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本意是什么,甲骨文给出答案,推翻了羊大为美的结论
我们在学生时代,常常会用到词典这类工具书。那么,古代有词典吗?在东汉时期,有一位文学家许慎曾写过一本《说文解字》,里面详细地将汉字的起源和其本义叙述出来。然而,这部字典实际上是以小篆为主要参考来解说的,而小篆是公元前222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字体,并不是我国汉字的起源。
我国最早的汉字,毋庸置疑是甲骨文,只是许慎生活的时代并未得知甲骨文罢了。这就使得他在整理资料的时候会犯一个严重的错误,将小篆当做起源,以为小篆中文字的形态就是一个字的初始形态和意思。由于这个错误,《说文解字》中也不可避免会包含一些历代人对文字的误解。
比如“美”字,就被误解了很长时间。《说文解字》中曾写道:“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如果从现代的楷体看上去,“羊大为美”的说法似乎没有什么问题,毕竟上面的“羊字旁”和下面的“大”组合在一起就是肥大的羊。美被解释为味道好、甘甜,也说得过去。但是请看“美”字的甲骨文和小篆,就会发现端倪。
商朝甲骨文的“美”字,显然是一个人头上戴着帽子的形状,其本意是头顶戴上饰品和美丽的帽子,人看上去就会变得美丽。因此“美”字原本并不是用来形容甜美、可口,而是形容人的容貌和穿着;而且甲骨文中本来就有用来形容食物美味的“甘”字。但是直到发展成为小篆后,上面代表着饰品的部位看上去是一个羊角,这也是为什么会被误会的原因。尤其是发展到楷体的时候,其中一种楷书居然将下面的“大”写成“火”,这意味就更明显了,指烤熟的美味的羊肉。
除了“美”字被误解,其实还有别的字也被曲解。比如“行”字,其实这并不是许慎的锅,而是当初秦始皇让李斯造小篆字体的时候,李斯自己把“行”字改得面目全非。一开始甲骨文“行”看上去是一个十字路口的模样,原本指的意思是大路、十字交错的路,后来的金文也并没有改变它大致的形态,然而直到秦朝时候,小篆一改“行”之前风格。
《说文解字》中写道:“行,人之步趋也。……彳,小步也;亍,步止也。”这基本已经完全篡改了“行”的本义,连字的性质都改了,从名词改成了动词。不过我国现在“行”字是多音字,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以“hang”作为类似甲骨文的本义,以“xing”作为后来引申出的意思。
又比如“禾”字,也依然是秦朝时遗留下来的问题。甲骨文的“禾”字长得像麦穗,西周时金文就更加形象了,麦穗的头部沉甸甸地下垂,指的是已经成熟的谷物。但是到秦朝时期,隶书改变了它的结构,并且与隶书“木”有了关联。《说文解字》中:“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时之中,故谓之禾。禾,木也。木王而生,金王而死。”本来“禾”与“木”没有任何关联,结果因为其隶书的形态较为接近,最后就被强行拉在一起。
虽然罪魁祸首“小篆”和“隶书”给人带来了文化误解,不过它们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小篆、隶书出自秦朝,且是在秦始皇的大力推动下发展起来的,这两种文字简化了以前文字的写法风格,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在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曾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并且他还统一的货币、法律法令制度,这些都是非常伟大的创举。
从文字的发展来看,自甲骨文直到现在楷书、行书,汉字历久弥新。从繁体到简体,从古言到白话,这些都是适应于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汉字、文明的悠久历史,使得我国不同于欧美国家,成为独特的象形字鼻祖。这是我们的荣耀,也是世界文化史的幸运,因为我国历史中有着无数富有才华的学子、大家们,汉字和中国文化才能够以更好地姿态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