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徐州土山汉墓公众考古纪实

2021-06-01

徐州土山汉墓公众考古纪实

文 图 / 杜益华 林刚

土山汉墓位于徐州云龙山北麓、今天徐州博物馆院内 ,北魏以来一直误载为范增墓,多称之为“亚父冢”,经过考古学家的清理发掘,其实为东汉彭城王墓地,包括3座墓葬(M1~M3)。

本次公众考古活动项目的地点是 2号墓,为土山汉墓的主墓,于 1977 年钻探发现,当时清理了墓道边的东耳室。1982 年,徐州博物馆继续对 2 号墓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封土至黄肠石 , 后来由省市文物部门共同发掘。2006 年,在发掘至墓室上部、揭露出黄肠石范围以后停止发掘。2012 年土山 2 号墓永久性保护建筑完成,为它的再次发掘提供了保障。2014 年 5 月,国家文物局再度颁发考古执照,发掘单位为徐州博物馆。此次发掘的目的就是完成整个墓葬的发掘,并对墓葬进行修复保护,对外展示。

公众考古活动的准备

公众考古最近几年才在我国开始流行,其对于考古学走出象牙塔,消除神秘感,向广大公众宣传考古成果,普及考古知识,提高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等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徐州博物馆工作人员给公众考古队员讲解怎么清理“土龛 ”

徐州博物馆根据土山 2 号墓位于博物馆院内、并一直对外展示的条件,决定依托土山 2 号墓这一平台,积极稳妥地推进博物馆公众考古系列之“挥动镐铲,探知地下的王朝——土山彭城王墓公众考古活动”。整个活动由徐州博物馆考古所(徐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徐州博物馆群工部及《徐州日报》《彭城晚报》协办。活动原计划举办两期,每期 5 人,后因报名人数太多又增加了一期。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

一是考古学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培训。博物馆举办了《考古学基础知识》和《土山汉墓基本情况》两场专题讲座,队员学习了地层的辨识与分析、考古测量、拍照与绘图方法以及土山汉墓基本情况等考古知识。

公众考古活动第一场考古知识讲座

二是现场观摩。考古领队带领队员们参观土山彭城王墓的发掘现场,观摩东汉诸侯王墓葬的形制、规模以及出土随葬品。同时,参观了徐州博物馆的文物陈列。

三是现场模拟考古。在专业考古人员统一指导下,按照正规的考古发掘程序,队员们对土山汉墓墓道展开模拟考古发掘,学习地层识别、洛阳铲的使用、照相绘图、清理发掘、探方记录、总结等考古学方法。

四是制作拓片。在徐州博物馆文保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队员们对土山黄肠石、汉代铜镜进行拓片制作的学习。

科学考古不是“挖宝”

2015 年 1 月 10 日,在公众考古的第一次讲座课堂上,就有队员急切地询问土山 2 号墓被盗情况怎样?能出土什么好东西?这样的问题,从事多年田野考古工作的吕健经常被问到,也是在考古实际发掘中,看热闹的市民问的最多的话题。

“为什么大家最关心的是能挖出什么好东西呢?”吕健介绍说,“这是大家对考古定义了解的不够,从而有了挖宝的概念。”从清代金石学的兴盛,到近代西方考古学的传入,再到现代考古学的发展、分支 ;从旧、新石器时代,到秦汉、隋唐考古 ;从国内著名的考古大发现,到徐州本地考古的屡次重要发现……公众考古课堂上,吕健图文并茂地向大家讲述考古的独特魅力,队员们都听得兴致勃勃。

公众考古女队员薛丰大学时在徐州博物馆做过义务讲解员。她说,第一次上课就很有收获,比如知道了黄肠石是判断墓葬品级的依据。过去一直感觉考古很神秘、很好玩,但听完讲座之后她觉得,考古工作是很辛苦、很枯燥、很严谨的一项科学工作。

图 考古所耿建军所长带领公众考古队员参观土山汉墓 图 公众考古队员第一次进入土山汉墓墓道,工作人员指导他们如何寻找墓道边线 图 公众考古队员正在刮地层

体验考古作业的辛苦

在之前的两次考古课堂上,队员们学习了考古的基础知识,也对土山汉墓有了全面细致的了解。1 月 24 日,终于到了实践环节,队员们都期盼着到现场一试身手。

队员们带着发掘工具,走进土山 2号墓发掘工地,个个兴致盎然。徐州博物馆孟强馆长、考古所耿建军所长和发掘队长郑洪全已在现场做好指导准备。耿建军所长首先带领队员们对土山汉墓实地了解一遍,还向队员们示范了考古发掘工具的使用方法。之后,模拟发掘清理工作在墓道中展开,队员们当天的任务之一就是清理,按田野考古操作规程,清理墓道回填土,辨别土质变化,发现并划出 1978 年首次试发掘回填土与墓道本身回填土之间的分界线。

