必挺,衣需前长而后短。老年科第者,其心慵,背必伛,需前短而后长。”这种有别于单纯的量体裁衣的 “诗外功夫”,达到了艺术所推崇的 “神形兼备”的境界。

到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被推翻,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宁波人得风气之先做起了新式服装,其中最抢眼的当属西服业。那时北京共有西服店 70 余家,有67家为宁波红帮裁缝开设。1940年北京西服业同业公会15名董事中,宁波人就占了13名,其中会长及5名常务董事则是清一色的宁波人,连同业公会会址都设在宁波会馆里。由此可见,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宁波的红帮裁缝已经垄断并领导着北京的西服业。

宁波裁缝为什么叫“红帮裁缝”?起因是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来了很多外国人,过去国人把外国人统称为“红毛人”,1860年,几个宁波人编写了一本《英话注解》的书,书的封面上特别标明“红毛人专用语”。随着西方服饰文化的渗入,聪明的宁波人看到了商机,技艺精巧的鄞县、奉化裁缝研究西式服装的款式和做工,开始为红头发蓝眼睛的西方人制衣。为外国人做衣服的这批裁缝,被称之为“红帮裁缝”。

在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人们常用“寸地寸金”来形容它的商业地位。到1946年,“红帮”在京的34家店号中,有17家开在王府井。而且都紧靠皇城根的南池子、东华门、东单等地。他们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吸引着中外顾客,经过多年发展,几乎都成为享誉京城的老字号,引发了款式创新、面料创新、工艺创新和店堂创新,创建了一批享誉京城的名店。

后来的事实证明,宁波裁缝,并没有随着旧时代的结束而消失。

天安门东南角有一家“红都服装店”,是上世纪50年代,为满足首都人民生活需求和外事工作需要,中央从上海红帮名店抽调红帮裁缝进京组建的,专门为中央领导、来华外国贵宾、外交人员订制服装。

“红都服装店”历任几代经理都是宁波籍的红帮裁缝。1956年,在党的八大召开之前,王庭淼(鄞州人)和田阿桐等师父接到任务为毛主席设计和制作一套合体的着装。他按照毛泽东伟岸的体型、庄严的神态和领袖风采,大胆改进,将上面两个衣袋的兜盖改为弯而尖,使衣服更显出朝气和动感;垫肩稍微上翘,两肩更加平整服帖;将传统小领改为阔而长的尖领,完全改变紧扣喉部的款式。毛泽东对这样的设计非常满意,曾穿着这套服装多次出席重要场合。还特意拍了一张半身标准相,后来,这张标准像被挂到了天安门城楼上。

1976年,毛泽东逝世后,王庭淼等人找来他生前穿过的中山装做样板,为毛泽东缝制了最后一套服装。如今,当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到毛主席纪念堂瞻仰遗容时,主席身上穿的灰色中山装就是王庭淼他们缝制的。

量体裁衣是制作服装关键的一个环节,红帮高手不但能根据顾客的身材将衣服尺寸量准,还能在特殊的情况下凭借一双眼睛 “以目测代量”

1964年的一天,北京“红都”服装店第一任经理余元芳(奉化泰桥人),被周恩来总理邀请到了钓鱼台国宾馆,一同会见到访的西哈努克亲王和他的两位王子。总理给他的任务是要他目测三位客人的身材,然后为他们做几套衣服。周总理知道这个任务特殊,他很了解这位红帮裁缝此刻的心情。于是,会谈中特意邀请西哈努克和两位王子站起来和他一起拍照合影。余元芳不露声色,默默地估算出3人的衣长,胸围,肩宽等尺寸。会见在愉快的欢笑声中结束。第二天,三套大衣和西装送到西哈努克亲王手里。西哈努克亲王穿上这质地柔软,式样新颖,气质高雅的西装后又惊又喜,高兴得大叫:“正合身,太好了!比我任何一件西装都做得好。”

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红都服装店为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外国首脑、各国驻华使节、两会代表,定制了数以万计精美绝伦的服装。199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为红都题词:“继承优良传统再接再厉,精益求精,争创国际服装新水平。”1994年,国家主席江泽民为红都题词:“发扬民族精神,美化人民着装。”这些题词,即是国家领导人对宁波红帮传人的高度鼓励和评价,见证了百年红帮的辉煌。同时,也蕴含了国家领导人对发扬红帮精神的殷切希望。

红帮裁缝,这个群体在百业中毫不起眼,但正是这个不起眼的群体,在300多年前的皇城根下和宁波药材商一同开启了宁波帮的辉煌;正是这个不起眼的群体,参与了中国历史上最富有革命意义的服装改革,引进了西服、创制了中山装,参与了旗袍的改良,成为中国服装史上一个有着重要历史贡献的创业群体;也正是这个不起眼的群体,在共和国的首都如鱼得水,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兢兢业业为国家作出了许多令人敬佩的特殊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宁波市政协文史委编:宁波帮于中国近现代服装业,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2.林浩,黄浙苏,林士民:宁波会馆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

3.360百科:红帮裁缝.https://baike.so.com/doc/798064-844248.html

4.中山装,与宁波红帮裁缝息息相关.宁波晚报 ,2011-10-10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