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大学·中庸》读书笔记
编者按:从3月2日到5月25日,蓑翁用将近三个月的工作日午间的十分钟时间(一般为一点至一点十分),逐字逐句逐章地读完了《大学 中庸》,几乎每章,都形成三则左右紧扣原文内容、又结合当代与个人语境、阐发自身理解的读书笔记,受益颇深。让有限的业余时间,浸淫于与经典文本的对话之中,知行相应,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特意将读书笔记全文分享如下。需要说明的是,读书笔记仅仅是蓑翁以“六经注我”的当代语境和个人语境视角,阐发自己对于《大学 中庸》的理解与辨析,很多内容,可能与文本原意不符,仅供大家参考。
《大学》:
1.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作新民。
3.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4.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1.惟民所止。
2.止于仁,止于敬,止于孝,止于慈,止于信。
3.人不可不如鸟。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2.道盛德至善,民不能忘。
3.律己,应贤其贤、亲其亲;待人,容乐其乐、利其利。
1.无情者勿尽其辞,则无讼。
2.畏民志,知本也。
3.用力之久,豁然贯通,知之至也。
1.意诚为先,言真、行实、情至为要,则众人可解、万事可结。
2.恶恶臭不如容恶臭,容恶臭不如易恶臭,易恶臭不如耻恶臭,耻恶臭不如消恶臭,消恶臭不如变臭为香——若恶人以臭为耻,以香为乐,则天下大同矣。
3.诚其意,则心广体胖——心广者,利他为乐也;体胖者,若众人温饱而小康,则身健体阔也。
1.化忿懥为豁然,化恐惧为从容,化好乐为惯习,化忧患为警醒,则亦可正其心。君子修身,化祸为福、化悲为喜、化嗔为肃、化邪为正,如是而已。
2.正心者,视所见,听所闻,食所味,其修身之本也。
3.修身正心,时时为,日日为,月月为,年年为,终其所生而为矣。人间正道,可谓沧桑。
1.先修身,而后齐家。修身者,审其所亲爱,近其所贱恶,解其所畏敬,通其所哀矜,礼其所傲惰,如是者,齐家可也。
2.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若能为之,圣人哉。
3.修身齐家者,知其子之恶,知其苗之硕,背反回旋,大智慧也。
1.欲治国者,先齐其家。先孝而后报国,先悌而后事长,先慈而后使众,不可颠倒偏废也。
2.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3.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己身不恕,勿求诸人。
1.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宜兄宜弟,宜至亲、宜好友、宜同事、宜路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2.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齐家善者,可治国也。
3.君子宜慎独慎微慎行,由慎而入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境,则齐家必善,治国必能。
1.治国而后平天下。治国之理,类齐家之理,类修身之理,类格物致知之理。能修身者,可齐家,可治国,可平天下。
2.上行下效。所谓上者,贤而德高者也,有权有位而不明明德者,不为上也。
3.君子修身,以不器为要,居庙堂之上,处江湖之远,颠沛流离、落魄之极时,修身亦为上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生民之运为己运,以家国之气为己气,可谓圣人也。
1.君子者,以民之好恶,为己之好恶,慎乎德,淡乎钱财名利,可谓天下师。
2.德为本,财为末;公理为本,强权为末;价值理性为本,工具理性为末——所谓贤者,超越也。
3.严刑酷法之他律,莫过修身养德之自律。自发、自省、自爱者,其力伟也、其志坚也、其势常也。
1.所谓命者,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自助者,天助之,如是而已。
2.所谓圣人者,以中人之要为己要,不偏不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于自在逍遥间,行齐家、安民、治国、平天下之愿,则此生无憾矣。
3.所谓修身养德,明人之所好恶,度己之所好恶,取长补短、有无相度、善恶相分,去私欲、存天理、成大我,则可明明德而止于至善矣。
1.君子之大道者,忠信得之,骄泰失之。心诚意忠者,终成君子,终成大事。
2.君子之行,义先而利后,义与利相执者,舍利而取义也。所谓义者,利生民、利家国、利天下者也,是为大利。君子者,取义之大利,舍己之小利,此为“存天理、灭人欲”之正解也。
3.万恶之源,私也;大道之要,公也。天下为公,君子为公,取公理而去私欲者,圣人也。
《中庸》:
1.率性者,非肆意妄为也,乃修身养性,使心性适于天地、适于万物、适于方寸之间,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也。
