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物事业改革发展迎来历史最好时期,如何让民间文物活起来?
我国文物事业改革发展迎来历史最好时期。
8月18日,国务院关于文物工作和文物保护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
报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严格落实文物保护法要求,不断加强文物工作,文物事业改革发展迎来历史最好时期。
01 盘活民间收藏市场能有效推动我国文物事业的改革发展
国务院关于文物工作和文物保护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显示:我国文物保护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且博物馆创新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近年来,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监测体系日趋完善,已建成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库,加强博物馆藏品征集管理,完成6.2万件套国有馆藏珍贵文物保护修复,博物馆库房保存条件得到提升。
我国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特得到了显著提升,2019年博物馆接待观众12.27亿人次,青少年占比25%,举办教育活动33.46万场;2020年疫情期间推出在线展览2000余项,“博物馆热”不断升温。
当前,我国文物保护修复、可移动文物鉴定研究人员依旧匮乏,且我国民间收藏市场的“盘活”仍任重道远。因此,出台相应的法规制度、培养相应文化产业人才、鼓励民间合法收藏文物、促进文物市场活跃有序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文物事业的改革发展。
02 民间收藏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职业化是大势所趋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我国民间收藏活动空前活跃。
民间收藏是一种非国有的收藏行为,民间收藏家或将藏品藏于密室自我欣赏,或进入古玩市场参与买卖,或兴办民办博物馆予以展示宣传等。但不可否认的是,民间收藏在保护和弘扬文化遗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民间收藏是国家收藏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国多地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具体实施意见的出台和落实,标志着民间收藏市场的规范管理正在加速落地。但民间收藏家仍需要客观、理性应对市场的变化。
民间收藏家应遵循国家文物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进行藏品的收藏和交易,理性地看待市场的变化,做好收藏规划和统筹安排,不因投资而收藏。因此,民间收藏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职业化是大势所趋。
03 让民间收藏和市场经济实现双赢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民间收藏也应改变简单的对接和被动参与,应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当前,我国民间收藏者参与古玩市场的商业运营,仍然藏品流通的主要方式。随着互联网和科技的发展,民间收藏市场需要更多创新,应用科技赋能民间收藏市场,推动民间收藏市场线上化、电商化。
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为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和条件。在这个新的黄金时代里,在房地产式微,增量资金入局的大环境里,民间收藏家应认真分析、了解市场的特点和规律,让民间收藏服务于市场,让市场服务于民间收藏,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