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何怀宏|30岁左右形成人生准则,让自己不至于茫然无措

2021-07-30

今年初,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推出新作《仅此一生:人生哲学八讲》。这本书完成于2018年的初春,本来是活字文化“给孩子”系列丛书的约稿,但写完以后,作者怀疑表述和内容不一定符合少年一代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所以搁置了许久。疫情之后,何怀宏觉得还是有必要将书递到广义的年轻一代的手中。

如果想要从书中找到一个切实的“怎么做”的答案,你可能会失望。这本书与其说存在方法论上的意义,不如说是一个哲学的邀请,在梳理了前人对于人生哲学的思考的基础上,邀请年轻人对于自己的人生进行反省与思考。“这本书不是教训性或者规定性的,可以说是一个邀请,对思想交流和问题讨论的一个邀请。”何怀宏坦言。

由何怀宏向年轻人发出这样的邀请,似乎再合适不过。多年来,何怀宏主要从事伦理学及人生哲学、社会文明历史等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关心中国伦理道德的重新奠基。《良心论》《底线伦理》《生生大德》等都是他的学术著作。他对精神信仰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也高度关注,著有《生命的沉思》《道德·上帝与人》等。他所翻译的《沉思录》至今还是很多人的枕边书。

就新书接受现代快报读品周刊记者专访时,何怀宏讨论了 “过度竞争”和“鸡娃”、如何面对人生中的焦虑、如何确立自己的价值观等年轻人关心的问题。他回答地很谨慎,对于他阐述的观点都强调仅仅是自己个人的看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情况。

《仅此一生》:写给茫然无措的年轻人

张垚仟 文

本文原载于《现代快报》2021年6月

何怀宏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首届正则思想学术奖的获得者,西方哲学经典的引介者,被季羡林称为“严谨治学、长于思考的优秀学者”。重要学术著作有《良心论》、《世袭社会》、《选举社会》、《底线伦理》、《道德·上帝与人》、《生生大德》、《新纲常》、《正义:历史的与现实的》、《转型中国的社会伦理》(英文)等。另有哲学随笔和文集《若有所思》《心怀生命》《比天空更广阔的》《中国的忧伤》《独立知识分子》等。编有《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生态伦理》《平等二十讲》《域外文化读本》等。译著主要有《正义论》(合译)、《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沉思录》、《道德箴言录》、《伦理学体系》(合译)等。

“三十岁左右形成人生准则,

让自己不至于茫然无措”

问:在什么样的契机下,你想到要写这本《仅此一生:人生哲学八讲》?

何怀宏:我一直是研究伦理学的,在我看来伦理学和人生哲学不完全是一回事儿。在传统社会,伦理学和人生哲学是合二为一的,到了现代社会,伦理学和人生哲学还是有所区分的。伦理学是研究人的伦理,一些基本的、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规范。人生哲学是讨论人这一生准备过什么样的生活,追求什么样的价值和生活品味。这种讨论只能是思考型、体验型的,不是说去论证一种唯一的生活方式,而是结合每个人自己的体验,去借鉴历史上各种各样有关人生价值的理论,寻找自己合适的生活方式。

何怀宏《仅此一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问:与人生哲学有关的书籍很容易被贴上“心灵鸡汤”的标签,有没有担心过《仅此一生》被贴上这样的标签?

何怀宏:没有。我没有试图去讨好谁。我坦率地讨论人的有限性,人自身的不足,也会同情和宽容我们作为人,包括作者自己的一些不足和缺点。这本书没有指向成功,也没有指向快乐、幸福、美满,我就是想弄清楚人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我们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最后会觉得比较充实和有意思、比较精彩。

问:在梳理了前人各种理论的同时,其实你也做出了一些自己的价值取向,比如谈到财富,你比较推崇“中等财富是最好的”“我们不必太紧盯着物质”;在总结人生目标时,你也比较推崇“宁静致远”。这些是否都是你个人的人生哲学与准则?

何怀宏:我确实体会到他们说的是对的。至于别人是否愿意这样做,我不知道。只能说我感觉挺好的。过分追求权力、金钱、名望,你会觉得很辛苦,最后甚至会出现扭曲。其实最后你会发现中等状态是比较好的。比如说你没有一个比较独立的经济基础,过一种比较体面的生活,那么你是会很为难的,但是你一心去追求财富,而且不断增长,我觉得也没有必要,因为人生还有其他好多事可以做。

问:在人生态度上,你好像比较偏向儒家的“中庸之道”。

何怀宏:对,这种“中庸之道”意味着平衡、节制、温和、坚定,不过分、不走极端。

问:价值的多元伴随言论发布渠道的增加以及门槛的降低,价值观尚未确立的年轻人很容易被网络上一些偏激的言论影响。一个人应该如何建立一套相对坚固的价值观?

何怀宏:一个比较稳定、前后一致的价值观不可能一下子建立起来。一方面,甚至主要的方面,可能是通过实践的磨练、人际的交往慢慢建立。当然也不妨读些好书,看看前人的价值观是怎样的,总能够找到一些自己欣赏、推崇的人物,可以借鉴他们的想法。然后不断地总结和反省自己,如果你觉得有些准则可以明确起来,不看短期的效益,你深信它会让自己有一丝受用,你就把它坚持下来。孔子说“三十而立”,在确立家庭和事业的时候,三十岁左右最好还能够慢慢形成自己比较坚定和受用的人生准则,让自己不至于茫然无措。

这里我想提醒一下,关键是自己要独立思考,要小心各种灌输,包括手机的推送。比如你看一些视频网站,你喜欢哪种类型它就会不断地推送同种类型的东西,人的想法就很容易固化了。所以我觉得要不断地看看不同的世界,听听不同的声音。不管是生活实践中还是阅读中,我们要有一种“求异”的思维,有意识地和过去的自己有区分,对于一些观点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尤其在很年轻的时候,不要太早地把自己的想法固化。

问:你刚刚提到了阅读对于价值观建立的作用,能否为读者推荐几本书?

