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农民造假文物却不识字,便想出一奇招,迫使考古界诞生一门新学科

2021-08-24

甲骨文被认为是我们现代所见的到最早最成熟的汉字了,以现在的考古进度,甲骨文一般被认为是我国商朝时期因为需要占卜和祭祀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刻写的文字。如今,大家一定都见过甲骨文演变成如今的汉字的奇妙过程,但这种演变并不是一开始就在史书上写着的,而是一代又一代文字考古学家经过研究、比照和琢磨,再取得绝大部分的人认可,才有的结果,而这一研究过程才过去仅仅一百多年。

而甲骨文在最初的发掘过程中也遭遇了一场大劫,这场灾难就是如今的专家们提起也是要气得肝痛。由于自古以来,就有龙骨可入药疗伤的说法,所以古时候龙骨是中药馆的必备药材之一。

所谓龙骨便是古代哺乳类生物的骨骼化石,其实主要成分也就是磷灰石和方解石罢了,但古人不懂这些,只知道它能够治疗腹泻、湿疹等病症。清朝时期,龙骨市场需求十分庞大,于是还有劣等和优等龙骨的区分。

优等的龙骨是表面没有划痕的,而那些有残缺或划痕的龙骨便只能被当成残次品贱卖了。因此,很多开中药店的老板和挖掘龙骨的商人便会将龙骨上面的划痕磨去“以次充好”。这样一来,其实曾经不止有多少其实是带甲骨文的龙骨就这样损失掉了。

不过,甲骨文真正的大发现还是在1899年的时候,有一天清朝大臣、金石学家、书法学家王懿荣因为患病,想去鹤年堂抓点龙骨,但没想到,这一抓便发现了些带着明显是图形文字的龙骨。

王懿荣欣喜若狂,他凭借着自己的对古籍中有关古汉语知识的回忆,判断出这就是还未现世的甲骨文,便立马要求收购中药铺中所有带有古怪图形的龙骨,进行研究。此事传到龙骨的供应商范春清那,他可不懂什么甲骨文,却嗅到了商机。

范春清将自己手头上所有带图形的龙骨收拾起来,前去拜见王懿荣。王懿荣见到范春清手中的甲骨,喜不自胜,直夸范春清“君等真神人也”,并且对范春清进行了重赏。范春清得意忘形,便将在图形文字的龙骨按照字数计价卖出,一下子发了大财。

但是人的贪婪是个无底洞,范春清终究是个奸商。甲骨文的消息放出去后,带文字的龙骨供不应求,“物以稀为贵”,一个甲骨文被炒到以金子交易的程度。大家自然都想发财,但处于垄断地位的范春清也不肯松口自己是在哪挖的,为了平息,他还虚晃一招,撒谎说甲骨文是在汤阴县出土的。

一时间,国内外的开古学家和学者们全都蜂拥赶向汤阴县,尤其是最执着的日本的一批专家们还将汤阴县当做是商朝的发源地。遗憾的是,1900年的时候,发现甲骨文并确定甲骨文价值的“第一人”王懿荣因为八国联军侵华而殉国了,不然甲骨文的事也不会像之后那样,闹得天翻地覆。

范春清对甲骨文的垄断一直到了1908年,还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奠基人”罗振玉利用酒色手段撬开了他的嘴。原来,甲骨文的真正出土地点在河南安阳的小屯村里!这下,几乎有能力的人全都跑到了安阳小屯村,甲骨文的市场一下子就被打开,范春清不能吃独食了。

不过,垄断虽然可耻,但市场一打开,那就不得了,民间刮起了一阵造假的旋风,而开这个头的还是范春清。带甲骨文的龙骨少,可没有文字的龙骨多。于是,范春清开始在龙骨上加字,后来又将无字的龙骨进行刻画,再将假货掺到真货中卖得高价。

由于当时甲骨文的市场还很干净,几乎没有想过这是赝品的事情,而且范春清虽然造假,但文字还是照模照样刻画的。而对于文字专家们来说,甲骨文也是新鲜货,还分辨不出真假,也就这么照常收购了。

但范春清血赚一笔后,这种歪门邪道很快便传播了开来,甚至还有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此人便是蓝葆光。蓝葆光此人不学无术,还爱抽大烟,当他知道一块甲骨好的能卖上一两金子的高价时,想到了比范春清更加歹毒的主意。

由于他没有龙骨,于是他想到了用新鲜的兽骨熏烤、打磨、做旧,做出了成批的“龙骨”,然后他再对这些龙骨进行精心雕刻,不少收藏家全都上了他的当,尤其是不懂中国汉字的外国学者被坑得更惨。

一位名叫明义士的加拿大传教士曾经从蓝葆光手中收购过上万块“甲骨”,他把这些“甲骨”都小心翼翼地保存在箱子里,当宝贝一样研究。可几个月过去,箱子中却传出了阵阵恶臭,明义士仔细一瞧,才发现他收购的竟然都是新鲜的骨头。

于是,甲骨文造假案在文化界掀起了一阵“腥风血雨”,更有人称甲骨文压根就是中国杜撰出来的东西,中国文化界在国际上的声誉也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就连著名的革命家章太炎先生也在《国故论衡》和《理惑论》否定甲骨文的存在。

但受骗的明义士反而却一直在替中国澄清此事,他一头扎进了安阳镇中,一待就是20余年。他不仅将汉字和甲骨文吃透了,还练得一双辨别甲骨文真伪的火眼金睛。当然,蓝葆光也被明义士专门拉过去当成练眼力的素材了。

再此期间,明义士还专门写了《甲骨卜辞》、《考古学通论》、《商代文化》等不少著作,当真是比中国的考古学家还要专业。但甲骨文造假也禁止不了,而且还给考古界对古文字的研究带来极大的阻挠和麻烦,在这种背景之下,一门名为“甲骨辨伪”的专业也应势而生。但这并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反而是这段不堪的造假历史永远钉在耻辱架上嘲讽。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