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除了爆笑,脱口秀还有什么意思?

2021-09-10

新一季“脱口秀大会”回归,昨晚已经更新到了第五期,疲惫的职场人回到家后,又有了哈哈大笑的快乐。一个人、一支话筒、一些好笑的段子,脱口秀看起来是件轻松的事,而且人人都可以尝试,但其实这是一份正经的工作!从如何认识自己到怎么理解人生,还有一个一个字反复锤炼的创作,都是脱口秀赖以生存的养料。

今天分享罗丹妮对《脱口秀工作手册》的阅读心得。除了交代这本书的缘起,她还会讲讲作为一个编辑,从脱口秀演员的工作中获得的启发。其实脱口秀演员的工作经验,并不只适用于行业内的人,所有需要表达自我、找到观众/读者的创作者(乃至普通人),都能从中收获一二。具体到出版编辑工作,丹妮对这些问题有了新的理解:如何处理生活和工作的关系,如何对待一部书稿,如何找到书的读者,如何看待“畅销”这件事,以及如何找到自己的选题思路。

一个出版编辑能从脱口秀中学到的

撰文:罗丹妮

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这样的怪毛病。

就是,眼睛总得看点什么带字的东西才行。我指的是不看书、不看手机的时候。

等公交的时候看站牌、坐地铁的时候看广告、大号的时候如果不幸忘了拿手机就只能盯住门背后的三行字(如果幸运的话可能是两行歇后语)。

我是从小就有这癖好,字儿认得不多的时候,就喜欢找来带字的东西看。比如,收在爸爸写字台抽屉里的《夏普 SHARP VC-K88 录像机使用说明书》《车间工作手册》,“工作”和“手册”在我幼小的记忆中就一直是有强关联的两个词。一个质量过硬的进口家电肯定配有一个详尽的中英双语说明书,一个有技术含量、行业标准的工作就配得上一本认认真真包着塑料书皮、列着几十条以上注意事项的工作手册。

所以第一次听李诞说,他竟然写了个几万字的脱口秀工作手册时,我立刻要过来读,第一个想法是:脱口秀演员是个严肃的工作啊!打开文档,三万多字一口气读下来没停,边读边画线、做批注,有点像看着视频直播的公开课兴致勃勃地发弹幕,很多“工作准则”“注意事项”就像是对我们这些每天跟文字打交道、天天想选题写文案的内容编辑说的。——

专业到底是什么意思,观察和看的区别,工作和生活是否需要界限,如何从生活中取材,怎么做到真实地表达和情绪的交流,风格是怎么回事,品位要怎么培养?

李诞来到单向空间·东风店。摄影:野鸭

我兴奋地跟李诞说,这个册子只作内部交流太可惜了,它的读者大有人在,我们把它作成书公开出版吧。一些只是一笔带过的点可以后面展开聊聊——只要你上台讲过话,不管是正儿八经去说脱口秀还是公司年会上台演个语言类节目,不管是在沙龙现场作为嘉宾主题发言还是在会议上单独陈述三分钟个人意见,相信我,这个手册里都有些经验之谈对你直接有用。

此外,因为原本第一读者只是你的同事,略去了在你们看来是 abc 但行业外的人未必熟悉的背景和铺垫,可能文本中个别地方脱口秀行业外的人读起来会稍觉有点“跳”,针对这些地方,我们可以另开一场,针对这些细部深挖下去、分解成一问一答作为附录补充进去。

……

接着,说干就干,半年的时间里,针对前面李诞已经完成的十八条,前后出了三四版访谈提纲、做了两轮(我们中间还换了人、换了采访思路)、几十小时的一对一访谈,最后,从四五十个问答中挑选出了最后的十几个,希望做成一本对所有内容创作者有启发的小册子。非常奇妙的机缘,读客的董事长华楠读到了这个小册子,爱不释手,找到李诞,提出了要把这本小册子做成一本畅销书的设想。

时隔半年多,这本手册终于在读客小伙伴的积极推动下面世了,我终于可以跟我的编辑同行们分享下在这本“脱口秀工作手册”中我收获到的编辑心得。

1,创作是一份调动你一切人生的工作。一份即便调动了一切,也常常创作不出来的工作……选择了这个行业,想要做得好,请尽早放弃分开工作和生活这种有害的想法,请尽早学会在工作中享受生活,在享受生活中工作的办法。

