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古画中的“高质量男性”是长什么样的?

2021-08-27

最近,网上最受关注的除了奥运会、吴事件,当属——“人类高质量男性”,带火了一首bgm、一个拍照pose。

今天且不说他如何,我来看看古代高质量男性是怎样的。在漫长的中国绘画史上,中国男人到底是以何种外表示人的呢?

才子多有美髯。

苏轼被林语堂赞为第一等男人,王国维也认为屈原、陶潜、杜甫、苏轼是中国男人中的翘楚,“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人间词话》)

南宋 梁楷 李白行吟图

才子是中国画最爱表现的人物,而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独创性强的作品。画中人也许笨拙古怪,但画家激赏的态度清清楚楚。李公麟《扶杖醉坐图》中的苏轼、梁楷《李白行吟图》中的李白、陈洪绶《归去来图》中的陶潜,还有曾鲸的《葛一龙像》和任伯年为吴昌硕所画的数幅肖像,都是为中国男人所作的理想画像。

明 陈洪绶 归去来图(局部)

明 曾鲸 葛一龙像

任伯年 为吴昌硕所作肖像画《蕉荫纳凉图》轴(局部)

画家画历史人物或知己好友,也是“自画像”——表现自我情怀。入画的中国男人极少被描绘为翩翩少年,他们多有美髯,身体隐藏在衣褶之下、山水之中,作为诗句和思想的形象化补充。

表现中国男人的新原则:“宁拙毋巧,宁丑毋媚”。

中国历史上公认最倜傥潇洒的男子出自魏晋,画里画外,他们褒衣博带、肤白无须、袒胸露臂、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不羁的样貌成为当时的流行,《晋记》载:“谢鲲与王澄之徒,慕竹林诸人,散首披发,裸袒箕踞,谓之八达。”

南唐 石恪 《二祖调心图》

南宋 柳荫高士图

中国画家眼中的理想男人:闲逸懒散、不修边幅,安享诗酒田园之乐,远离功名利禄之途。南唐画家石恪的《二祖调心图》、没有名款的《柳荫高士图》,描绘的都是这种人物。

北宋 赵佶 听琴图

古人将知音视为友情的最高境界。《听琴图》中,宋徽宗被描绘成专注抚弄琴弦的形象,他的三个听众陶醉在乐音之中。元代王振朋的《伯牙鼓琴图》中,伯牙与知音惺惺相惜地互动,画活了男人之间的友谊。

明末清初,人物画变得套路化,但肖像高手如陈洪绶,却发展出表现中国男人的新原则:“宁拙毋巧,宁丑毋媚”。陈洪绶画老子、钟馗、苏轼、陶潜、白居易等都有变形夸张,是公认的传神。

元 王振朋 伯牙鼓琴图(局部)

到了嘉庆、道光年间,画像成了普遍的事,不再是名人高士的专利。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古无小照,起于汉武梁祠画古贤烈女之像。而今则庸夫俗子,皆有一行乐图矣。”此时画家画朋友相聚雅集、修禊,也画一人独自垂钓、采莲。道德意味淡了,生活情趣浓了。

禅师的笑容比蒙娜丽莎更加亲切而有幽默感。

唐宋交替的五代时期,人物画在南唐和蜀发展为两支。李煜画院中的人物画家追随唐代传统,使张萱和周昉笔下的仕女在南唐微调体态又重生了;与此同时,“逸品”和水墨画在蜀都成都兴起,粗犷的线条被广泛地用在人物画上,配合当时兴起的禅宗价值观。

禅宗无准像

精美的禅宗法师肖像今天在日本存世很多,这些画像是当时禅师送给日本弟子留念的。高居翰认为其中最好的一幅是《禅宗无准像》(1238年),保存在东京东福寺中。这幅画令人想起《蒙娜丽莎》,但是禅师的笑容显然比贵妇更加亲切而有幽默感。

明 曾鲸 王时敏像轴

明代曾鲸发明没骨人物画,留下了不少人物写真,如《王时敏像》、《徐渭像》等。画中穿衫子、戴儒巾的士人一本正经、不动声色,成了以后男人肖像的范本。曾鲸的追随者任伯年在没骨中赋色,将西画技巧融入国画,他的人物鲜活、有个性,少了几分斯文拘谨,多了一些通达潇洒。

《芥子园画谱》把画人分为山水中点景人物和极写意人物。

最初自然只是作为故事的点缀,画法极为粗糙,但是逐渐地,景色画得越来越好,人反而成了峻岭江河的点缀。这个传统从顾恺之《洛神赋图》开始,到12世纪,画家已经能够精美地描绘山水,同时把理想男人放入其中,以展示一种理想生活图景。

南宋 马麟 静听松风图

宋代画家马远之子马麟的大幅立轴《静听松风图》是这类作品中的经典,画中人仙风道骨。李公麟的追随者南宋画家梵隆,也把罗汉画成山水中隐居的高士。而在明代唐寅的《草堂梦仙图》中,高士于梦中漂浮在长生不老之境,亦真亦幻,与自然融为一体。

明 唐寅 草堂梦仙图 (局部)

这是一位有智慧的君子

中国画家不会这么直白,他们只是让主人公自己安静地待着,最多有三五好友或一两个侍从陪伴,画中人也从没表现出明确的攻击性,但是猛虎也为他们臣服。

就算人物在山水中只是一个负手站立的小小背影,几乎要消失不见,画家也有本事画清重点:看!这是一位有智慧的君子。

—版权声明—

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为传播而发,若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