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徐悲鸿曾指责刘海粟是“文化汉奸”,两人生命不息,争斗一刻不止

Image 2021-07-22

青年时期的徐悲鸿

暗红色窗格子边上浅绿色的玉兰在悄悄吐露芬芳,红梅艳丽地盛放着。

徐悲鸿好不容易偷得半日闲,在冬日下午给夫人画像,徐夫人身着紫色长衣显得容光焕发,端庄文静地靠在沙发上。

这个女人一生的心血全部倾注于徐悲鸿事业之中,徐悲鸿去世之后不顾他人建议,一个人骄傲且孤独地活着,守着他的理想他的孩子他的后世声望。情深难忘,也就不过如此。

除了坚持守望徐悲鸿,廖静文一生只和一个男人有过纠缠。这个男人就是刘海粟,和徐悲鸿名气一样大的画家。

只要由刘海粟担任行政职务或举办展览的消息,廖静文就会写信抗议。

直到刘海粟也与世长辞,廖静文年过八旬,她才停下写抗议信。

青年刘海粟

“刘海粟也死了,我也不用再写信了。”

廖静文坐在那里,对着采访她的后辈们说。

廖静文先生的守望令人敬佩,她和刘海粟又有怎样的纠葛。

后辈们也很快想明白,能让廖静文先生大动干戈的恐怕只与亡夫徐悲鸿有关。

她和刘海粟的恩怨,不过是因为徐悲鸿逝世时,他与刘海粟恩怨未曾了结,所以她心中也不能平静。

在历史长河滚滚流动中,有无数先锋为我国美术发展奠基铺路,刘海粟和徐悲鸿都是现代美术的代表人物,为推进中西合璧做出很大贡献。

即便“文人相轻”,也不至于势同水火,恩怨以死亡终止。

徐悲鸿廖静文夫妇

两人都曾出国深造,接受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的洗礼,一个终生追崇艺术,艺术就是终极目标;一个在艺术中寻找人生真谛,将写实进行到底。

刘海粟徐悲鸿也一直在从事美术教育,按理不能成为知己好友,也该是彼此敬重的同行。

直到徐悲鸿去世,两人都没有化干戈为玉帛,将近四十年的时间针尖对麦芒,引得不少关注,甚至于惊动国家领导人。

《八骏图》名扬世界,还在上小学便能从课本中了解到徐悲鸿的一生,他的童年或许拮据,但成名经历比起一些经年累月都在画画的人都要平顺很多。

不是专业学习美术,鲜少有人听过刘海粟的名字。

徐悲鸿《愚公移山》

上天都是公平的,给他幸福富足的童年,却没有让他的仕途一样平坦,这个埋头从事教育事业的艺术泰斗,早年也曾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刘海粟家境富裕,自小家境优渥、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他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喜欢上了绘画。

刘海粟在家中曾办起过图画专修馆,和一些西洋画爱好者一起研磨与交流。

家庭背景给予刘海粟追求艺术、完成理想的底气和勇气。在他眼中爱情是自由的,他因不满包办婚姻准备与相爱之人私奔逃去海外。

不愿让儿子远渡重洋的刘父出资200银元创办学校,帮助他完成志愿。

1912年,刘海粟带着200银元赴沪。

上海美术图画院

那时,洋务之风颇盛,西学东渐,青年一代对于西方文化十分向往。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诸多新学校接连出现。

17岁的刘海粟到达上海后,于当年11月与友人乌始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

这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学习美术的学校,为中国美术专业教育开辟先河。

青年一代,当始终走在光明大道上,朝着理想奋不顾身。刘海粟坚信着这一点,不愿让自己自小的理想,还未闪闪升起大放光彩就悄然坠落。

他利用一切办法对上海美术图画院进行宣传,亲自撰写办学宣言。

刘海粟作品

知道的人都大肆嘲笑这所学校,认为不过是一群纨绔子弟在挥霍家产,实现不切实际的用艺术改变社会的理想罢了。

但是黑到极致就是红,上海美术图画院迅速打开知名度,名气传出上海,招生步入正轨。

而此时同样自小喜欢绘画的徐悲鸿在做些什么?

