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源流史》古希腊古典时期哲学之三:苏格拉底
古希腊古典时期哲学之三: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雅典人。他的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士。苏格拉底早年随父学艺,后来对哲学产生浓厚兴趣,曾从阿那克萨戈拉问学,致力于学术研究。他经常在公共场所与人讨论哲学、道德、社会和艺术等问题,以其渊博的学识才能享誉当时。他曾三度从军,在战场上有出色表现。在政治上,他主张实行贵族统治,是雅典"三十僭主"贵族寡头政府重要人物。雅典民主派推翻"三十僭主"统治后,以不敬神和腐蚀青年罪判处苏格拉底死刑,苏格拉底在狱中自杀身亡。苏格拉底没有写下著作,有关他的思想行事,主要是见于他的学生克塞诺芬尼的《回忆录》和帕拉图的对话集中。
1.苏格拉底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即目的论,美德即知识和辩证法。
目的论
目的论是苏格拉底哲学的基础,这是从对早期自然哲学的批判中得出的。
苏格拉底青年时钻研过自然哲学,一度对阿那克萨戈拉学说产生兴趣。后来,他感到自然哲学家对万物本原的种种论说,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未能认识到事物背后的真正原因并提供正确的解释。他说:"有人认为天是一个漩涡,绕着地转,使地固定不动,又有人认为地撑着天,是一个扁平的槽。他们从来没想到把这些东西安排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正是一种要把它们安排得最好的力量"。而苏格拉底就企图从事物中找出这种"担当一切,包罗一切","把它们安排得最好的力量",这就是"好",即"善"。苏格拉底说:"这正是我乐意知道的本原。" (以上引文均见《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64页)他认为,所有事物都有一种对自身完善的追求。所谓"善"就是事物的目的性。苏格拉底又视"善"为"神力"。他说神具有"能一下看见一切,听见一切,无处不在,并且同时照顾到一切事物"的权力和本性(《古希腊罗马哲学》,第171页)。苏格拉底把事物的最终原因归结为神所决定的目的"善",反对自然哲学的因果决定论,具有唯心主义倾向。
苏格拉底既然以目的论取代了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研究,那么,在他看来,对自然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他曾借雅典太阳神德尔斐庙门楣的题辞"知道你自己"来表明其哲学主张,这一主张标志着古希腊哲学研究出现了重大意义的转变,由自然转向人。如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所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召回来,置于城邦之中,并且把它引入家庭内,使之成为探求生活、道德、善恶所必需的东西。
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把哲学研究的对象转向人,深入到人的心灵,他说:"首先并且主要地要注意到心灵的最大程度的改善。" (《古希腊罗马哲学》,第149页。)苏格拉底由此建立起有关伦理道德的学说。
苏格拉底指出,人的德性包括勇敢、节制、正义等等,这些好的品质构成人自身的善。而这些品质是由神平均分配给每个人的,所以,每个人都潜在地具有德性。但他认为,现实的、具体的德行是相对的、矛盾的,可以因人所见不同而异,或以为善,或以为恶,只有在理性指导下德行,才是真正的善,也就是说只有认识了善之所以为善,才是真正的美德善行。所以,他提出"美德即知识,无知即罪恶"。苏格拉底认为,人是不会有意为恶的。
人之为恶,皆出于愚昧无知,不了解善所导致的。苏格拉底所谓"美德即知识"的知识,并非指有关事物的具体知识。在他眼里,那班掌握一些具体知识的"智慧者"实际上是无知之徒。苏格拉底在此所说的知识,是理性的对象,是通过理性的探求而获得的各种具体道德的"共同本性"。亚里士多德指出,苏格拉底力求追寻道德的"普遍定义",也就是道德的一般或概念。
这种美德的"知识"是永恒的、普遍的、绝对的真理。后来柏拉图的"理念论"就是由此发展而来的。
苏格拉底的方法
