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首代建设者的生命沉思录,老藤现实主义力作《北地》出版
登瑶台以回望兮,冀弥日而消忧。古人回望是为了解忧,今人的回望,则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百年回望,后代将以何种方式来纪念圆梦历程?作为东北核心地区的小城北地改变了什么?谁在引领着这些巨变?北地的创业者们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他们怎样回望一生的征程?
近日,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老藤,长篇小说新作《北地》,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小说通过一位北国建设者对东北工作四十年的回望,重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大荒如何变成北大仓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其中党性与人性相互交织,顺境与挫折交替磨砺,展现出北地开发建设者的深厚情怀和不变信仰。
作品以倒叙的方式,在主人公常克勋晚年之时由其子重返父亲奋战四十年的北疆城乡,寻踪觅迹,在父亲的人生现场实地探访,试图从当代人的角度去理解一桩桩令父亲牵肠挂肚的往事。北地之行,不仅再现了白山黑水的风物传奇,还回望了北地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艰辛历程,展现了一代建设者深沉的家国情怀、坚韧的理想信念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作品以主人公在北地工作过的近30个地名独立成章,是四十年来的北地风俗画,也是北地发展变迁的里程碑。
成千上万的常克勋们,付出了青春和生命,使荒原变成了粮仓,让村落变成了城镇。但这些拓荒者并不居功自傲,他们更多的想法是:假如时光能够倒流,我会把一切做得更好。
作者通过有温度的叙事,勾画出了这些拓荒者的韬略、灵魂和人格魅力,写出了一个建设者对建设的不满,一个创业者对创业的遗憾,一个血肉之躯对爱情的感伤。
评论家认为,《北地》是一部值得关注的长篇现实主义小说。作品在个人与时代、党性与人性、父辈与子辈、历史与现实的多重关系交织中建构出一个多元复杂的文本世界,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北地》写出了一个领导干部在党性与人性考验下的真实人生。写出了党性的坚守与人性的温馨。作家将他还原到具体的历史情境和生活现场中,透析人性的复杂与幽深,从而在党性与人性的交织中,塑造出一个血肉丰满、真实可感的北地建设者形象。
《北地》还呈现了一种精神的真实传承。作品的叙事角度比较巧妙,让主人公晚年在病榻上喃喃呓语,让后辈自己去寻找答案。呓语的逻辑混乱和意义不明,与正文的线索清晰和表述流畅之间形成了巨大的文本张力。在这些父辈工作过的城乡中,从现实的后辈的记忆中,去解析创业者真实的口碑,找到了父辈的初心和使命,也找到了现实的使命和责任,传承了父辈的自省和反思的精神。
作品结尾,常克勋清醒过来,久久凝视一张突出田野、村庄和炊烟的《北地炊烟》,儿子常寒松最后聚焦和定格的画面正是常克勋最想看到的生态宜居、百姓安详的美好图景,父子两代人共同对初心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淬炼。
本书一以贯之地延续了作者对地域和文化的厚爱,注入了自己独特的历史叙事,在宏阔繁杂的历史画卷中,为我们重铸了中华民族在发展进程中所不可或缺的文化精魂。
多年来,老藤一直致力于现实主义创作,发表和出版了一大批反映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的力作。其创作不仅展现出一个作家的使命和担当,更呈示出一个作家的艺术功底和文学实践能力。他的小说有宽阔的社会视野,有生动的新人物形象,又能兼顾美学,书写出时代变迁之中人性的浩瀚和美好,并推动当代文学继续走向丰厚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