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山西河津市固镇瓷窑址金代四号作坊发掘简报

2021-08-19

山西河津市固镇瓷窑址金代四号作坊发掘简报

选自《考古》2019年03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河津市文物局

河津窑是晋南地区宋金时期重要的烧瓷窑场之一。20世纪60年代,古陶瓷学者水既生先生曾对河津市北午芹窑址做过初步调查,根据出土的玉璧底碗残片判断,北午芹窑址可能是唐代窑址。2013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的北午芹、古垛、固镇和老窑头四处瓷窑址进行复查,此四处窑址均分布于河津市北约10公里的吕梁山南麓,遮马峪和瓜峪两条古河道沿线(图一)。通过采集遗物判断,固镇北涧疙瘩地点的窑址年代为北宋,北午芹的窑址年代为唐至北宋,古垛的窑址年代为北宋,老窑头的窑址年代为清至现代。2015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进一步对遮马峪和瓜峪沿线进行区域性系统调查,新发现固镇村上八亩和下八亩地点,窑址年代为金代。2016年3~9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河津市文物局对固镇瓷窑址进行抢救性发掘。

固镇瓷窑址位于河津市樊村镇固镇村,北依吕梁山,西眺黄河,南迎汾水,距禹门渡口约9公里,遮马峪自村西、北部蜿蜒而过。遮马峪为季节性河流,源自吕梁山,向西汇入黄河,窑址主要分布于固镇村西、遮马峪东岸台地上。窑址紧邻乡宁煤田,其北的青石峪沿线发现有富集的瓷土矿,为瓷窑的生产提供了充足的燃料和原料。本次发掘工作分北涧疙瘩、上八亩和下八亩三个地点进行(图二),清理制瓷作坊4座、瓷窑炉4座、水井1处,以及窑炉残渣和废品堆积坑35个,出土完整及可复原瓷器数千件,瓷片、窑具标本达6吨之多。

北涧疙瘩地点位于固镇村北约1公里,发现有瓷窑炉、制瓷作坊各1座。产品主要是细白瓷,器形以碗、钵、盏等小型器类为主,年代为北宋。

上八亩和下八亩地点紧靠固镇村西南,遮马峪东岸,因建砖窑及平整土地,两处遗存破坏较为严重。下八亩地点因砖窑取土已形成一个大坑,发现的1座作坊和2座窑炉基本上都残余最底部,还发现水井1处、灰沟1条。其中作坊内发现有淘洗池、陶缸,判断其可能为练泥场所。产品以粗白瓷为主,器形主要是碗、盆、钵等日用瓷器,年代为金代。上八亩地点发现地窨院式制瓷作坊2座、瓷窑炉1座(Y2)及灰坑若干个,其中二号作坊内发现石磨盘、瓷泥堆、大片的烧结面等遗存,反映其可能为制坯、晾坯的场所;而四号作坊底部有整齐摆放的匣钵、支顶钵,说明其可能为存放装烧具的场所。除四号作坊所出瓷枕残片较为特殊外,上八亩地点的产品也以粗白瓷为主,器形也主要是碗、盆、钵等日用瓷器,年代为金代。彼此相邻的两处地点应为同一处金代窑址的不同功能区。

四号作坊位于上八亩地点南部边缘,北邻二号作坊及Y2。最初发掘该作坊是因断面暴露有大量的瓷片堆积,遗迹性质也不明确,故沿断面东西向布2米×5米探沟1条

(TG2)。根据TG2的发掘情况,判断其为一处废弃的窑洞式作坊,且作坊内堆积是由北向南倾倒形成。为了完整了解该作坊的形制结构,以及摸清其北部是否存在窑炉等其他遗迹现象,又在其北部与二号作坊之间的区域布5米×5米探方5个(T27~31)进行发掘,加上扩方,实际发掘总面积192平方米(图三;图四)。