图 队员学习洛阳铲的使用方法 图 队员学习在考古现场制作拓片的技术方法 图 队员们观摩现场文物保护方法

两个小时过去了,1 米见方、深度不到 10 厘米的墓道回填土被清理出来,队员们已经非常疲惫。队员薛丰说:“看来做考古工作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得有强健的体魄和超敏锐的触觉,这几点加起来,考古人都可以做 007 了。”队员张宇轩表示,已经深深感受到了考古行业的不易,以前认为考古很神秘很有趣,就像小说中的那样,现在看来想要有所建树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一上午,五个人才清理了一平方米的面积,还是在充满热情的情况下,可想而知在野外条件差的情况下,数十年如一日地重复类似工作是多么的枯燥。

墓道里学用洛阳铲

洛阳铲这个看上去其貌不扬的铁家伙,怎么会那么神奇?多位队员深受《盗墓笔记》等玄幻小说的影响,似乎把洛阳铲当成了无所不能的魔棒。“还是得让大家实际看看洛阳铲是怎么使用和为什么使用。就是一件工具,哪有小说里吹嘘得那么玄乎?”郑洪全队长说着,给大家做了洛阳铲的使用示范,在打到一定深度后,洛阳铲的弧形铲头带上来一小段圆柱形土块,考古人员就是根据土块的颜色、软硬度、包裹物等来了解地下古代遗迹。比如探查一座墓葬,用洛阳铲打多个探孔后,就可确定墓圹范围、墓室大小以及距离地表深度等等多个信息。

队员两人一组,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刮地层

刚听完介绍,队员们就迫不及待地行动起来。不过,把洛阳铲连续扎在两脚之间一个点上,形成一个探孔,可不是件容易事。而且由于技术不掌握,探铲每次带上来的土样都散得不成圆柱形。在博物馆工作多年的考古技工程扩有丰富的田野考古经验,他不时给队员们讲述一点使用洛阳铲的技巧 :地下遇到砖、石是什么手感,遇到墓底是什么手感。几番下来,队员们终于有了战果,从地下提上来的圆柱土块在地面上摆成排。郑洪全队长表示,把土样打上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根据土块分析地下情况。队员们面面相觑 :这个技术真来不了。队员李喆说 :“用洛阳铲绝对是力气活,得掌握窍门才行。我中午拿手机的时候,手还在哆嗦,吃饭拿筷子都觉得重。”

队员赴睢宁下邳城遗址参观学习

制作黄肠石拓片

在 2 月 14 日的公众考古活动中,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的张老师教大家如何制作拓片,让大家感受一下细致的技术活。其实,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汉画像石拓片,不过,一张拓片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

在一块有刻铭的黄肠石前,张老师提着工具箱,队员们围成一圈仔细观察着。只见张老师先用水把要做拓片的石块简单清洗一下,然后用羊毛排刷沾上白芨(一种中药)水在石块上刷了一遍,平铺上一层宣纸,用排刷沾水在宣纸上再刷一遍,使宣纸基本上贴合在石块上。张老师在宣纸上又垫上一层宣纸和一层保鲜膜,然后用鬃刷在上面多次敲打。张老师介绍说,第一层宣纸是做拓片用的,刷白芨水是为了增加宣纸和石块之间的粘合度。中间的宣纸是为了吸取第一层宣纸里多余的水分,保鲜膜是防止鬃刷把宣纸敲坏。

队员正在清理泥土

把保鲜膜和第二层宣纸取下后,第一张宣纸和石块之间已经非常贴合。张老师说,后面要等宣纸的水分蒸发到似干未干的程度,这个度需要根据经验把握。张老师时不时用手感受一下宣纸的干湿度,过了一大会,张老师终于开始在宣纸上用拓包上墨了。经过墨包反复拍打,不一会,一张古色古香的刻铭拓片就做好了。

两名公众考古队员趁休息时间查看黄肠石上的文字

队员们一边观摩,一边跃跃欲试。但因现场温度较低,不利于宣纸干燥,队员们也只能先初步感受一下。不过,吕健告诉大家,周末可以到实验室里去做一些钱币、瓦当等小物件的拓片,完成大家做拓片的心愿。

