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不仅是美德,更是人类理性的选择
把孩子带向利他,还是自私?
观察孩子平常的行为,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称作有德行为,一类称作无德行为。有德行为包括孝亲、爱国、尊师、为他人服务、保护公共卫生、学雷锋、关怀老人、给老人让座、给父母盛饭、给奶奶洗脚、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等。无德行为包括不孝敬父母、不爱自己的祖国、伤害他人、不尊敬老人、损坏公共安全设施、污染公共环境等。这两类行为最根本的差别在哪里?仔细对比会发现,有德行为的特征是利他的,而无德行为的特征是自私的。如果从小教孩子懂得利他,就会演化成各种德行;如果从小教孩子自私,他必然会产生各种无德行为。教育的目标在这里产生了分岐:我们把孩子带向利他,还是自私?
我们当然要教孩子利他,做个有德的人。但同时也会担心,有德的人将来会不会吃亏?在这个时代不会被别人欺负吗?我们需要做更理性的分析。
爱人敬人就是利他
翻开传统典籍古人是主张利他的。大家非常熟悉的《弟子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说的全是利他。“入则孝”是利益父母,“出则悌”是利益尊长,“谨而信”是利益朋友、保护自己,“爱众亲仁”是利益大众,始终在培养为他人着想的精神。
古人为什么这样主张?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希望过上这种“ 人恒爱之,人恒敬之”的生活。这种生活怎么实现呢?需要从小练习一种方法,就是“爱人和敬人”。如果今天我们能教会孩子为他人着想,懂得爱人和敬人,明天他们会获得“人恒爱之,人恒敬之”的人生。反之,未来的岁月没有尊严,没有人关怀,生活会很苦、很烦恼。爱人敬人就是我们说的利他,比如我们为官,爱民如子,百姓就会恒爱之;我们是一个科学家,爱我们的祖国,为祖国做贡献,祖国也会敬重我们。爱国者国恒爱之,爱民者民“恒爱之”,爱他人者他人恒爱之。懂得为别人着想,懂得利他,并且把这种规律从小教给孩子,教会孩子这种人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自我价值在利他中就自然实现了。
利他是实现幸福的客观规律
如果从小没有教会呢?有个地方政府给大学生办就业专题课。为了让学生们专心听课,主办方课前把学生们的手机统一保管起来。 有个学生嘀咕道:“这是什么地方啊,听个课还得收我们手机,真愚昧。”如果这番话被主办方听到,一定很伤心,给你们请老师,提供吃住服务,还说我们愚昧,下一次你不用来了。走向社会的学生有时会纳闷儿,为什么别人不愿意给我机会呢?回头想一想,我们学会爱人、敬人了吗?即使别人好心待我们,因为任着自己的性子,只要不符合个人的小习惯,马上不高兴。后来的路还怎么走?“人不学,不知道。”这个道理怎么获得?老师来传。传什么样的道?传的是实现幸福的客观规律一一在利他中共生共荣。
这个客观规律教会我们怎么和这个世界往来,融入这个世界,真正获得自己的幸福。这个客观规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如果只是单方面要求你们都尊重我,我可以不尊重你们,这样就不客观。苦恼是怎么产生的?不尊重规律。向往幸福却得不到,便有了苦恼。比如有一个人非常傲慢,他的内心想不想获得别人的尊敬?很想。可是他通过这种傲慢的方式,能够获得吗?越傲慢,别人就越不尊敬他,他还百思不得其解。学了经典以后反省,“哦,原来是我没有尊敬人家。”反省就是找到自己行为和客观规律的差距,让自己的言行越来越符合道,依道而行,烦恼就越来越少了。《道德经》说:“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一个孩子从小学会了无私,长大才会实现人生梦想。利他,不仅是一种美德, 更是我们人类智慧和理性的选择。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