四号作坊下部整齐摆放若干匣钵,上部的包含物应是废弃后的堆积。金代河津窑最具代表性的剔花填黑彩牡丹纹八角形枕、剔花填黑彩文字枕、珍珠地划花腰圆形枕、低温釉三彩荷花纹枕残片在四号作坊均有出土。除此之外,目前河津窑发掘的其他单位都未发现有瓷枕残片。因此,四号作坊应是金代河津窑的代表性单位,现将其主要发现简报如下。

一、地层堆积

以上八亩地点T27~30及向南扩方部分的东壁剖面为例,介绍其地层堆积情况(图五)。

第1层:现代扰土层。灰褐色细砂土,土质较疏松,夹杂少量炭屑、烧土和瓦片,包含大量植物根系、现代垃圾,厚0.05~0.2米。

第2层:近代垫土层。红褐色细砂土,土质较硬,夹杂少量炭屑、烧土粒、白灰粒,包含较多植物根系,厚0.2~0.5米。未发现遗物。

第3层:明清文化层。灰褐色细砂土,土质坚硬,呈块状,厚0.1~0.5米。包含较多炭屑、烧土粒、炭块、碎砖渣、白灰粒和少量砖块、烧土块。出土极少量的瓷片、陶片和匣钵碎块。瓷片以粗白瓷为主,有少量黑釉瓷、酱釉瓷和青花瓷。此层下开口的遗迹有四号作坊(F4)、H29、H33~35,其中H29打破F4内堆积的第1层。

整齐摆放的匣钵和支顶钵,其中作坊西北部为一列南北向排列、底对底摞在一起的中型筒形平底匣钵和漏斗形匣钵(图八),匣钵内残存少量圆形垫片和细白瓷残片;作坊西南部为大型的筒形窝底匣钵,成排分布,排列整齐,每件匣钵内放置一碗形支顶钵,其中一件匣钵内发现两件完整的覆烧粗白瓷碗(图九);作坊东南部分布有三排成摞倒扣的碗形支顶钵,每摞两至三个(图一○)。

第3层下即为生土。

二、遗迹

在该区域共清理作坊1座(F4)和灰坑4个(H29、H33~35)。F4为一处窑洞式作坊,废弃后填充窑炉残渣及残次品。灰坑均为倾倒窑炉残渣的垃圾坑。作坊废弃堆积形成的时间与灰坑内堆积的形成时间相近,为同一时期瓷窑生产所形成的遗迹现象。

(一)F4

位于发掘区南部的断崖边,南半部被两孔现代窑洞破坏。叠压于第3层下,被H29打破,打破生土。

1.形制与结构 F4为窑洞式作坊。作坊南部底面有不规整的石板铺地,中部有一道东西向的匣钵墙,现存壁面平整光滑,顶部坍塌,顶部南北残长约4.1、东西最宽约3米,底部南北最长近6.6、东西最宽约3.5米,残高2.7米(图六;图七)。

在作坊北部底面发现有整齐摆放的匣钵和支顶钵,其中作坊西北部为一列南北向排列、底对底摞在一起的中型筒形平底匣钵和漏斗形匣钵(图八),匣钵内残存少量圆形垫片和细白瓷残片;作坊西南部为大型的筒形窝底匣钵,成排分布,排列整齐,每件匣钵内放置一碗形支顶钵,其中一件匣钵内发现两件完整的覆烧粗白瓷碗(图九);作坊东南部分布有三排成摞倒扣的碗形支顶钵,每摞两至三个(图一○)。从作坊底面现存遗物来看,其废弃前应为存放装烧具的场所。

2.作坊内堆积可分三层。

第1层:由北向南倾斜。灰褐色土,土为作坊废弃后的坍塌堆积,第1、2层为倾倒的窑炉废渣。作坊废弃后,在其中部用烧土块、炼渣块、匣钵残块垒砌一道东西向的匣钵墙(图一一),将此作坊当作倾倒窑炉废渣的场所,匣钵墙作格挡之用。

