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登东山之巅 望涪江如带 238年前古诗 绘就“东林晚钟”胜景

2021-08-29

站在三台县涪江对岸的东山上,可以俯瞰整个三台县城。

自唐宋以来,东山便是文人荟萃、诗人兴会之地,唐代诗人李白、杜甫、薛涛等都曾来到这里,留下许多名词佳赋、胜迹遗踪。

东山自然景观丰富,在巍巍古塔和参天古树映衬下,成为人们追寻古梓州历史的重要景点。

从东山方向远眺三台县城(无人机拍摄)

薛涛元稹留下浪漫故事

唐宋以来,许多文人墨客曾在东山兴会,留下不少名词佳赋,其中包括李白、杜甫、薛涛等。在东山的故池畔,唐代诗人薛涛的塑像静静矗立,如同诉说着千年前的悠悠往事。

在唐代,三台是与成都齐名的西南重镇,为唐代剑南东川节度使驻节之所。许多达官显宦与文人墨客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和题咏。薛涛(公元768年一832年)是长安人,幼年随父宦游成都,在父亲的培养下,八九岁就以“能诗”闻名巴蜀,与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武元衡镇蜀时,惜其诗才,曾为其奏请授职“校书郎”,因而时人及后世皆称薛涛为“女校书”。薛涛自韦皋镇蜀至李德裕驻节西川,时常出入幕府,与韦皋、高崇文、武元衡、王播、段文昌、李德裕等十一名西川节度使和王建、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著名诗人均有唱和,“赋诗五十余年,有诗五百首”。

元稹是唐朝中期与白居易齐名的重要诗人,公元809年,时年30岁的元稹以监察御史赴梓州(今三台),经过韦皋牵线,与薛涛在梓州相会。此时的薛涛已经41岁,但两人一见钟情,相见恨晚。此后,元稹因得罪权贵被调往洛阳,二人从此天各一方,只能靠鸿雁和诗笺来传递恋情,薛涛对元稹的满怀情愫,汇聚成了流传千古的名诗《春望词》。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东山塑造的这尊通高3.5米的薛涛立像,便是为了纪念这位薛涛与元稹在梓州的这段浪漫故事。

东林晚钟见证城市巨变

在东山山顶,还有东林阁及“东林晚钟”诗作壁照。

“东林晚钟”被列为“潼川八景”之一,原本是清代潼川知府张松孙创作于清乾隆48年(1783年)的七言诗作《东林晚钟》:东山夜静如太古,忍听钟声乱官鼓。涤我尘襟梦亦清,劳劳尘鞅心徒苦。明晨出郭觅津筏,曲磴盘纡入林坞。支筇直上翠微巅,扶桑初见红日吐。涪江如带万顷碧,一叶轻帆急于弩。梓城如掌万井烟,映带岚光环堞堵。眼前好景看不足,石畔孤松卑可抚。攀萝拾阶蹑浮图,漫漶残碑字莫补。流觞何代尚留池,胜会难逢谁是主。山僧索句碧沙笼,愧我前身非杜甫。

从诗作中描绘的情景来看,这首诗应该是作者在东山上所见到的景观。清嘉庆年间,三台知县沈昭兴在其主持纂修的《嘉庆三台县志》中,将《东林晚钟》描绘的如画江山精心刻绘于《县志图》中。据考证,当时的东山上有东山禅林,始创于宋朝,初名惠普寺,又名东山寺,东林乃“东山禅林”的简称,东林晚钟之“钟”,当指晚上鼓后之钟。张松孙的七言诗作情景交融,数百年间一直被广为传诵,而“东林晚钟”胜景也凭借此诗的流传而更加令人神往。

走进东林阁,可见“东林晚钟”壁照,画家方晓的写意刻绘《东林晚钟》跃然其上,另一面是书画家刘艺隶书《东林晚钟》诗全文。放眼俯瞰山下的三台县城,品味古诗古景,令人感受到数百年间古梓州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东塔

相关阅读>>>

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东塔已成省级文物

在东山山顶,高24米的东塔格外醒目。如今,这座有400多年历史的建筑已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塔建造于明代万历年间,塔坐西北向东南,为九级六边密檐阁楼式砖石塔。塔通高24米,塔基高1.3米,底层边长4米,首层不计檐高2.8米,底层各角嵌石柱,正面石柱上书明代潼川(今三台)知府陈南金塔联:“九级浮屠,举步凌云霄以上;三巴砥柱,陶情在山水之间。”塔顶有七律诗残句:“青春结客上东山,千里江城一望间。”清代道光年间贡生陈谦记:“塔势插烟霄,登临眼界超。河流盘地阔,山色压城遥。”清张智莹记:“塔高铃共语,月朗磐同催。”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导致东塔6-9层垮塌,2011年完成震后修复。修复后的东塔周围设置了光带,每到夜间,光带开启,在三台城内都能遥望到东塔的形态。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刘毅 胥江 文/图)

编辑:谭鹏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