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慢生活丨让“沉睡”的好书“流动”起来要走几步?三步!

2021-08-31

上游新闻记者 周荞 文 渝中区图书馆供图

书籍扫码放入,书仓关闭,电子显示屏显示:归还成功。

开学前,一个暑期借书量超50本的“小书虫”王乔乔(化名)在爸爸陪伴下,在今(30)日把假期看完的最后一册书归还给了阅读驿站。

随处可见的24小时借还书柜、扫码就可免费办理借书证、从借、到看、到还。强大的智慧阅读平台带来了新型的阅读空间,也让全民阅读渗透进城市生活的角落。

▲阅读驿站,孩子们正在借还书

阅读驿站Step1

从馆内“外借”馆外

一格一书,160个有光源的书格组成了眼前这个“小身板大能量”的阅读驿站。

还书,精心挑选自己爱看的绘本,借书。对6岁的王乔乔来讲,这是每周优先级高于看动画片、吃零食的大事。假期一周能看5-6本书,睡前由爸妈陪读,《从前有一只皮球》《雪山上的朋友》……暑假两个月,王乔乔就在渝中区图书馆系统中留下了50多本书的借阅记录。

事实上,打三岁起,爸爸王成刚就在图书馆给孩子办理了读者证,开始借阅各种儿童书籍。今年4月底,随着渝中阅读驿站正式落地运营,王乔乔借书就更频繁了。“我们家住在江北,原来要卡准图书馆上下班时间来借还。因为工作朝九晚五,我只有周末才能带孩子过来。”王成刚告诉记者,现在方便很多,毕竟阅读驿站上随时随地都能借。

阅读驿站,让一本书开始了它被阅读的第一步——摆脱时间、阅读空间禁锢,书从馆内来到了馆外。

覆盖渝中区内所有街道辖区,20个占地仅1.5/3平方米,分单柜和双柜的阅读驿站不受场地限制,只要有电源即可安放。书香蔓延,阅读驿站将线下的自助借阅机和线上智慧阅读平台“YUE·渝中”结合起来,24小时的借阅形式带来了便捷,也不断延伸着阅读触角。

阅读驿站Step 2

图书从站到人 只要一分钟

王乔乔不懂这些。小朋友只知道,她只需要用爸爸的手机扫码,在电子屏幕里自主选择想看的书,亮堂堂的小柜子就能马上弹开柜门。整个过程耗时不足一分钟。识字量远超同龄人的王乔乔将借书的过程形容得格外有趣:“我好像在自动售货机里选择要买的知识,想听的故事,只不过这里不要钱!”

辐射街道、社区、公共场所,市民、游客可随时在阅读驿站上扫码办证、借还图书。线上,利用智慧阅读平台,数字阅读、图书预约,图书到家等服务相继开展。“书”到“人”的最后一公里被打通——书,也以畅通和智能的方式顺利地“流通”到了人的手上。

“之前,因为受限于人力物力技术等条件,图书馆很难做到24小时免费开放。这不仅给一些读者带来了不便,也困扰着图书馆优质服务的提升。”渝中区图书馆辅导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今,阅读驿站配置的图书涵盖了少儿文学、绘本、科普、文化等类型,其智慧阅读平台和借还设施进一步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匹配度,是渝中区基础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的再加码。

据统计,阅读驿站投入使用1个月后,区图书馆月均办证量从356位增长到619位,增加幅度达到74%;图书外借量从月均12116册次增长到16951册次,增加幅度达到40%。

图书漂流Step3

漂流站,可以“互漂”的书友

同时,为提高图书馆文献书籍资源的利用率,让阅读更便捷,不受限,渝中区近年来与社会单位合作共建了20个图书漂流站,为市民提供了约6000册图书。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图书漂流站无需办证和定期借还,借阅方式灵活借阅,满足了读者多样化阅读需求。“不仅仅在还书的时候,书可以放回漂流站进行‘漂流’。读者之间,也能通过扫码进行‘转漂’,这会大大提高图书的利用率。”

▲沧白路游客中心图书漂流站

关于“图书漂流”这一点,王乔乔亦兴奋地告诉记者,她已经迫不及待想体验了。“我和爸爸常去的是通远门城楼上的图书漂流站,”王乔乔说,她把图书可以漂流的消息告诉了她的小伙伴,对方家在大坪附近,同样有图书漂流站,“到时候她从漂流站取的书也可以直接‘漂’给我,我的书也能‘漂’给她看了!”

看见女儿的阅读积极性之高,父亲王成刚一脸欣慰。他认为,孩子爱看书一方面得益于家庭教育,另一方面和社会提供的丰富的图书资源、便利的借书服务分不开。“早先是买书的方式,贵的绘本一本就要五六十元,便宜的也要二三十。一本很快看完,孩子没了兴趣就堆放在书柜,这其实是一种浪费。”王成刚表示,不管是阅读驿站还是图书漂流站,作为读者,体验感都很好,“我会一直带孩子看下去。现在最希望的,就是图书馆多更新图书资源,让读者看到更多好书。”

▲市民在漂流站/分馆内阅读书籍

记者了解到,自2011年以来,渝中区图书馆致力于打造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目前图书馆已初步形成了以渝中区图书馆总馆为核心,以20个分馆+20个图书漂流站+20台阅读驿站为延伸的,覆盖全区、功能互补的阅读服务体系。

▲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初步形成,市民在漂流站/分馆内阅读书籍

随着全民阅读的推广,图书馆的服务体系将在未来不断地完善。通过创新、升级服务手段,把资源和服务沉入城市各个空间角落,渗透到市民生活深处,为提升市民的阅读体验和幸福获得感,为城市的未来发展赋能。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