(二)H33

平面不规则,斜壁,底部不平,坑口南北最长约9.2米,目前发掘部分东西宽5米,坑深约0.9米。坑内填土可分两层,第1层为黑灰色细砂土,土质较硬,包含较多炭屑、烧土粒、白灰粒和瓦片,厚约0.1~0.6米。出土较多瓷片、陶片、窑具残块。第2层为灰褐色淤土,呈层状,土质坚硬,包含较多胶泥块和少量炭屑、烧土粒、炼渣、料礓石,厚约0.1~0.3米。出土遗物以黑釉、酱釉瓷为主,有少量粗白瓷和细白瓷,器形多为碗、钵、器盖、罐,窑具有支顶钵、垫饼等。

(三)H34

平面近正方形,斜壁,壁面不规整,平底,坑口南北长约3.45、东西宽约3.4、深约0.5米。坑内堆积相对较单纯,以大块烧土为主,包含较多砾石块,出土极少量粗白瓷、细白瓷残片及匣钵残块、瓦片、陶片。

(四)H35

位于发掘区东部,部分叠压于村西道路下。已揭露部分平面不规则,四壁不规整,底呈锅底状,坑口东西长约4.5、南北宽约2、深0.25~0.4米。坑内堆积以炉渣和块状烧土为主,间杂较多炭屑、炭块及少量烧土粒。出土少量残碎匣钵、碎砖块及极少量碎瓷片。

三、出土遗物

出土遗物以瓷器、窑具为主,有少量石质工具、陶片、铁器和钱币。

(一)瓷器

出土瓷器品类以粗白瓷为大宗,次为黑釉、酱釉瓷,还有极少量细白瓷、素烧器和三彩釉陶。装饰技法有白地黑画花、剔花填黑彩、珍珠地划花和印花,题材以花卉、草叶、诗文为主,其中最能代表该窑址特色及烧造技艺的是装饰瓷枕,在造型和装饰上均独具特色。

1.粗白瓷器胎质粗,但致密度较高,施白色化妆土。器形以钵为主,数量约占器物总数的45%;其次为盘、碗,分别占17%和13%;再次为器盖和盆,分别约占11%和7%;盏、枕、罐、炉和瓶等的数量则相对较少。器表装饰工艺丰富,以白地黑画花最为普遍,碗、盘、盆、枕均采用。

碗 以素面为主,个别内壁饰黑画花草叶纹。据口、腹部特征,可分三型。

A型:敞口,圆唇,弧腹,圈足较高。F4119,可复原。白胎,质粗疏。腹较深,高圈足外撇,挖足过肩,足底有五个楔形泥钉。内施满釉,外壁施釉至下腹部。白釉泛黄,釉层薄,釉面匀亮。内底残存四个楔形支钉痕。口径19.6、圈足径7、高8厘米(图一二,3;图一三)。

F473,灰胎,质粗。圈足宽厚,足缘斜削,挖足过肩,足底有五个泥钉。内施满釉,外壁施釉至下腹近底部。白釉泛青黄,光亮富玻璃质感。腹壁有明显拉坯痕,内底有五个细小支钉痕。口径19、圈足径6.5、高7.2厘米(图一二,1)。

B型:敞口,上腹斜直,下腹折收,高圈足外撇。F4133,可复原。红白胎,质较粗。圈足宽厚,挖足过肩,足缘经削修。内施满釉,外壁施釉至下腹部。白釉泛青,光亮度略差,内底刮釉成宽涩圈。口外有一圈凹槽痕,胎体可见明显拉坯痕,口内侧有明显积釉。口径18.5、圈足径7.6、高7.8厘米(图一二,6)。H29︰72,可复原。灰白胎,质粗。内施满釉,外壁施釉至下腹部,外壁化妆土涂抹不匀,有明显流淌痕。白釉泛青,匀亮光滑,内底刮釉成宽涩圈。口外有一圈凹槽痕,胎体可见明显拉坯痕。口径19.1、圈足径7.2、高7厘米(图一二,7;图一四)。