何怀宏:傅雷翻译的《人生五大问题》。一些好的传记也可以看一看,茨威格写的一些传记,《人类群星闪耀时》《鹿特丹的伊拉斯谟:辉煌与悲情》等等。还有写《史蒂夫·乔布斯传》的沃尔特·艾萨克森,他写的《列奥纳多·达·芬奇传》《爱因斯坦传》都可以看一看。

近代单线进步观念是一种误导

《三个长老》Mikhail Nesterov 绘

问:最近,“过度竞争”这个词越来越频繁地被提及,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何怀宏:“过度竞争”是比较真实的现象。我们生活的世界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广阔、充满机遇,对外开拓的空间比较少。“过度竞争”会带来内部的紧张、焦虑,甚至某些撕裂都有可能。当然我们也可以选择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我一贯说要平衡,当你觉得过度竞争非常疲累,最后发现,你可能比别人多得到一点,或者多成功一点。但是实际上不可能有根本的改变和大的收益,与其因为这种情况绝望焦虑、痛苦,还不如心态放松一点,世界上不是只有一种活路,还是有其他的活路。大家都往这条路上挤,我相对退出一下,或者放慢一下脚步也无可厚非。

问: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种焦虑,如何寻找内心的平静?

何怀宏:焦虑往往来源于你的目标集中在别人也同样在竞争、在努力得到的目标。但是资源有限,所以你可能得不到或者得不到那么多,这个时候会比较焦虑。

比如说培养孩子,有的人可能想,哎呀,我自己都是985的毕业生,现在各方面条件都提高了,我的孩子怎么就不能进?但是如果我们认识人性的话,就会知道孩子个体差异还是挺大的,性格、智力也存在差距。尤其是社会的需求和空位没有过去那么多了,而且到一定年龄,青少年会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志向,不一定与父母的想法、目标一样。这个时候我觉得应该采取看开和顺应的态度,他能够努力,我们坚决支持和帮助;达不到,我们也让孩子比较普通、健康地生活。

问:最近有个新闻跟你举的例子还挺类似,就是一个北大教授吐槽自己的女儿是个“学渣”。可能很多人的焦虑来源于一种假设,觉得个人人生或者代际之间,随着时间流逝,一定是向上走的状态。

何怀宏:中国人常说“芝麻开花节节高”,但现实不一定如此。“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也有反过来的“彼可取而代之”。家族和个人都一定是有起有伏的,但是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或后代一定可以更上一层楼,所以他才会焦虑。

我们近代以来有一个观念的误导,就是单线进步观念。其实古人那里不太有单线进步的观念,甚至更多是一个循环的观念。近代以来好像什么都要进步,而且不断进步,甚至以更快的速度进步。这种观念其实是容易误导人的,也容易产生焦虑。我们有时候还是要从古典中寻找价值观,或者寻找一些生存方式。就像我们思考人生,要把自己的一生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人类也应该把人类从文明甚至更早人类到现在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他就不会偏颇,只看到近代这几百年是不够的。

精神文化滞后于经济科技发展

可能会隐藏危机和加剧分裂

问:在另一本新书《人类还有未来吗》中你提出了一个令人忧虑的历史现象,目前人类精神文化滞后于科技方面的发展,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发展迅猛,而精神文化显示出落后和停滞的迹象。总体而言,对于人类的精神和文化发展,你似乎秉持了一种悲观的态度。

何怀宏:经济和科技在飞速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相对而言,人类的精神文化、艺术、道德,至少没有同步的发展,有些领域已经在衰落了。现代医学的进步多大呀,人的平均寿命从一百多年前的三四十岁提高到七八十岁,翻了一番。但是你能说人类的精神素质、道德水平也翻了一番吗?没有。所以我一直在《人类还有未来吗》强调一个基本的矛盾或者不平衡,就是人类控物能力和自制能力之间的矛盾:人类对于科技的需求永无餍足,不可遏制地期望更多、更高、更方便,但人的道德能力不会随着控物能力同步的大幅提升。人类控物能力和自制能力的距离越来越大。这也是我悲观的一个重要原因。

问:讨论人生目标的时候你提到了财富、权力、名声、卓越与幸福等价值目标,这些东西都很难脱离事业来讨论。现在的年轻人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事业,如何正确地对待工作?

何怀宏:对大部分人来说,事业也就是职业。职业往往还不是自己当老板这种职业,大多数都是最基层的“打工人”。职业确实对一个人一生是非常重要的,占据人生大部分时间。选择职业首先要“避其所短,扬其所长”。另外要想清楚我想要通过职业得到什么,最高的收入还是最好的训练,还是比较清闲舒服,或者这是我最喜欢的事情。我觉得要看到职业的重要性,谨慎地选择职业,不断地把它和自己的人生目标做一些比较。哪怕你选择了你认为好的职业,但任何好的职业还会伴随着一些挫折或者痛苦,你要考虑这些挫折、痛苦是你能够度过的,还是不能度过的。如果你能坚持,我觉得不妨坚持。你觉得很难度过、不可忍受,那就考虑换个职业吧。这也都是个人的选择,不是一概而论的,而是因人而异。

END

活字文化

成就有生命力的思想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