不是所有人都像刘海粟一样幸运,能够很快找到社会归属感,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在他大肆招生的时候,家境贫寒的徐悲鸿还在以卖画为生。

徐悲鸿出生在普通人家里,父亲徐达章只是一个普通的私塾先生。

9岁的徐悲鸿在父亲影响下拿起画笔,10岁开始给乡亲们写春联。三年后,逃难辗转他乡,开始卖画支持家庭。

徐悲鸿

在四海漂泊的几年,他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对上学充满渴望。

他立志成为一个社会栋梁,将来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但一切都要先进入学校,才能学到更多知识。

但家庭情况摆在徐悲鸿面前,他的家庭支撑不起高昂的学习美术的学费。

亲戚们都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也没办法借钱给徐悲鸿去上学。

悲从中来的徐悲鸿,将自己本名徐寿康变成徐悲鸿。

徐悲鸿不愿意就此放弃梦想,孤注一掷的他前往上海半工半读,寻求机会。

徐悲鸿被刘海粟高调宣传的上海图画美术院所吸引,艰难凑够学费准备入学。

但是一切都超乎徐悲鸿的想象。

徐悲鸿和齐白石

他到了学校后,认为师资虚假宣传,水平还不如自己的父亲徐达章,校长年纪竟然还与自己相仿。

他好不容易攒下的学费被一群骗子拿去打了水漂,一心向学的徐悲鸿大失所望,在半学期之后,回到老家宜兴照顾病重的父亲。

刘海粟对于徐悲鸿的不告而别也感到十分困惑,以寻人无果告终,继续投身于自己的教育事业。

而徐悲鸿再也没有提过这段失败的求学经历,直到他小有名气。

他的这段求学经历被大肆宣扬,吃下闷亏徐悲鸿,再次怒火中烧,公开批判上海图画美术院是骗钱的学校,校长更是毫无道德底线欺骗无知学子的骗子。

刘海粟作品

在徐悲鸿妻子廖静文的回忆中,徐悲鸿进入上海图画美术学院之后,一共只有不到10个学生,甚至没有石膏模型,只是让学生临摹挂在墙上的画。

他不到两个月就选择离开,这两月的学习更是选科,而不是刘海粟的正科,他甚至没见过校长刘海粟,学费也不能退还。

出身商贾之家的刘海粟,当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有利于自己办学的因素。

他在多个场合中说“徐悲鸿是上海图画美术院学生”、“徐悲鸿是刘海粟学生”。

这样的言论让本就不齿欺骗行径的徐悲鸿愤愤不平。

徐悲鸿在《申报》上发表《徐悲鸿启事》,文章中言语讽刺性极强,“上海图画美术院”是“一纯粹之野鸡学校也”,“鄙人于此野鸡学校固不认一切人为师也”。

徐悲鸿字迹

文中不乏“流氓”、“吹牛”、“营业欺诈”、“学术界蟊贼败类”等骂名,暗示刘海粟的人品道德败坏。

刘海粟自小娇生惯养,从没有受过气,不甘示弱的他也写文间接反击,将自小理想公诸于世,并认为徐悲鸿为人缺乏教养,言语不堪入目。

刘海粟的绘画作品比起徐悲鸿,不分伯仲,在交际圈也更加有名。

了解徐悲鸿的人都清楚,他为人宽厚社交圈不大,平时和善对待他人,不随意对他人品行置喙,更不会讽刺他人的才华。

他此番数次写文章回击刘海粟,可见他的愤怒。

很多人因此认为徐悲鸿气量小,不具备大家之风。

刘海粟与友人贝纳尔

其实不然,刘海粟和徐悲鸿从小生活环境生存背景就完全不同,一个是富家公子哥儿,一个是落难小画家,都不能完全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

在刘海粟眼中,徐悲鸿改变命运的学费,不过就是他平时一点点的花销。

他甚至不知道徐悲鸿到底是因为什么退学,他始终相信上海图画美术院有很强的实力,一定能有所作为。

现在只是开始,并不是结果。

但在徐悲鸿眼中,刘海粟对美术教育进行的尝试,不过就是纨绔子弟一掷千金,寻个乐儿罢了。

他希望在自己努力赚取学费之后,一进去就能得到最良好的教育,但设施师资都很年轻的学校只能让他失望。

徐悲鸿《泰戈尔像》

徐悲鸿从小到大,即便家境不好,但才华是被众人所认可的。谁不曾年少轻狂,认为自己的才华和热情被“野鸡学校”辜负,恃才傲物的青年画家怎能不动怒。

即便最后两人都出国深造,所接触的环境依旧有很大的区别。

刘海粟游走在各个聚会和晚宴厅中,认识的都是国外知名画家群体,结交了更多富家子弟。

他办学校做教育,这是他必须要做的,如果无法找到更好的老师,上海图画美术院的实力便匹配不上现有的名气。

不得不承认,此时的刘海粟更像一个满身铜臭味的商人,而不是一个踏实办学校的教育家。

刘海粟出身商贾之家,即便对家里的产业不感兴趣,对于商业推广也是有一定想法的。

徐悲鸿与留法同学

徐悲鸿出国后社交圈子很小,只是在一同海外留学的同学之中进行社交。

他更瞧不上刘海粟的商人行径,甚至认为不配与他谈艺术,更遑论在外声称自己是他的学生。

等到徐悲鸿学成归国,他希望不再有像自己一样被梦想冲昏头脑的孩子,便自己也投入美术教育工作。

他加入南国社后,便一直倡导“求美、求善之前先得求真”。

那几年,他不断创作,大多是借古喻今的作品,能很强烈地感受到他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真挚之情。