C型:侈口,腹部弧曲,圈足。F472,可复原。黄白胎,质粗糙。弧腹较深,高圈足外撇,足缘经斜削,足底残存四个泥钉。内施满釉,外壁施釉至下腹部。白釉泛青,温润素雅。内底残存四个圆形支钉痕,外底心墨书“+”形符号。口径21.7、圈足径7.6、高8.6厘米(图一二,9)。F42,可复原。黄白胎,质略粗,胎体较薄。腹较浅,高圈足,挖足过肩,足缘经削修。内施满釉,内底刮釉成涩圈,外壁施釉至腹中部。白釉泛青,釉面光亮,内壁釉下绘草叶纹,呈赭褐色。口径17、圈足径5.5、高6.7厘米(图一二,2)。

盘 据口、腹部特征,可分四型。

A型:敞口,斜腹微曲,圈足。F437,可复原。黄白胎,质粗疏。浅腹,圈足外撇,挖足过肩,底心微凹。内施满釉,外壁施釉至下腹近足部。白釉泛青,光洁明亮,内底有涩圈,内壁釉下绘三组草叶纹,呈酱褐色。内腹近底部有一圈凹痕。口径18.5、圈足径7.2、高4.6厘米(图一二,14)。H29︰3,可复原。黄白胎,质粗。细圈足,挖足过肩。内施满釉,外壁施釉至腹中部。白釉泛黄,釉面干涩,有细碎冰裂痕,内底刮釉成涩圈。腹中部有半圈凹槽痕。口径12.4、圈足径4.2、高2.9厘米(图一二,4)。

B型:口近直,圆弧腹较浅,圈足。F4124,可复原。白胎,质较粗。细圈足,挖足过肩,外底心微凸。内施满釉,外壁施釉近腹底部。白釉泛青,光亮温润,内底刮釉成涩圈。口径10.8、圈足径4.5、高2.4厘米(图一二,8;图一五)。

C型:敞口,上腹斜直,下腹折收,圈足。F438,可复原。灰胎,质较细而坚致。窄圈足外撇,挖足过肩。内施满釉,内底有宽涩圈,外壁施釉至下腹折收处。白釉泛青灰,釉面有较多气泡及黑色颗粒物,釉面光亮。口径17.5、圈足径5.2、高3.3厘米(图一二,13)。

D型:侈口,上腹微内曲,下腹折收,圈足。H29︰37,可复原。灰白胎,质较细密。内施满釉,外壁施釉至腹折收处。白釉泛灰,化妆土涂抹不匀,釉面晶莹光亮,内底刮釉成涩圈。口径16.3、圈足径4.7、高3.2厘米(图一二,11)。H29︰67,黄白胎,质较细密。内施满釉,外壁施釉至下腹部。白釉泛青,光洁明亮,内底刮釉成涩圈,外壁有明显流釉痕。口径16.7、圈足径4.7、高3.8厘米(图一二,12;图一六)。

盏 多为素面,少量内壁有印花装饰。可分三型。

A型:侈口,斜弧腹,圈足。F 419,可复原。白胎,质较细,外壁胎体表面粗糙,有大量浅坑。厚圈足,足缘经削修,挖足过肩。内施满釉,内底刮釉成涩圈,外壁施釉至腹中部。白釉泛青,匀亮,内壁隐见印花图案。口径11.5、圈足径4.2、高3.8厘米(图一二,10)。F4126,可复原。黄白胎,质略粗。腹较深,圈足宽厚,足背内斜,足缘经削修,内底微凹。内施满釉,外壁施釉至腹中部。釉色乳白,光洁温润。内底可见三个细小支钉痕,圈足底有三个泥钉,外底心有刻划痕。口径11.5、圈足径5.6、高4.8厘米(图一二,5;图一七)。

F4128,可复原。黄白胎,质较粗,胎体较厚。花口,腹较浅,细圈足,挖足过肩。内施满釉,外壁施釉至下腹部,内底刮釉成涩圈。釉色乳白,光洁明亮,可见细小冰裂痕。口径11.2、圈足径4.1、高3.3厘米(图一八,5)。F4106,可复原。土黄胎,质粗疏。厚圆唇,唇下内曲,厚圈足,足缘经削修。内施满釉,外壁施釉至腹中部,施釉不匀。白釉泛青,釉面可见细小气孔。内底残存两个细小支钉痕,圈足底残存四个泥钉。口径13、圈足径4.2、高4.8厘米(图一八,1)。