对于编辑来说,读稿子、改错字、写文案也许是能在“工作时间”完成的,但那些所谓生活的部分,比如,准备食材做饭、看综艺节目消遣、读闲书放松、与朋友家人聊天……每一部分,都是在做选择、做表达,都是在以某种方式体验、感知自己或是他人的情绪、心理、思想——了解你自己,了解你自己的真实需求、趣味偏好、现实处境,也就是了解你的读者。你就是你要做的那本书的第一个读者。如书中所说,“创作工作也只是一份工作。它只是一份跟你的一切分不开的工作”。

《海鸥食堂》 剧照

哪怕只是一行文案,也是一种创作,策划一个选题、一场活动,也是一种创作。它动用的是你在生活中“看”过、“听”过了海量的信息后,经过自己的思考、消化后形成的你自己的趣味、视野和表达。你觉得,什么是我们今天值得关注的问题,哪些人的作品是值得我们付出时间和成本去发掘、去认识的?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传播我们坚持的价值、理念?我们要避免哪些做法,对什么样的套路说不?

请相信我,这些“工作”大都是在生活中完成的。

那如何写好一个段子,不,一段文案、一篇稿子呢?

2,请仔细检查你的稿子,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把字词删到不能再删……去找比你厉害的人帮你改稿……天天写……能不能做到每天起来先写五个段子再去玩手机呢?

所以,实习生朋友们,请不要对一篇新书信息已经被责编、编辑总监、主编改了三遍面目全非感到惊讶,在交给他们之前,你理应再多改几次的。作为编辑,要让自己的文字(如果有的话),配得上一本书封面后面的内文部分,尽量不要让作者看到那些宣传文字后脸红、尴尬、愤怒……,这是作为编辑的最低“创作要求”。

埃兹拉·庞德为 T. S. 艾略特修改《荒原》手稿。图片来源:《回归艾略特的世界》纪录片剧照

3,你在台上讲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观察,自己的看法,归根结底,就是在讲你的价值观。……你的观众也不是自然人,而是与你的价值观共鸣的集合,这些人互相之间以及与你可能都天差地别,但他们都与你脱口秀表达出的那种价值观产生了一种共鸣,这一小部分价值观只是那个观众人生的一个侧面。我们要找到的就是这无数侧面的集合。

一个编辑,做什么样的书,在一本书的封面上写什么字、用什么素材,版权页的信息怎么写,新书海报使用什么字体、图片来源是哪里,新书视频的标题是什么……我相信,只要你是认真想过再做以上这些事情的,那么,关于以上工作的每个细节都暴露了你的选择和偏好。往大了说,就是在讲述着你的价值观。编辑要做的事情,并不是准确地找到能与大众读者发生共鸣的畅销书——恕我直言,我不认为这是一个编辑/一个人能做到的。我们无法想象大众。我们要尽力去做的,可能只是准确地找到自己想要阅读的内容,然后找到能够跟自己的价值观发生共鸣的某个读者的一个侧面。这些侧面的集合越多,成为畅销书的可能就越大。但你真无法提前预知这件事。

《编舟记》剧照

对于一个脱口秀演员来说,“如果你的目标是这场一定要炸,那准备就永远是徒劳的。如果你的目标是我要变成一个越来越强的脱口秀演员,那就请永远都好好准备”。

我要说,如果一个编辑做一本书的目标是一定要爆,那很可能所有的工作都是徒劳的;但如果你的目标是成为一个越来越强的编辑,那每一本书都不会是徒劳的。每一本,都是在为下一本做准备。正如脱口秀是一个行业,不是一次演出,如果你已经打定主意以此为生,那就要明白,“你玩的从来不是一把一结算的游戏,你是专业的,不是爱好者”。出版也是一个行业,不是只出一本书。更何况,一本书,从策划、签合同,到组稿、翻译,编辑、印制、上市推广,没有两三年是看不到一个结果的。一个编辑,不自己完整做个三五本书,可能连入门都算不上,逞论成为一个成熟编辑、优秀编辑。

