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古代锻造的宝剑,当真能够削铁如泥?史学家:那削的并不是铁

2021-08-06

《说文》:“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大夫四十而冠带剑,隶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则带剑,无事不得带剑。”

在古代,宝剑不仅是一种可以防身的武器,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因为平民老百姓是没有资格佩剑的,而且他们也买不起剑这样一种兵器。《水浒传》里面有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那就是青面兽杨志忍痛将自己的家传宝刀拿到街上去售卖。不想会遇到一个泼皮无赖,硬说这只是一把普通的刀。于是杨志当场给他表演了一个削铁如泥,其实古代真正有本事的铸剑工匠是很有地位的,可以说是千金难求。这也就引发很多匠人对宝剑的铸造工艺进行思考和技术改进,古人非常注重铸剑工艺。那么,古代锻造的宝剑,当真能够削铁如泥?史学家一语道破真相:其实那削的并不是铁,我们理解错了。

佩剑的限制

中国古代无论是奴隶制社会还是封建制社会,阶级的划分都非常明显。处于统治阶级或贵族阶级的人,为了把本阶层与低阶层分开,除了在法律制度上对人进行三六九等的划分以外,还会通过立法对低阶层的人加以约束。比如古代的天子到了20岁,就可以随身携带佩剑,以彰显身份尊贵。而诸侯要比天子的身份低一等,因此他们到了30岁才有资格佩剑。

当然,身为诸侯一般也不可能到30岁才学会剑术,这里并不是限制诸侯使用剑这种兵器,而是对衣冠装饰进行限制。毕竟宝剑除了有基本的武力值以外,它还有一定的装饰作用,能让男性看起来更加威武,佩戴什么样的剑更是身份的重要象征。除此之外,介于庶人与贵族之间的大夫,也只有到了40岁才有资格佩剑。普通老百姓虽然没有佩剑的资格,他们有战事的时候可以带着剑,也就是只有为国家效力的时候,平民百姓才能够佩剑。而奴隶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没有资格佩剑的,甚至他们都没有资格使用剑这样一种武器。奴隶如果被发现偷偷学习剑法,很有可能会受到主人家的责罚,因为这就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思想和人身控制的一种办法。

削的不是铁

了解了古代人,特别是王公贵族对剑的重视之后,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何古代的工匠会十分重视对宝剑进行锻造。再说回到古代宝剑独有的“削铁如泥”的技能,古人常用的4种金属是金、银、铜、铁。以现代的莫氏硬度为基准,金和银的硬度无疑是最弱的,在2.5~3之间。而铜的硬度接近于金银为3,铁的硬度比金银铜都高,可以达到4~5。所以古代的宝剑如果真的能够削铁如泥,还是非常厉害的。但事实上,无论是《水浒传》中杨志表演的削铁如泥,还是历史上那些英雄人物展示的削铁功力,真假性都有待验证,因为他们用剑削的根本就不是铁,而是铜。

比如杨志,他为了对着围观群众证明自家宝剑的厉害,当着众人的面说自家宝刀砍铜剁铁刀口不卷。并且当即拿出一串铜钱,轻松将其劈成两半,而刀口依旧锋利,引得众人拍手叫好。这里他用剑削的东西就是铜,而古人对金属只有很初步的理解,对各类金属的硬度也是知之甚少。宝剑能够劈开铜钱,根本就算不上是削铁如泥,因为铜的硬度和铁的硬度没有可比性。古代的宝剑都是以某种特殊的金属材质为主,再混合其他金属千锤百炼打造而成,因此它本身就具备一定的硬度,至少它比铜硬,而且还十分锋利。想要劈开铜钱,甚至是将铜钱上的金属碎屑削下来都不难。如果将铜钱换成真正的铁,恐怕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在古人的认知里面,金银确实是比较软的,因此人们为了判断是否为真金白银,常常会直接拿牙齿咬,如果有牙印说明就是真的。古人发明出了这样独特的验证金银真假的方法,就是因为他们知道金银材质比较软。而铜的材质偏硬,所以面对铜钱,他们都是拿在手上掂量掂量,就判断出真假。实质上他们无法分辨铜与铁的硬度差异,更加无从得知铜的硬度其实和金银接近。古人所说的“削铁如泥”考究一点,是很难成立的,并且其中包含明显的夸张成分,是否能够砍铁,也和用剑人的能力有一定关系。

参考资料:《说文》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