B型:敞口,上腹斜直,下腹折收,高圈足外撇。H29︰53,可复原。黄白胎,质细密,胎体较薄。细圈足,挖足过肩,足缘经削修。内施满釉,外壁施釉至腹中部。釉面干涩,釉层局部剥落。内壁模印水波纹,纹样模糊不清,外腹底可见明显跳刀痕。口径11.7、圈足径4.1、高4.5厘米(图一八,2)。

C型:敞口,唇缘斜削,腹壁斜直,腹较浅,圈足。H29︰70,可复原。黄白胎,质略粗。内施满釉,内底刮釉成涩圈,外壁施釉至腹中部。釉面干涩,外壁有明显的化妆土流淌痕。内底涩圈处凹陷。口径13.4、圈足径4.3、高4厘米(图一八,3;图一九)。

钵也是该窑址粗白瓷的主要品类,可分三型。

A型:敛口,芒口,圆唇,上腹内斜,下腹折收,矮圈足。F430,可复原。灰胎,质较细。足径较宽,内底微凹。内施满釉,外壁施釉至腹折收处。白釉泛青,釉面干涩,有少量气孔、气泡。上腹部饰两圈细弦纹,圈足底部可见明显剔修刀痕。口径8、圈足径4.5、高4.5厘米(图一八,12)。H29︰66,可复原。灰白胎,质粗。圈足内收,内底微凹。内施满釉,外壁施釉至腹折收处。白釉泛黄,内壁胎体可见明显拉坯痕,釉面莹润,有细碎开片。腹上中部饰两圈凹弦纹。口径8.2、圈足径5.6、高5厘米(图一八,11;图二○)。

B型:直口或口微敛,芒口,上腹近直,下腹微鼓,矮圈足外撇。H29︰73,可复原。灰白胎,质粗。内壁满施化妆土,外壁施化妆土至下腹近底部。内壁施釉,内底无釉,外壁施釉至下腹近底部。白釉泛青灰,光润。口径11、圈足径6.4、高7.5厘米(图一八,7)。F4106,可复原。灰白胎,质略粗而坚硬。圈足宽厚,足缘经削修。内、外壁施化妆土,化妆土涂抹不匀,内底露胎,底心微鼓。内外壁均施釉,白釉泛灰,晶莹润泽。口径10、圈足径5.6、高7.5厘米(图一八,9)。F470,可复原。灰白胎,质略粗。腹较浅,窄圈足,内底微凹。内施满釉,外壁施釉近腹底部。白釉泛青灰,口内、外壁釉下施白色化妆土,内腹直接于胎上抹釉,釉面光亮,有细碎开片。口径9.2、圈足径4.6、高4.8厘米(图一八,10;图二一)。

C型:敞口,芒口,厚凸唇,弧腹较深,矮圈足。F 4123,可复原。黄白胎,质粗疏。足径大,足缘经斜削。内施满釉,内底刮釉成宽涩圈,外壁施釉至上腹部。白釉泛黄,釉面干涩,内壁釉面有土浸。口径15、圈足径8.3、高7.2厘米(图一八,6;图二二)。

F4109,可复原。黄白胎,质粗疏。足缘经斜削,足心有一圆形浅凹。内施满釉,外壁施釉至唇下。白釉泛黄,釉面光亮,有细碎开片及少量气孔,内底有宽涩圈。口径23.2、圈足径12.2、高13.5厘米(图一八,4)。

盆 形制较单一。敞口,芒口,厚方唇,腹壁斜直,腹较浅,矮圈足。以内壁旋书诗文、内底绘黑画花草叶纹的装饰风格为特色。F466,可复原。黄白胎,质粗糙而较坚硬。内施满釉,外壁施釉至腹底部。白釉泛青,内壁釉面光洁匀亮,外壁釉面干涩。口径27.8、圈足径23.5、高8.7厘米(图一八,8)。F4125,可复原。口部已变形。黄白胎,质粗而坚硬。内施满釉,外壁施釉至腹底部。白釉泛黄,光匀明亮。内壁旋书“天赐一生闲”,内底画草叶纹,呈赭褐色。口径39.1、圈足径31、高12厘米(图二三,1)。