4,不是你去找观众,而是要让观众来找你。狠狠地操练自己,你越强,找到你的观众越多。而不是你能讨好的人越多,你的观众越多。

炸场是副产品,正如名利也是副产品。

追求炸场,追求名利,你会一无所获,或者更惨,你会变成一个庸人,甚至一个坏人。

人是目的,不是手段。……表演是为了让观众笑的话,你就成了手段,你变成了工具。拿自己当手段,你顶多掌握二流手段。拿自己当最终目的,你才有机会掌握一流手段。你是你的目的。

在这里,我要做一个简单的查找替换,把“观众”改成“读者”、把“炸场”改成“畅销”,完全适用。如果我们以做出来的一本书卖得好不好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准,请相信我,绝大多数编辑(特别是刚入行的)都迟早会陷入迷失状态。跟脱口秀演员不一样,至少他们讲的段子是属于他们的,对编辑来说,作品永远都是作者的,这一本做好了,皆大欢喜,有可能赢得信任,下一本继续合作;但也极有可能因为这一本做好了、作品被更多人关注了,在糟糕的业内生态环境下,维护这位作者的难度变得更大,签下新书的成本更高可能性更低;作为编辑,要时时做好因为不可抗力被作者放弃的心理准备。

而如果一本书卖得不好,编辑先期投入的绝大多数劳动几乎会瞬时成为“不可见”,毕竟,那些跟文本紧密相关的查漏补缺和锦上添花一样,最终都会消失在高高摞起的一沓沓二校样、三校样中。大部分读者最后看到的,只是屏幕前的一张封面展开图。

《窃听风暴》剧照

所以,一个编辑能从一本书里获得的最可靠的东西,比较悲观地讲,仅仅是一个读者能够从一本书里获得的——它本身带给你的阅读体验,知识的积累,情感的教育、抑或智识上的启发。此外,就是那些具体、繁琐、芜杂的编辑事务能带给你的一切:对有的人来说,这些是对自我的消耗;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些是对自我的成就。——全看你怎么理解你的人生。

这样,你也许多少能理解,为什么我认为,要保持身心健康的第一条工作法则就是: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作者不是你做成一本畅销书的工具,营销部市场部的同事也不是,你自己,更不是。先把自己仅仅当成一个读者,找到自己喜欢的书和作者;如果找不到,就去一个出好书比较多的地方工作,帮他们编书,出错的几率相对小一些。

5,风格,就是你的天赋加上你的经验。

你的风格,就是你的人生。

脱口秀演员拼到最后是拼人格魅力。风格,就是你的人格魅力。

如果说“风格”是一个脱口秀演员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他能强到什么程度,那么“品位”、“选题思路”可能就是一个编辑的职场心魔。我到现在都很难忘记自己当年选题屡屡不过的挫败,一直被批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选题思路不清、题材多变,没有在一个特定领域深耕的能力”。直到后来,我被迫接受了自己的这个缺点,就像李诞说的,“我甚至觉得,风格更可能来自你的缺点”,“做一个真诚的人,尽可能善良,不掩藏痛苦,也不羞涩于快乐,放心地把自己交给舞台,交给同伴,交给世界,那怎么找都找不到的风格,也许就会来找你”。

我原本就是一个读得泛、读得浅的人,常常是跟着自己喜欢的作者拉书来看,不太限定题材和方向,基本上是问题导向,而不是专业导向,今天的现实生活和我自己、身边人的精神处境几乎是我所有思考的起点。既然确实缺乏深入一个专业领域的专注和耐心(虽然到现在我还常常对自己抱有幻想,觉得或许还可以),那就放弃做一个牛逼编辑的虚荣心吧。你也许没有办法选到一本在相关领域最有分量、最前沿的书,也无法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准确地判断一个作者的位置,但至少能做出一个现阶段可以做出的选择和判断,然后尽可能诚实地呈现这本书的全貌。在这个过程中,至少你可以清晰地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慢慢地,你就会发展出一套你自己的读书方法,编辑思路。至于这一套东西,灵不灵,牛逼不牛逼,其实多多少少都是其他人的评价和“后见之明”,对你自己接下去开发一个新的选题,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帮助。

其实这本书给我的启发还远远不止这些,但没必要都一一阐发了,还是留给读者多一点悬念为好。最后我想说的,就是,当一个行业开始有一本大家传看、讨论的工作手册时,就说明它是一个朝阳行业。我期待未来我们会有一个新版本的,《编辑工作手册》。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