有关公众考古的思考

徐州博物馆的公众考古工作刚刚开始,今后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公众有了解、参与考古工作的要求和热情,这从此次公众考古活动的公告在网上公布以后,两个小时就有 130 人报名,活动开展期间还陆续有人要求参加的情况就可略见一斑。

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中有关考古发现的内容大受欢迎,各电视台的鉴宝栏目也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随着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普及,考古已不再神秘,但公众对文物和考古仍有许多错误认识,而一些媒体对这种认识还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如一些所谓鉴宝专家只注重对文物的估价,这进一步刺激了盗墓活动的猖獗。因此,我们有责任引导公众对文物和考古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举办公众考古活动是其中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公众考古的目的不是要培养出考古专家,而是要培养出一批文物爱好者。很多参加公众考古活动的人一开始是出于好奇,我们就是将这些人从好奇引导向爱好。考古不仅仅是“好玩”,更多的是发现过程的艰辛及一种社会责任,故活动中不仅要传授有关考古方面的技能,更必须要进行有关法律法规及文化传统方面的教育,使队员成为文物保护的宣传员、文物线索的情报员。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计划还要多次举办这样的活动,在总结此次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水平,不断进行新的探索。

用洋镐发掘

队员心声

郑杰(学校老师):

去年 10 月,当看到微信上徐州博物馆招募公众考古队员时,我闪电报名,随后非常幸运的成为了 15 名公众考古队员之一。在电视上看和实地体验的感受是无法相比的,徐州博物馆组织的公众考古活动给我提供了在考古现场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让我对神秘的考古工作有了深层次的认识。

陈雪(媒体人):

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是最后出土时看到各种“宝贝”的欢呼雀跃?是能够揭开这座神秘古墓的面纱?是可以为中国的考古事业做出巨大的璀璨而夺目的贡献?不是。就像民众看报社活动不能使大家真正的变成专业的全能记者一样,考古公益活动也不能使大家变成考古学家,最重要的是科学精神的普及,知识的普及,将神秘变成科学,将冒险变成探索,如是而已,却意义深远。

张宇轩(理工科博士):

这次的公众考古活动向我们揭开了考古这门学科的神秘面纱,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一点也不光鲜,甚至可能比其他的学科更需要强烈的好奇心、坚强的意志、扎实的功底和足够的耐心才能胜任。希望公众考古活动能越办越好,为更多的人揭开考古那层神秘的面纱。

毕春(企业经理人):

这次有幸参与公众考古活动,明白了考古是一门科学。它关乎人文、社科等等的各个方面。许多的文献记载因为有了考古发现而有了佐证,从此生动鲜活起来。不仅满足了好奇之心,更为人类了解自己的发展历程和社会变迁提供了科学依据和人文认识空间。谢谢为这次活动付出劳动的各位老师,活动结束,我依然会关注你们,关注我们徐州的考古!初来这个领域,我还有太多疑问需要解答,期待更多徐州古往今来的故事回到地面,历史不会被时间掩盖!今天的辉煌也将为未来留下印迹。这也许才是考古的意义所在!

沙海涛(公务员):

作为一名重度博物馆爱好者和考古粉,我花了相当多的业余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博领域。因缘巧合,徐州博物馆在 2014 年 12 月开展公众考古活动,我通过媒体微信平台报名很幸运入选。

在刮平面的分界线时,还剩下一点很难分清,我索性用手铲用力一划,说“就这样吧”,在场指导的郑洪全队长看到后不仅细心刮出了正确的分界线,还仔细解释。两相比较,我感到无比羞愧,更深刻体会到——考古操作不仅仅是技术活,更加需要的是耐心和责任心。回填土和墓道壁龛的清理工作充分说明了考古的目的——考古绝不是挖宝,而是仔细记录每一点历史遗迹的细节,尽可能还原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状态。

洛阳铲是考古最具代表性的一件工具,也是盗墓小说中的神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真正体会了使用探铲的整个过程,明白了《盗墓笔记》中关于洛阳铲神乎其神的描述太过荒诞,这次体验与交流也去除了这种流行小说给考古带来的曲解和迷惑。

我真切地感到,公众考古,任重而道远!

(本文刊登于《大众考古》2015年08月刊,作者杜益华为徐州博物馆群工部主任 ;林刚为《彭城晚报》记者)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