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赵望云与冯玉祥:青年画家与爱国将军的传奇交往

Image 2021-06-25

20世纪30年代初,美术界乱象丛生,而就在此时,平静的水面泛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一位北方青年画家闯入画坛,他就是赵望云1932年底,年仅26岁的赵望云帯着天津《大公报》重托,以绘画代新闻”,从北平出发,利用“记者身份在河北省境内旅行写生,每天在报上发表作品一幅,题材都是北方农村寻常百姓生活”。

其实,与其说是《大公报》选择了赵望云,不如说是那个时代选择了赵望云。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神的激励和欧洲社会主义运动所带来“普罗文艺”的影响下,当时的文艺界喊出了“艺术到民众中探索生活,开始了自食其力的布衣画家生涯。赵望云把艺术看的高于一切,把能到祖国任何一个角落去写生认为是人生最大的幸事。”

1933年10月12日,身处天津的赵望云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他叫赵亦云,冯玉祥将军的侍从室主任。“冯将军非常喜爱《大公报》上刊登的农村写生”画,天天从报上剪下来,贴在日记本上,并用了4个月时间为每一幅画题了一首诗。现在130首诗都已写好,派我把诗稿送来,请先生过目赵望云的一席话让赵望云既兴奋又惊讶。这130首白话“冯诗”,与130幅“赵画”完美合璧。写实的画配朴素的诗,相得益彰。

同年11月19日,根据冯玉祥提议,《赵望云农村写生集》再版时编入了这些题画诗,旨在让“泥水匠、瓦匠、木匠、铁匠,以及农夫和劳苦大众们都能一听就懂”就是这样一本“烧饼大油条”式的“诗配画”,却深受读者喜爱,一版再版至数万册,破了当时的出版纪录。更难能可贵的是,一位青年画家与一位爱国将军的传奇交往也就此拉开序章,传为佳话。

赵望云从上世纪初以勃勃青春之朝气,以农村写生横扫当年画坛之颓气,以‘塞上写生”“泰山石刻”显赫神州画坛,又投身烽火连天的抗日战场,编辑出版当时仅有的《抗战画刊》近40辑,为民族解放做出贡献。冯玉祥还曾跟随赵望云学习人物画,还被赵望云介绍去做了《大公报》的美术记者,1935年应冯玉祥邀请,二人合作出版了《泰山社会写生诗画石刻集》。1941年,《抗战画刊》停刊后,冯玉样将军要为赵望云安排工作,赵望云没有接受,当时他只有30多岁,在这人生的转折处,他毅然放弃了食俸禄的优越生活,选择了北上西进,面向大西北这未知的处女地。

冯玉祥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将军和政治家,赵望云当时还是一位描写农村生活的年轻画家,论社会地位,二人非常悬殊;论年龄,俩人相差24岁,但是,由于他们都是出身于农民家庭,对广大农民都有着真挚深厚的感情,因而很自然地使这两位社会地位极不相称,年令相距很大的人物在艺术事业上结合了起来,传为艺坛上的佳话。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