2.君子者,慎独、慎微、慎行也。慎行者,审慎而后行,非不行也。君子以行而治国平天下。
3.君子喜怒哀乐,以致中和、位天地、育万物为要。中和者,中流砥柱而合乎天地人情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1.君子之中庸,以士之担当为中,以民之主流为庸。中庸者,以民为本、救国安民也。
2.君子之中庸者,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也。小人之反中庸者,私于己而无所忌惮也。前者为公,后者谋私,公私之分,善恶之辨也。
3.所谓时中,时时中、日日中、月月中、年年中也。君子修身,以有涯之生,行无涯之中庸也。
1.中庸者,君子修身养德之至矣。
2.中庸者,民鲜能者久矣,民鲜有能久者矣。能中庸者,可谓圣贤。
3.中庸之圣贤者,非独善己身也;以己之中庸,求民之能者积少成多、求民之能久者积少成多,人人皆为圣贤日,则天下大同矣。
1.道难行,非不行。人间正道,沧桑也。
2.知者过之,愚者不及。过犹不及。
3.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饮食何味?酸甜苦辣。人生何味?冷暖自知。知味者,贤人也;知味而能以百味如一,力行正道者,圣人也。
1.道其不行?道难行,非不行。
2.由不明,故不行。明由而后行道。
3.君子者,知其难行而行之,知其不行而行之,道成之日,君子可归而无憾矣。
1.君子好问、好察迩言而明至理。人生至理,在吃饭、在穿衣、在一切日常。
2.君子隐恶而扬善,隐恶而后易恶,扬善而后造善,如是而已。
3.君子者,明过犹不及之理,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1.不学、不思而自认己知,是不知也。自认己不知,而日日习之、夜夜思之以求增益,方可知也。
2.坐井观天,身处陷阱之中而不知,是浅陋也。学思践悟,反求诸己,方不知者,方知也。
3.愚人者,以知为不知,补不知之陋、矫知之枉,是为中庸也。大智若愚。
1.行道者,非独善其身,乃传道而求兼济天下也。弟子得善而行之始终,则夫子无憾矣。
2.大道者,不偏不倚、大公无私也,是为中庸,是为至善。
3.拳拳服膺而后行之,学而后思,思而后知,知而后行,行而后反求于知。君子者,知行合一也。
1.中庸者,难于均国家、辞爵禄、蹈白刃,务必时时修之、时时行之,以求至善。
2.圣人者,化不可能之事为可能,以难行之愿力行之,功成之时,归而无憾。
3.人人力行中庸之时,天下尽皆尧舜,可曰大同矣。
1.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2.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强者居之。
3.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国有道则不变塞,国无道则至死不变,强哉矫。
1.君子之道费而隐。所谓费者,以夫妇之不肖,亦可知、可行也;所谓隐者,若及其至,圣人亦有所不知、有所不能也。
2.天地之大,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鲜有能载者;君子语小,天下鲜有能破者。明知难行而行且至之者,圣人也。
3.君子之道,造端于夫妇,及其至也,可察天地万物。
1.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2.己所不愿,勿施于人;己所愿,亦勿强加于人。
3.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而竭力勉之,有余而不敢尽之,言顾行、行顾言者,可为君子。
1.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患难,行乎患难。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非己所能为之事,勿求也;非己所能变之境,勿怨也;己所能为、己所能变者,行至极也。
2.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居易以俟命,顺势而为也。
3.若行有不至、事有难成者,与其责人,必先责己,行有所令七分者,反求诸己必十分也。
1.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日积月累,水滴石穿。
2.《诗经 小雅 常棣》之作,一言以蔽之:家和万事兴。
3.如《大学》之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循序渐进也。
1.道法自然,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若诗、若谜、若鬼神。
2.君子之道费而隐,虽不可见,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3.大道者,如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会心而达意。
1.大德者,不得其位,必得其禄;不得其禄,必得其名;不得其名,必得其寿;不得其寿,必得其功;不得其功,必得其言。大德而一无所得者,可得功、得德、得言也。君子立功、立德、立言,别无所求矣。
2.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然栽者培之,倾者覆之。物将不存,材之何附?故千里马与伯乐兼有者,方可成大道矣。
