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会址”日记|实景+裸眼3D还原中共一大全过程

2021-06-09

【编者按】

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连日来,全国各地前往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们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澎湃新闻推出“一大会址”日记,派出记者常驻中共一大会址,近距离观察、感受、记录会址每天的新闻,讲述一大的红色故事,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2021年6月8日,中共一大纪念馆,复原的中共一大会址场景。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张慧 摄

6月8日下午,志愿者朱怀慈站在“开天辟地大事变”展项入口的岗位上。她注意到,在实景+裸眼3D打造的场景中,所有观众都看得认真,不少人举着手机录像拍照;当播放结束,有人自发地鼓掌,有人和同伴称赞视听效果绝佳,还有几位年龄大的阿姨感叹建党过程曲折。一位讲解员说,观众在这里感受最大的是震撼。

这一展项是中共一大纪念馆展陈的一大亮点,给观众以沉浸式体验。有着高科技加持的展陈,并非仅此一处。上海美术设计有限公司工程部总监、“一大”陈展项目工程总监赵杰说,中共一大纪念馆所选用的科技手段、艺术呈现方式是以前少有的,其体量之大,以及运用手段的先进性,也是超越之前的。

参观者走在投影出的“弹格路”上。

还原“开天辟地大事变”

走进“开天辟地大事变”展厅,仿佛走在1921年的望志路上。

运用裸眼3D、多屏多幕等多媒体技术,红墙拱檐的石库门、高低斑驳的弹格路带领观众重回历史现场。当观众沉浸其中时,大幕升起,1:1复原的一大会址场景映入眼帘。

采用虚拟人物和实景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精心选择的特型演员,实景拍摄还原中共一大的全过程,包括从筹备、开会、激烈争论,最后转移到嘉兴南湖红船。

如果仔细看,你会注意到桌凳、靠椅、荷叶吊灯、茶几、茶杯、茶壶,还有那只摆在桌上的荷叶边花瓶和紫铜烟缸。赵杰介绍,大到楼梯、家具,小到一个五金件,都是从中共一大会址场景中1:1复原而来。

“我们在新馆里做了一个建筑剖面,让观众能看到代表们开会的全景。”赵杰介绍,这处展项是中共一大纪念馆里最核心的多媒体展项,施工过程复杂。运用了国内最新的CAVE影像系统、全息裸眼3D,配合超大折叠幕、数控升降屏、艺术灯光、DTS 360°全景声声效技术等,最终呈现出的场景,其视听效果不亚于一流影院。

升降屏落下。

墙上的时间表写着,该展项每十五分钟播放一次,但实际上,一个小时放四遍是最低频率。当讲解员带着新一波观众过来时,还会加映。

在一旁负责放映的工作人员说,总有中途到来的观众询问,什么时候开始下一场,因为他们不愿错过开头。观众听说还能再看一遍时,就站在投影出的弹格路边缘,占据最佳观赏位。

“光荣之城”沙盘

再现中共中央在上海

“光荣之城”多媒体数字沙盘又是中共一大纪念馆的一个亮点。它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主城区城市专业制图为基底,搭建大型实景式上海城市形态微缩模型,运用数字化影像等手段,全面展示中共中央机关在上海期间领导全国党组织开展革命斗争的重要红色足迹。

赵杰介绍,整个沙盘的比例是1:1350,普通的住宅是1:900,红色场馆等建筑做到1:500;色彩上,采用亮暖色调,统一视觉的协调性;从“一大”到“二大”,再到“四大”,沙盘上的光随着讲解线路而移动,还有水纹一样散开的光波、一处处的星星之火中也暗藏视觉节奏。沙盘上的LED屏、沙盘上部的动态投影,还有可追踪的灯光,共同呈现生动场景。

“光荣之城”沙盘局部

在“光荣之城”多媒体数字沙盘前,观众俞先生驻足良久,他饶有兴致地在沙盘上寻找老上海印记。“国际饭店、跑马厅、豫园……”俞先生惊喜地发现,他还看到了豫园里曲曲折折的九曲桥。俞先生自称是“老上海”,这些地标就印刻在他的城市记忆中。

“这些地标建筑代表着上海城市的记忆,看展览就是要让观众得到共鸣。”赵杰说,上海是一座光荣之城、红色之城,生活在其中,应该为城市做些什么?他认为现在的目标就是要感受过去,回到现在,把城市内涵延续下去。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