苏格拉底所追求的是道德的"普遍定义",他在传播自己的哲学思想时采用的是所谓"助产术"和逻辑反证推论的方法。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并非外在的东西,它实际上孕藏在人的心灵中,因此需要帮助人们把这个"胎儿"生产出来。这就是所谓"助产术"。这种方法可能是从其母亲助产职业那里得到启发。他经常向人们讨论具体问题,像是诚恳地向人们求教,在对方答复时,他不断提出反问,运用逻辑推论揭露对方观点的矛盾,最后迫使对方承认自己无知并进行自我反思。例如,在《美诺》篇中,苏格拉底问美诺,什么是美德。美诺说,男人的美德是精于国家事务,女人的美德是管理家务,儿童的美德是……苏格拉底打断他的回答,指出:这并不是"包括一切的普遍的美德"。美诺又说,普遍的美德是支配和命令别人。苏格拉底反驳道:儿童、奴隶的美德并不是发号施令。这样,美诺只得承认自己对美德是无知的。苏格拉底企图在讨论时,引导人们对已知具体事物看法的否定中达到对事物普遍概念或定义的认识。不过苏格拉底自称"助产士",不会生出真正的"婴儿"。所以他从未给道德下过绝对的定义。他认为,道德的定义——真理存在于寻求过程中。
苏格拉底方法是对爱利亚学派逻辑推论和芝诺反证法的继承和发展。他以逻辑论辩的方式揭露矛盾,启发思想,深入探寻事物的本质,已涉及到认识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在人类认识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苏格拉底强调对事物一般的认识,以一般排斥个别,从而否定了具体事物的真实性。
柏拉图就是沿着这条唯心主义道路继续走向他的"理念论"。
2.小苏格拉底学派
苏格拉底死后,在他的学生们中间形成了许多学派。除柏拉图学派外,还有麦加拉学派、居勒尼学派和犬儒学派等。这些学派较小,哲学史上统称为"小苏格拉底学派"。
麦加拉学派
麦加拉学派因创建于西西里岛麦加拉城而得名,代表人物有欧几里德(约公元前450-前380年)、欧布里德(约公元前4世纪)等。这派学者将苏格拉底的"善"同爱利亚学派的"一"等同起来,认为善是唯一的、不变的存在,除善以外的其他东西都是根本不存在的。善只有通过理性才能把握。他们承袭了智者的论辩术,提出了"说谎者"、"秃头"、"谷堆"等著名论题来论证善以外所有事物都是非存在的思想。这类论题或利用概念的灵活性,或利用语言中的矛盾进行论辩,以抽象的逻辑推论来否定感性事物的真实性。这些被人们称为"诡辩"的命题中,有的涉及到客观存在的矛盾或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包含有辩证法思想。
居勒尼学派
居勒尼学派创始人是阿里斯底波(约公元前435 ——前350年),出生于北非的居勒尼,该学派因此而得名。其重要代表人物还有德奥多罗(公元前4世纪)等。
这派学者认定苏格拉底的"善"就是快乐。快乐是人生唯一的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之追求,无论是肉体的或精神的快乐都是好的。他们把快乐和感觉联系起来,认为感觉不仅是认识的原则,而且是行为的原则。他们称:"愉快的感觉就是善,不愉快的感觉就是恶。因此各种感觉乃是知识的标准,并且是行为的目的。"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中译本第38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36页。)他们把知识归为感觉,因而蔑视理性。这派被称为"快乐主义"的哲学"把作为认识原则的感觉和作为伦理学原则混淆起来了"。(《列宁全集》,第38卷,第309页)。这一思想对希腊晚期伊壁鸠鲁学派有一定影响。
犬儒派
犬儒派创始人是安提斯泰(约公元前444 ——前360年)。据说他曾在雅典城外被称作"居诺撒格" (意即"快犬")的地方讲学而得名。这派主要代表人物还有第欧尼根·拉尔修(约公元前400 ——前325年)。
犬儒派把苏格拉底的善解释为节制、禁欲。他们崇尚自然,主张摈弃社会文明和一切世间享受,视简朴的原始生活为理想生活,从而导致自然与社会的绝对对立。这一思想体现在他们的行为上,相传第欧尼根就自称为"犬",摹仿动物生活,衣衫褴褛,白天四处游荡,晚上睡在一只木桶里。后人把那种行为怪僻,愤世嫉俗而玩世不恭的作风称为"犬儒主义"。犬儒派的思想行为,反映了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下层自由民对已经腐朽的雅典奴隶制的不满情绪,可以看作是对当时所谓"文明"社会的一种消极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