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廖江森的随笔|赤壁垂千古

2021-07-21

读书偶记

诗仙李白豪放潇洒,你可以不喜欢他的张狂;诗圣杜甫仁慈悲悯,你可以不喜欢他的悲切;词宗李煜绮丽婉约,你可以喜欢他的萎靡;但你不得不由衷地喜欢苏轼……

故垒西边。

故国神游。

这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名句,恰是此时此景的写照。我踏凌波而来,专为追寻苏子足迹。

深秋时节,细雨潇潇,我在友人热情陪同下来到古城黄州赤壁,凭吊于苏东坡先生汉白玉雕像前。翠竹苍松掩映间,先生面江而坐,纶巾博带,长袂飘飘,神情淡泊,目光高远。凝望之间,故乡、故事、故情一齐从心底奔来。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著名文学家。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风格独具;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精于行、楷,名显“宋四家”;画擅长竹木怪石,有“画中有诗”意境。一个人能在众多领域创造如此辉煌,在世界文明史上也堪称奇迹。

说起来,仰慕苏轼,在我却另有渊缘。我的故乡鄂州,就是苏轼《前赤壁赋》中“东望武昌”之所在。三国时,吴王孙权迁都至此称帝,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名武昌。苏轼谪贬黄州,盛赞“对岸武昌,山水佳绝”。因钟情于一江之隔的西山,他曾多次携友畅游,饮菩萨泉,品东坡饼,建九曲亭,留下“忆从樊口载春酒,步上西山寻野梅”的名句。他还在鄂州捐钱成立救儿会,反对溺(女)婴,救人无数。生为鄂州人,自然心存感激而生亲近。少时求学,母校与东坡赤壁仅一江之隔,虽心向往之,无奈家贫,往返四角钱的渡船钱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岁月蹉跎,算起来己经40多年了。

但是,眼前的情景却与我的想象大相径庭。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赤壁吗?赭红色的石坡不徒也不峭,卷起千堆雪的裂岸惊涛更不见踪影,至于浪淘尽千古风流的大江,早己不知在何时退到了五里开外。环顾四周,我心怅然,掩饰不住地失望。赤壁何以被罩上沿袭千年的耀眼光环,是江山易改的时空变异?还是盛名难副的名实反差?抑或当年的赤壁原本就这么平淡,靠了苏轼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才发掘出不为人识的壮美?

我把心中疑惑告诉友人。友人淡然一笑说:“让我们去重新研读先生的一词两赋吧。兴许能从它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中找到答案。”

信步穿过飞檐斗拱的门楼,曲径通幽处,便是古色古香的“二赋堂”。堂内高悬两赋壁,青砖铺地,窗轩敞亮,江风徐来。壁高约两丈,宽与堂齐。赋文字大如拳,入木三分,字字精神。伫立壁前,眼前仿佛飘来一轮明月,一叶扁舟。清波荡漾间,一壶浊酒,依稀送来淡淡酒香……

友人的解说,把我的思绪带到900多年前那个苦寒的冬天。宋元丰二年(公元1080年)二月初一。长江边上一个偏僻的小镇,一位年约40岁出头、衣衫破旧的男子拖着疲惫的脚步蹒跚走来。这男子,就是苏轼。小镇,就是黄州。

苏轼来此之前,因遭政敌罗织罪名,身陷臭名昭著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迭经酷刑,审讯达四月之久。九死一生,以罪谪之身侥幸逃生荆天棘地的黄州,他的苦难是双重的:身苦,与市井之徒为伍,为衣食奔走,日子清苦;心苦,朋党之争,小人当政,前途无望。对所处的生存环境,苏轼曾在写给朋友的信中透露——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多么辛酸的自嘲!但绝望困顿中的苏轼却出人意外坦然。倍受冷遇,非但不以为苦,反而“自幸”、“自喜”。他笑对人生,“东坡居士”就是这时为自己起的别号。他锋芒内敛却並不消极:自建房屋,辟地耕种,向农夫学耕作,从邻家移来树苗栽种;他动手酿酒,自创菜肴,教人炖猪肉的方法。生活中的苏东坡以其朴实无华的超然、超脱、坦荡,创造並体验生存的乐趣。

