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广东茂名电白旧时正话:曾是明代官话,如今只有六千多人在讲

2021-07-22

编者按: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方言则是其中多姿多彩的一部分。方言既是集体记忆与民族文化的载体,其交汇和输出也在对外交流和传播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即日起,南都、N视频推出“走读岭南方言”系列报道,带你了解广东特色方言故事。

在广东茂名电白的中部山村,有6000余人讲着少有人知的旧时正话。这门方言源于明代官话,因“旧时”与粤语的“狗屎”谐音,当地人也戏称为“狗屎正”。如今,旧时正话已被列为濒危方言。

近日,南都、N视频记者专访了中国汉语方言学会会员、岭南师范学院教授陈云龙。他从事了约20年的旧时正话研究,实地调查时发现,近些年来旧时正话的传播已经出现代际断裂。如今,学者们正在通过录音录像的方式,对旧时正话的发音进行记录,试图把这门古老的方言保存下来。

曾是明代官话现在只有600多人在讲

华楼村里200亩蔬菜大棚整齐排开,作物有序地排列在土壤中,悄然生长,绿意盎然。村口牌坊处,成束成束的龙眼结着姜黄色的外皮,挂满枝头。

华楼村。受访者供图

陈昌其操着一口带有“广式普通话”口音对南都记者说:“现在正是收龙眼的时候。”

他已年近花甲,是土生土长华楼村人。除了当兵那几年,这辈子几乎没有长时间离开过华楼村。

这个村子位于粤西的茂名市电白区中部山区,属林头镇管辖。周边地区居民讲着黎话(属闽语)、粤语、客家话等多种方言。华楼村人也说粤语、黎话。不过,在村里活动时,他们更多是操着外人听来有些特别的“旧时正话”交流。

这一如今鲜少有人知道的方言,本是电白地区最权威的“城话”。

历史资料记载:“电白县城,原为明代之神电卫,由中原调来的归都指挥所统之兵,称曰卫兵,其语言因其地而言曰‘城语’,因其时而言曰‘旧时正’,即明代之正音。”

“从种种资料迹象我们可以看到,旧时正话源于明代的官话,当时要考进衙门做官的,都要学习这门语言,学校教学也用这种话。”中国汉语方言学会会员、岭南师范学院教授陈云龙向南都记者谈到,旧时正话曾被称作“城话”,是军队和电白城中居民使用的方言,后因遭到倭寇和山贼袭击,讲旧时正话的人被分散到电白北部山区,在清雍正年间才迁入华楼村。

调查研究电白地区的旧时正话,是陈云龙过去20年的主业之一。

他向南都记者介绍,旧时正话主要分布于电白大衙镇(现归林头镇管辖)、马踏镇。其中,旧时正话通行于华楼村的2000多名居民之间。山塘村有800人讲旧时正话,白石岭村、铺贝村、出米地村各有约400人操着这门方言。

从“电白县方言分布示意图”中不难看出,旧时正话的分布范围处于粤语、黎话、客家话等方言的“包围”之中。据统计,在茂名电白这片小方言岛上,有6000余人说着旧时正话,且他们多会粤语、黎话等其他方言。“就方言使用人口来说,这个数据应该算是非常少了。”

有趣的是,因为“旧时”二字与粤语中的“狗屎”发音相近,这种方言也被当地人戏称为“狗屎正”。这个名称也恰恰反映了旧时正话从“官话”落至今不被广泛认知的情形。

部分用词、发音仍保留古词语的用法

受到粤语、黎话、客家话等方言环境的影响,如今的旧时正话较明朝时期已有较大的变化,形成了电白地区偏远乡村独有的“乡味”。

比如,他们表示用餐时不笼统地说“吃饭”,而是特指早中晚的某一餐——“吃朝”“吃晏”“吃晚”;客人也分“亲戚”和“朋友”;传统节日中元节、中秋节、七夕节等都要用具体的农历日期表示,即“七月十五”“八月十五”“七月七”。