F4134,可复原。黄白胎,质粗而坚硬。内施满釉,外壁施釉至腹底部。白釉泛青,光洁匀亮。内壁旋书“古寺青松老,高僧白发长”,内底画缠枝草叶纹,呈青褐色。口径41、圈足径33.5、高13厘米(图二三,8;图二四;图二五)。

罐F4130,底部残缺。土黄胎,质略粗而坚硬。直口,圆唇,唇下尖凸,高直领,双泥条形双系,圆肩,鼓腹,最大腹径在上腹部。内、外均施釉,外壁施釉至下腹部。白釉泛青,光匀明亮。上腹釉下绘酱彩草叶纹,纹样纤细流畅。口径12、残高21.8厘米(图二三,3)。

器盖 应为罐、钵类器物的盖。可分三型。

A型:隆顶高凸,窄沿稍斜,沿边较尖,沿下子口内敛。F449,可复原。灰白胎,质略粗。器表施釉,白釉泛青,光洁明亮。盖顶釉下绘一组对称的黑画花草叶纹,纹样纤细,浓淡有别。口径10.6、高4.1厘米(图二三,7;图二六)。

H29︰68,可复原。土黄胎,质细密。器表施釉,白釉泛黄,莹润光洁。盖顶釉下绘画花缠枝草叶纹,呈青褐色,纹样流畅洒脱。口径12.2、高4.1厘米(图二三,2;图二七)。

B型:弧顶,窄平沿,子口内敛。F422,可复原。浅灰胎,质细密。顶心有一扁平实心钮。器表施釉,内壁挂半釉,白釉泛黄,晶莹温润。口径5.9、通高2.5厘米(图二三,9)。F448,黄白胎,质较细。顶心较平,有一圆形小实心钮。器表施釉,釉色乳白,釉面光亮均匀,有细碎开片。口径10、高2.8厘米(图二三,6)。

C型:顶为厚平边,边壁微弧,盖面内凹,平底。H29︰69,完整。黄白胎,质粗而坚硬,盖面及边沿施白色化妆土。仅盖面施釉,白釉泛黄,晶莹光亮。顶边直径8、底径4、高1.8厘米(图二三,5)。

炉 造型较单一。F459,可复原。黄白胎,质坚致。敛口,圆唇,宽曲沿下卷,扁腹,腹壁斜折,柱状柄,实心台形足。口内侧及沿面施釉,白釉泛黄,釉面干涩,内壁有流淌的化妆土,外腹局部沾釉。口径4.5、底径5.2、高5.5厘米(图二三,4)。

枕 是固镇瓷窑址最具特色的产品,分高温和低温两类。低温枕虽为釉陶,但同属该窑址代表性的装饰枕产品,在此一并介绍。两类枕的装饰技法有剔划花填彩、珍珠地划花、画花和印花,装饰题材以花卉、草叶和诗文为主。

高温粗白瓷枕 根据造型,可分二型。A型:八角形,枕面均出沿,枕墙较直。F4158,可复原。褐胎,质粗而坚硬。枕面弧凹出沿,枕身中阔下窄,平底。白釉泛黄,生烧,枕底有流淌的化妆土。枕面随八角双线阴刻边线,且在每个折角处有竹节状开光。枕面前端呈壸门形,以剔地留花手法展示缠枝牡丹,剔地部分填以黑彩。枕面黑白相映,花叶形象逼真。长55、宽22.8~23.8、前高9.8、后高12厘米(图二八,1;图二九)。

F4157,残存枕面、右侧枕墙及枕底。土黄胎,质细而坚致。双线竹节状开光,内有竖向双线分割为三个区域,中部剔划缠枝牡丹,两侧剔划串钱朵花纹样。采用剔地填黑手法,填彩呈酱褐色。釉色白中泛黄,化妆土盖到枕底部,底面有流淌的釉水及化妆土。气孔在枕前右侧面下方。残长33、残宽20.5、前高8.4、后高10厘米(图二八,9;图三○)。

