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陈睿:B站诞生在上海的先天优势 上海青年的底色丨追光·建党精神在上海

2021-07-01

1921年7月23日,一群出身不同,背景、口音各异的年轻人从四面八方汇聚上海,推开了望志路上106号的乌漆大门。当时的与会者平均年龄28岁,正是人一生中最意气风发,最敢于将设想、理想甚至一点儿异想天开付诸行动的阶段。凭着这股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中国共产党由此诞生。

百年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变迁,人事更迭,精神传承却从未曾断代。即使在最动荡的岁月里,它也能在城市最偏僻的一隅自给自足、自生自长,在一代代的年轻人中薪火相传。百年后的今天,中国青年早已除下昔日的长衫、短褂,改头换貌,但这一精神特质没有改变——他们依旧是社会中最勇于探索求知,并最具开拓创新性的群体。

陈睿,这位生于1978年的B站掌门人,一是感慨生逢其时,二是感慨B站生逢其地。B站是一家上海土生土长的创业公司。虽然在中国的头部互联网平台中,B站不是体量最大的,但从最初的二次元空间发展至今,B站正在试图成为一个聚集勇于探索求知、具有开拓创新特质的新一代青年的精神家园。

大抵上海就是有一种对青年的吸引力,对于多元的青年文化、思潮的吸引力,一百多年前,陈独秀先生为他新创刊的杂志定名为《新青年》时便是如此。只是一百年前,青年用他们锐利的思想刺破黑暗,一百年后,UP主们用他们的创意、才思,打造一个通往更美好时代的精神家园。

提供施展拳脚的舞台,能力足够就能留下传奇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诞生,看似偶然,实则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以1921年为中心往前看或往后看,你会发现,一个多世纪来的中国进步青年多能在上海成就一番事业。事业有大有小,有的惊天动地,有的只是个人层面的自我提升,但上海特殊的城市氛围为每个人提供了施展拳脚的舞台,只要能力足够强、决心足够大、意志足够坚定,就能留下一段传奇。

自1843年开埠,上海因其便利的地理位置迅速成为一个五方杂处之地。

不同的文化、风俗、思想在上海碰撞、融合,让此地人民一代代延续了开明、包容和创新的思想氛围。各种先进思潮和政治力量涌来,在这里孵化、成形、壮大。彼时,开埠短短几十年的上海没有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同样也摆脱了历史沉重的枷锁,得以几无保留地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在共产党成立前,上海早已成为中国新思想的重镇。

1915年,由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次年更名为《新青年》)在上海创刊,吹响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号角。在他撰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中,陈独秀勉励青年崇尚自由、进步、科学,要有世界眼光,讲求实行和进取。和陈独秀并称“南陈北李”的李大钊,是杂志的主力撰稿者。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后,李大钊接连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这些文章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介绍给上海的进步青年,也为建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不久后爆发的“五四运动”,上海青年得以第一次以主人翁姿态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一场最初的学生运动,在转移到上海后,经过上海青年学生的主导,联合工商界所有进步人士,转变为一场全国性的爱国运动。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精神轨迹一脉相承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是精神轨迹总是一脉相承。

在黑暗的年代,青年锐利的思想是刺破夜色的一道光。而在国泰民安的年代,青年的创造与创新,则是时代发展的动力源。

陈睿本身就是一名极具创造性的青年。当年,他毅然离开金山毒霸事业部总经理的高位,走上创业之路。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动机,

“我觉得留在‘金山’死路一条,我不能坐以待毙,我要出去闹革命。”

“闹革命”只是一种比喻,但显然,比喻背后是百年前新青年的基因传承,那是开拓、求变的基因。陈睿不是B站的创始人,但他的到来给这一平台带来巨变。他说:

“B站是一个互联网视频平台,有2.2亿用户,80%都是‘90后’‘00后’的年轻人。可以自豪地说,每两个中国年轻人中,就有一个是B站的用户。B站也是向世界介绍中国的一个窗口,我们头部UP主海外账号的播放量已经突破100亿,我们还有34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海外UP主。”

一个充满进取心和富有创造力的年轻人,为所有充满进取心和富有创造力的年轻人,搭建了一个平台。

△陈睿

陈睿这样概括B站的成长:

“B站有着自己独特的社区文化——坚持长期主义,给予宣扬正向价值观的内容足够空间,为每一位创作者服务,陪伴每一位用户的成长。我想,所有这些离不开上海‘海纳百川’的文化氛围,正是这个城市包容、平等的大环境让我们这个团队能够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坚持。”

公正和包容,是B站最重要的两条价值观。一个城市的头部企业,往往也代表了这个城市的精神气质。陈睿强调,

“我们鼓励多元的表达,UP主们无论国籍、年龄、专业背景,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创作出有生命力的视频内容。”

这是包容性的体现,而公正性则在于数据真实。

“为了贯彻公正这个价值观,我们过去11年始终坚持数据真实。我相信如果我们的用户里面有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应该知道在中国要坚持数据真实有多难。”

而B站诞生在上海,这构成了他们成功的先天优势。

“在B站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一直享受着上海为我们提供的各种便利……”

陈睿感慨,

“这是一座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B站的发展离不开上海。”

无论身处什么样的时代,青年始终是引领社会进步的主力军。而上海大气包容和公正公平的城市精神底色,使得很多出于微处的青年成为时代的主角。

新时代的上海,依然是迸发灵感之地

百年间科技不断进步,信息的载体也由文字过渡到视频,但如今的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求和正能量的向往,和百年前的青年却是一脉相承的。

在B站的视频中,有91%的内容由UP主们原创,其中又有45%属于泛知识类的内容,也就是与知识相关的内容。过去一年,有1.13亿用户在B站学习,这个数字相当于中国在校大学生数量的三倍多。陈睿自己就是一个知识的崇信者,他曾说过,

“我特别信知识,我认为创业者真正的勇气不是来自血气方刚,而是来自自己的知识”。

陈睿用了四个词来形容B站UP主们的共性,“年轻、有才华、有创意、正能量。”正能量排在最后,但却是最重要的。

“我一直认为一个平台如果要做长期的运营,它的导向一定得是正向的,一定得是正能量的,B站一直在正能量的道路上行走,给予宣扬正向价值观的内容足够空间。”

以疫情期间为例,B站的UP主们起到了宣传先锋队的作用。陈睿说:

“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几乎每一个人的生活。我们的UP主,通过他们的创作、第一手真实资料,把实际情况通过视频的方式带给大家。”

时代恒变,但正向的价值观不会改变。李大钊1916年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号召作为国家之魂的中国青年“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即使在今天,这句话仍然是对中国青年的最好鞭策。

1921年,一个处于黎明前最后黑暗时刻的年代,催生出当时的年轻人对于民族复兴的极度渴望。他们努力求知,探索创新,敢为人先,汇聚起一股由内而外的蓬勃之力,打破了禁锢民族和个人自由的沉重枷锁;百年后的今天,和平年代新青年身上的精神底色并未改变:他们依然向往精神自由和美好生活,依然争当前进路上开拓创新的先锋。而新时代的上海,也依然崇尚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依然是多元化思想碰撞、迸发的灵感之地。

这样的氛围为新时代的青年们提供了更优越的发展和实现自我的机会,而这些青年也积极反哺社会,构成了社会进步的最大动能。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