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这书法“啥也不是”,为何能获全国最高奖?五体杂糅比较成功

2021-08-21

书法出现最早要追溯到甲骨文,发展起来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取仕时,兴起的“以字取士”思想,该思想在唐朝的科举制度中得到了巩固,因此当时出现了非常多的书法家,书体也从一开始篆书,到有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且这些书体下又有成千上百种分支,各有特色,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近代也有不少书法家前赴后继,为创造出都属于自己的书体而绞尽脑汁,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比如说李叔同,李叔同出生于1880年,他在艺术上的成就非常高,不仅涉及文学、音乐、美术、话剧,甚至在书法上也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他的书法与众不同而雅逸超迈,是独属于他自己的弘体书风。

当代的话,曾翔是非常有话题度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很多人表示欣赏不来,他夸张的表演风格很多人也不愿意接受,但他的功底是绝对有的,如果你看过他临的米芾字的话,就会知道如果不是多年浸淫,根本不能达到这样的程度,而且有时候就是会有一种怪现象,好好写字没有人认可,标新立异倒容易成红人。

这确实“啥也不是”,但先别忙着抨击,毕竟像这种展,评委既然让它出现,那就一定是有自己的考量在的,欧俊楷这幅作品,能够看得出来他确实是将整个纸张当成了一个整体,没有追求中规中矩的排布,反而根据自己所写的内容有一个想法在,也就是章法上的取意,而他写的内容就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所以他用长长的纸幅,上半部分留出大片的空白,仿佛是朦胧的天空,而其一个个错落的字,可以看做是纷纷扬扬而下的雪花,如果把它当作是一个静止的画面,那么那大片空白也可以是下完雪后干净的天空,那些错落的字,又可以是尚未被雪完全覆盖的“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意境十分之高。

再单独来看他的字,他的字或许东倒西歪,犹如小学生随意下笔,但看似随意,其实沟壑纵横,属于杂糅书体,或又称“合体”,它并不少见,一般来说两种或两种以上字体融合后出现于一幅作品中,并具有审美准则,就可以称为是“合体”作品,比如说《爨宝子碑》是楷、隶的合体,《裴将军诗》是真、草的合体。

受到这种五体之外又一体的“合体”影响的,还有郑板桥,不过他将自己的独创性书法叫做“六分半”,他的书法大体是隶书,但又掺杂了篆、隶、楷、行等字体,将它们的风味搅拌搅拌成为了他自己的风味,他的章法也因此别具特色,叫做乱石铺街,疏密有致,跳跃灵动,潇洒而有节奏感,令人耳目一新。

欧俊楷则是将篆、隶、楷、行、草融合在了一起,又达到了一个极致的平衡,使得字体展示出了一种别样的魅力,是他书法艺术探索的极佳体现,所以欧俊楷的字出现在画展上,并且获得优秀,并不是一件多么意外的事情,只是很多人可能对于杂糅书体,对于“合体”不甚了解,所以误会极多。

杂糅书体其实是书法创新的绝佳途径,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对所有书体特色心中有数,那么他自然可以做到把它们当做素材库信手拈来,这其实和诗歌中的“集句诗”差不多,只不过这样创造出来的作品,比其它的作品更注重一点——灵气。没有灵气的作品,无论写得多用心,那都是白搭,有灵气的作品,歪斜到天上,它也是经典。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