F4116,残存部分枕面。黄白胎,质粗而坚硬。随形划双线边栏,内剔划牡丹,纹样丰盈饱满,剔地处填黑彩。牙黄色透明釉,釉面有细碎开片。残长21、宽24厘米(图二八,4)。F491-2,枕面残片。灰白胎,质粗而坚硬。枕面剔地填黑,蘸白色化妆土书写草书文字,施透明釉。残长7.7、残宽6.2厘米(图二八,8)。F491-3,枕面残片。灰黄胎,质粗而坚硬。双线竹节状开光,枕面中央剔地填黑彩,蘸白色化妆土书写诗文,文字极富立体感。残长7.5、残宽4.6厘米(图二八,7)。F491-4,枕面及枕墙残片。黄白胎,质细而坚致。阴勾双线边栏,枕面中央剔长方框,内填黑彩,框内蘸白彩书写诗文“落地”,两侧为剔地留纹的卷草纹。牙黄色透明釉,釉面有细碎开片。残长12.2、宽9厘米(图二八,6)。

B型:腰圆形。F439,枕面残片。灰胎,质较细密而坚致。枕面微内凹。枕面施釉,白釉泛青,釉面有少量气孔,釉层薄。釉下绘花草纹,呈青褐色。残长19.3厘米(图二八,3)。F4118,枕面残片。白胎,质细腻坚致。枕面微凹,枕前留白。枕面阴勾双线边栏,形成月牙形开光,开光内划刻牡丹叶纹,底纹以珍珠地装饰。残长14.5、残宽21.7、厚0.5厘米(图二八,5)。

低温釉陶枕 仅出土1件(F4118)。六角形,残存约一半。红褐胎,质粗疏。枕前低后高,枕面微凹。枕面一周在化妆土上涂黄彩,并有阴勾线为边框,枕面绘白、绿、黄色牡丹纹,白色牡丹与绿色茎叶衬托鲜明。枕墙周身模印锦纹图样,六角有凸起的加固边线。器物通体有玻璃质感。残长17.9、宽12.9、前高7.5、后高8.8厘米(图二八,2;图三一)。

2.黑釉瓷器 因受含铁量高低、烧成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表面釉色可分为漆黑色、酱褐色和褐绿色等,另有2件“白覆轮”碗,在此一并归入黑釉瓷器进行介绍。器形主要有碗、钵、盏、灯盏、盒盖等,以碗和钵为主,其次为盏和灯盏,洗仅发现1件。多为素面,装饰技法有画花和划花。

碗 黑釉瓷器中的大宗产品。敞口,腹壁弧曲,圈足。F423,可复原。黄白胎,质较粗疏。高圈足,挖足过肩。内施满釉,外壁施釉至下腹部。口内外均施一圈白釉,腹壁施酱青色釉,施釉均匀,釉面富磨砂质感,内底有窄涩圈。口径19.5、圈足径6.3、高7.5厘米(图三二,5;图三三)。

钵 数量较多。直口微侈,弧腹较深,矮圈足。F476,可复原。浅灰胎,质略粗。芒口,足径大,足缘经斜削。内施满釉,外壁施釉至腹中部,内底刮釉成宽涩圈。黑釉杂以酱斑,施釉均匀,釉层薄,釉面哑光,足底粘砂。口径15.4、圈足径8.4、高7.7厘米(图三二,3;图三四)。

盏 可分二型。

A型:敞口,尖唇,浅斜腹,圈足较高。F45,可复原。黄白胎,质粗。细圈足,挖足过肩,足缘经削修。内施满釉,内底刮釉成涩圈,外壁施釉至腹中部,外壁有流釉痕。褐绿色釉,釉面富磨砂质感。口径10.2、圈足径4、高2.6厘米(图三二,7;图三五)。

B型:敞口,浅斜腹,卧足。F495,可复原。褐胎,质粗,夹大量细砂粒。内壁施釉,漆黑光亮,有少量酱色斑点和小气孔。口径10.5、底径3.7、高2.8厘米(图三二,9;图三六)。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