新中国成立后,他又笔耕不辍地创作着描绘新中国建设中的新景象。

徐悲鸿

任教北大艺术学院院长,又不惧冷嘲热讽亲自去请齐白石当教授,他对于美术教育的一片赤忱感动无数人,在教育事业中做出的贡献不低于刘海粟。

但徐悲鸿是万不能称作一流艺术家的,他和他的画作都存在着缺陷和不足。

这不仅是他自身的局限,更是时代因素造成的。他的作品很少能体现真正的自我,寻到真正的美。

吴冠中曾经直言不讳,徐悲鸿可以称为画匠、画师、画圣,但他是“美盲”,因为从他的作品中看,“他对美完全不理解”。

这样的评论是否客观公正,不该由我们随意品评。但至少说明,他确实存在局限性。

刘海粟作品

时代的局限暂且不论,他自身的局限性就能在与刘海粟的恩怨中看出。

也许他的一生都践行着“南国精神”,他依旧在刘海粟的事情上忘记自己的原则与底线。

建国后,现实主义超越现代主义,徐悲鸿的事业风生水起,而刘海粟的学校已被兼并,只是光杆司令。

文化部任命他为华东美专校长时,徐悲鸿一气之下向周扬连去两封信,列下“四大罪状”,称他为“文化汉奸”。

因为1945年《新华日报》出版的报纸中,刊有《文化汉奸名录》,第一名是周作人,第六名就是刘海粟。

刘海粟和徐悲鸿的恩怨也不胫而走,全国皆知。

但凡有对刘海粟的任命,徐悲鸿一定会高举反对大旗。

徐悲鸿作品

刘海粟到底是不是汉奸?这一点可以从他早期作品中看出,他也是爱国人士。

抗战爆发初期,刘海粟还是上海美术界领袖人物,他的思想也比一般人要更先进一些。

早在1936年,他创作出《虎踞图》来表达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愿望。

下一年,又创作《四行仓库》希望鼓舞人们斗志,更好地纪念八百壮士。

战时,他带领上海图画美术院的师生,一起举办义卖,筹资捐款。

但到了1939年底,情况发生了变化。

汪精卫在日本的支持下物色人才,为汪伪政府的成立做准备。

刘海粟的好友褚民谊,也就是汪精卫的助手,邀请刘海粟担任教育部长。

刘海粟作品

彼时的刘海粟尚不相信汪精卫会当汉奸,又是继续从事教育事业,他也没多想,便答应出任。

但这之后,刘海粟发现,凡是为汪做事之人,大多遭遇不测,便决定避走南洋。

此后,他立刻赴印尼举办展览,并未继续任职。

1939年末,刘海粟将在海外全部卖画所得捐给抗日官兵。在前往新加坡时,上海彻底沦陷。

此后,刘海粟的消息便很少能传出,据石楠女士所著《海粟大传——沧海一粟》,刘海粟彼时藏身某油坊,暴露身份后被日军押上飞回上海的飞机。

也是如此,许多人都认为刘海粟卖身投靠变成汉奸,不然不会用专机送回上海。

刘海粟倔强地反抗着日本军部,但很明显,皆以失败告终。

徐悲鸿早期小作

也许比起徐悲鸿,他避走南洋是懦夫行为,但因此认为他是汉奸,又有些许不公。

刘海粟不曾解释过,也不愿意去解释,时间一长,人们就会遗忘,只要他利国利民,总会有真相大白水落石出的一天。

他只是低估徐悲鸿对于曾经那段求学经历的在意,忽略自己随口一句对他人带来的伤害。

他始终不认为自己对徐悲鸿有任何过错之处,这大概也是徐悲鸿一直耿耿于怀的原因。

桀骜不驯的才子总有一些傲骨,一句道歉也许就能化解这长达四十年的恩怨纠葛。

但是刘海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有错,更遑论是否道歉。没有诚意的道歉一样不是徐悲鸿心中所想,也不是廖静文所求。

刘海粟晚年

两人的恩怨不是画派斗争,不是文人相轻,抹去两人身份地位,这只是两个青年人结下仇怨,一直到老年也不愿意和解的社会故事。

其中一人病逝,只能暂且搁下恩怨,等到另一人也去世,谁是谁非就已不再重要,往事终如尘埃,就此远去。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