一小部分用词、发音仍保留古词语的用法。比如,村民们用“集”字表示鸟的停歇,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沙鸥翔集”的“集”同为“停歇”的意思。

华楼村。受访者供图

虽都讲旧时正话,华楼村的陈昌其直观感受到了邻村人口音与本村口音的差异。

“铺贝村、出米地村各有几百号人讲旧时正话,音调上有很小的差异,我们本地人听起来比较明显,不过这也没关系,一点都不妨碍我们正常交流。”

相对于空间上的音调差异,两代人之间因所处环境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语音面貌差异更为明显。

陈云龙在调研时,发现“30后”“50后”两代人之间的语音面貌存在着不少新老差异,如在老一辈人口音重原有独特的[-i],已慢慢在新一代口音中消失,如“孝”字,老派读为“hiau55”,新派读为“hau55”。

“不难发现,年纪越小,他们的口音越接近粤语。”在陈云龙看来,这并不意外。

仅6000多人在讲,旧时正话的使用者范围有限。他们必须学会说粤语白话、黎话,才能跟外界打交道、做生意。讲旧时正话的年轻人在组建家庭时,也有讲其他方言的成员加入。不可避免地,旧时正话就掺进了各地其他方言的元素。

这里的不少老人对后代使用方言一事较为“固执”。

“外出学习工作的年轻人回到村里,不说旧时正话会被家里的老人家说‘背祖’的。”陈昌其说,在华楼村老一辈人的观念里,不说本土方言会被认为是“忘本”。

生于1994年的陈俊城不在华楼村长大,但也不敢完全丢掉自己的家乡方言。他自小随父母从华楼村迁至电白区水东街道生活。毕业后曾在广州工作多年,而后回到华楼村发展大棚蔬菜产业。

陈俊城告诉南都记者,自小沉浸在粤语、黎话的环境,他对旧时正话并不熟悉,只能断断续续地说两句。但是,只要回到村里探望爷爷奶奶等祖辈,哪怕只有“三脚猫功夫”,他也得用旧时正话与他们进行交流。

学者试图通过录音录像保留这门古老的语言

令人惋惜的是,旧时正话几乎失去了文化承载的功能。

无论是华楼村还是其他讲旧时正话的村落,依托旧时正话为载体的歌曲、戏曲、谚语、寓言存在的文化几乎没有。

陈云龙向南都记者谈到,目前,当地举行特有的祭祀庆典时,戏台上唱的是粤语白话戏;相传于村民之间的日常用语、歇后语,基本源于粤语文化等等。

陈云龙(右二)在为发音合作人收集发音。受访者供图

他向南都记者感慨,与其他方言不同的是,旧时正话仅是一门方言,很难发现其背后的文化现象。旧时正话也被列为濒危方言,中国社会科学院A类重大科研项目“中国濒危语言方言研究”,曾出版调研电白方言的《旧时正话研究》。陈云龙所著的《广东电白旧时正话》也被列入中国濒危语言志丛书。

一直在关注方言使用人口变化的陈云龙,认为情况并不乐观。

据相关资料记载,电白区电城镇是旧时正话的发源地,然而,如今的电城已不再出现旧时正话的交际领域。

陈云龙在电城做调查时发现,能完整说旧时正话的老年人并不好找,他曾辗转老年人活动中心等长者活动的多个地点,最后找到一个快90岁的老人。“他断断续续可以说一些词和简单的句子,基本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完全无法用于交流。”

更让陈云龙担忧的是,旧时正话似乎已经出现了代际断裂的现象。他2015年走进旧时正话的方言区时,发现幼儿园至小学三年级的学龄儿童在学校基本不讲、不学旧时正话,回家后用普通话、白话、黎话等方言与家人沟通。“新的一代几乎不讲属于他们的方言了,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陈云龙说。

“旧时正话正在慢慢消逝,我们找了不少当地发音合作人,通过录音录像的方式,对旧时正话的发音进行记录。我们现在能做的,也只是把这门古老的方言保存下来。”

“走读岭南方言”系列报道

总策划:戎明昌

执行策划:王佳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采写:南都记者 黄小殷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