而且,苏轼从骨子里是个文人,文人自有文人的情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终坚守早已融入血液中的人文精神和社会理想。加之天性乐山乐水,一有空就四处寻幽访胜,寄情于山水泉石,从四季常青的生活之树采撷灵感。他把自己全部性情、学问、襟怀、才气倾注于创作,写怀古、写登临、写赠友、写送别、写悼亡,在黄州留下脍炙人口的诗词文赋800余篇。他在那个看不到政治希望的日子里创作一词两赋,正是这种精彩人生、人格魅力升华的艺术再现。

这就是人们喜欢的文人苏轼:命运坎坷却矢志不渝,身处逆境仍不失豁达,生活艰难不改其乐观。他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积极入世,满怀激情。人生道路大起大落,几起几落,坦然面对,泰然处之。艰难坎坷,饱经忧患,权当及锋的磨砺。立身处世,刚正不阿,光明磊落,胸怀坦荡,随缘自适。他的处世精神,成为后世文人的理想典范。

这就是人们喜欢的文人苏轼。诗仙李白豪放潇洒,你可以不喜欢他的张狂;诗圣杜甫仁慈悲悯,你可以不喜欢他的悲切;词宗李煜绮丽婉约,你可以不喜欢他的萎靡。但你不得不由衷地喜欢苏轼:豪放而不失淡定,雄奇而不失自然,多彩而不失本色,仁爱而不失天真。他执着而善变通,继承传统又另辟蹊径,触手成春巧用妙笔,一步一步将宋诗、宋词、宋文、以及书法、绘画推向巅峰。

《念奴娇·赤壁怀古》被称为开豪放词风的千古绝唱。《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被誉为“超绝古今”的名篇。一词两赋各有精彩,共同的特点是熔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说理于一炉,驰骋于自然、宇宙、历史、现实,纵论时空的无限与人生的有限,抒写内心矛盾与解脱的心路历程,时越古今,思接万里,蕴含着深邃哲理。

平淡无奇的自然景观,竟能化为饱蕴情思的艺术形象;司空见惯的情节,可以借助奇思妙想演绎出华彩篇章,写起来精彩纷呈,波澜壮阔,起伏跌宕!

事实上,苏轼作文历来讲究“立意”、主张“辞达”、崇尚“自然”。他强调文“以意为主”,文章的美学功能在于“辞”以“达意”,力主“作文先有意,则经、史皆为我用”。提倡“求物之妙”,讲究“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实质上,是倡导一种天才洋溢、自得天成的创作个性,追求一种随物赋形、行云流水、行之当行、止于不可不止的艺术风格。一词两赋不愧为实践其文学主张,体现独特艺术风格的经典。

登上挹爽亭,凭栏远眺,对岸故乡西山历历在望,无限风光尽收眼底,顿觉爽气东来,慰人胸怀。遥望故里,心中不禁升腾起万千感慨。人生如梦,逝者如斯!古往今来,多少人春风得意,一生无忧,却终归平淡,被历史忘却;而德行如苏轼的先贤们却笑对逆境,穷而后工,终铸辉煌,留名千古。

品读一词两赋,我深切感受到一个伟大心灵的搏动。他的情感,他的感悟,他的教化,将永垂千古,让子孙后代受益无穷。

友人笑问:“赤壁之惑可解?”我笑了笑,点头,又摇头。

是呀,黄州赤壁绝非美轮美奂,但苏东坡以自己的文人情怀、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给这里的自然景覌注入了生命活力。地以文传,苏东坡发现黄州,成就了赤壁。

那么,黄州之于苏轼呢?

四年多颠沛流落,普通民众深情厚谊,乃至这里的山川风物,无不深刻启迪他的心灵,涵养了他的胸襟、精神,锻造了他的人格,成就了他的平生功业。文因地成,没有黄州赤壁,就不会有一词两赋,也不会有文学史上的苏东坡。

我问友人:“君以为然否!”

友人微笑。不答。

恋恋不舍告别赤壁。临行带走两样东西——

其一,苏东坡《黄州作品全编》。

其二,飘着墨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原碑拓本。

END

廖江森,笔名江声,天津市公安河西分局原副局长。三级警监。1946年出生于湖北鄂州。197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同年入伍。曾在军政治部宣传处、师政治部任领导职务。1987年参加公安工作,任天津市公安局办公室副主任。兼任《人民公安报》驻天津记者站站长,《橄榄林》杂志副主编。退休后出任天津市警察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警界时空》杂志主编。长篇报告文学集《精神病备忘录》由中国警官教育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相约时空》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参与编纂的《天津市志·公安志》由国家方志出版社出版,并入选中国志书精品工程。

“荆楚八大家”请你来提名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