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为枪,1930年代“左联”七年创作上百部作品
左联会址纪念馆。 本文图片均为虹口区文史馆提供
1930年3月2日的午后,鲁迅由冯雪峰、柔石陪同,走出景云里弄堂,去往数百米开外的窦乐安路233号的上海中华艺术大学。下午两点,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成立大会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革命文学组织的诞生。他们以笔为枪,有效推动了革命文化斗争工作迅速发展。
如今,走到上海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中段,拐进一条小弄堂,就能看到位于民居之中的左联会址纪念馆。一楼一间二三十平方米的教室内,讲台、黑板、座椅、长条凳,还原了当年大会召开时的情景。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虹口区文史馆馆长何瑛说,左联会址纪念馆将不断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创新红色文化表现形式和呈现载体,用好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以高质量的文化活动庆祝建党百年,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凝聚强大奋进力量。
左联会址纪念馆一楼还原了成立大会召开时的情景。
培养了一批文坛活跃力量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一批中国共产党和党所影响的文化工作者陆续聚集到上海。他们秉持建党精神,冲破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高压,在新开辟的革命的思想文化阵地上,展开了英勇的战斗。
1930年3月2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正式成立,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左翼文化运动。“左联”先后创办了《萌芽》《前哨》等几十种机关刊物,对于“新月派”“民族主义文艺运动”“自由人”等文艺观点进行了批评,对国民党当局的反动文艺政策,进行了批判和斗争。
从阿英的《夜航集》、茅盾的《子夜》,再到鲁迅作序的《丰收》,“左联”在1930年到1936年间,有480多个盟员和上百部作品,在中国文学史和革命史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分量。此外,在“左联”的培养下,还涌现了沙汀、艾芜、艾青、蒲风、聂绀弩、徐懋庸等一批文学新人,成为上世纪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力量。
这支左翼文学新军在党的领导下,积极从事马克思主义宣传和革命文学创作等活动,在中国革命史、思想史、文化史和文学史上都刻下了深深的印记。这是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发展的一次重大实践,也是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保证。
缅怀“左联五烈士”,《青春为祭》首演
左翼文化运动的迅速发展,对国民党政府的文化统制政策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反动派自然不会善罢甘休。1931年,国民党当局实施了第一波大规模镇压,2月7日发生“左联五烈士”事件。当时被害的实际上有24人,史称“龙华二十四烈士”。
1931年1月17日,李伟森、柔石、胡也频、冯铿、殷夫等5位左联盟员参加在上海汉口路东方旅社召开的党内会议时,被人出卖被捕。在这次事件中先后有36人被捕,其中左联五位成员与其他19人于2月7日在龙华警备司令部刑场英勇就义。
“左联五烈士”既是党员,又是作家。作为“革命文学”的代表,他们成为中国文坛中的一支新锐力量,积极促进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初期发展。他们的人生虽然短暂,但却以自己沸腾的热血,谱写了光辉的历史,也写出了革命文学的历史篇章。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在左联五烈士身上得到了真正的体现。”何瑛说,今年是左联五烈士牺牲90周年,左联会址纪念馆推出了一系列活动,弘扬他们在革命道路上所积淀下来的卓绝的奋斗精神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其中,纪念馆专门创排了一台五烈士浸入式实景剧《青春为祭》,于5月4日下午在多伦路首演。该剧以鲁迅、丁玲、李伟森为主要人物,形成三条独立路线,展示了五烈士被捕牺牲前后的事件进程,再现了各位烈士及革命志士的心路历程。该剧在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实地布局戏剧场景,利用左联会址纪念馆、景云里、公啡咖啡馆、老电影咖啡馆等资源,让观众拥有高度沉浸式的体验。
何瑛还透露,今年下半年,左联会址纪念馆还将继续依托特色资源,围绕青少年、党员干部等重点群体,推出一系列红色文化主题活动,推动红色文化深入人心、代代相传。此外,中华艺大课堂将进一步丰富内容,纪念馆将继续推出一系列普及左翼文化的小课堂,除了红色经典作品朗诵课,近期还将播出《郭沫若与左联》文学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