3.君子受命于天。所谓天者,时也、势也、上也、民也,四者兼备,可谓天命。
1.人非独行,欲成事者,察父母、妻子、朋友、校友、同事、师长也。所谓人者,关系之总和也。
2.己勤、己能、己修德,而无关系之洽者,未能成事。己惰、己庸、己作恶,而谋关系之上者,或能成事、然未可持久也。若能持久,大道不行也。
3.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君子成事,重在修身、重在反求诸己,舍修身而以谋关系为上者,君子所不为也。
1.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孝之大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矣。
2.践其位,行其礼,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3.孝之至者,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1.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然人存则政举,人亡则政息,之于此者,无良策也。
2.仁者爱人,亲亲为大;义者取宜,尊贤为大。所谓仁义,亲亲、尊贤、爱人、为善也。
3.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欲修身者,必事亲也;欲事亲者,必知人也;欲知人者,必知天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1.天下之达道,上下、亲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交也。天下之达德,知、仁、勇三者也。
2.知者三法,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行者三法,安而行之、利而行之、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所谓君子,知行为要、知行合一也。
3.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可知修身;知修身者,可知治人;知治人者,可知治国平天下也。
1.心怀天下国家者,必修身,必尊贤,必亲亲,必敬人,必爱民。
2.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家和,敬人则群安,爱民则众归。
3.君子者,家国一体、群己一体、内外一体也。
1.洁身静心以修身,去谗贵德以劝贤,尊位重义以敬人。
2.欲人敬己,先修己身。
3.敬己者,人敬之;律己者,可律人。
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2.在下位而欲成事者,必获乎上;欲获乎上者,必信乎朋友;欲信乎朋友者,必顺乎亲;欲顺乎亲者,必诚反诸身;欲诚身者,必明乎善。
3.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若问其详,曰博学、曰审问、曰慎思、曰明辨、曰笃行。
1.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2.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3.所谓君子,无非诚、明二字矣。诚者,敬人而求真也;明者,坦荡而无隐也。至诚至明者,可为圣贤。
1.唯天下至诚者,方能尽其性也。
2.能尽其性者,亦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者,亦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者,亦能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矣。
3.与天地相融者,求至诚、尽其性也,曰顺势而为,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1.次于圣人者,可求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2.常人欲成事,唯求不偏不倚,唯求持之以恒。
3.常人而求至诚、至中、至恒者,可齐圣贤矣。
1.至诚而知人明事者,可以前知。
2.祸福将至,善与不善,必先知之。
3.知天道者,可知天命;知人性者,可知人事;知己之是非者,可知己之未来。
1.诚者自成,非为己之所得,乃求己之大善矣。
2.诚而成己者,可曰仁;诚而成物者,可曰智。至诚而兼成己与物者,可曰圣贤。
3.诚者,性也;成己、成物者,行也。君子贵良性,更重力行。
1.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曰“诚”。至诚者,可曰博、曰厚、曰高、曰明、曰悠、曰久。
3.所谓诚者,表里如一、坦荡而无私、至情至性而无悔也。
1.苟不至德,至道不凝。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2.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3.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明者,智慧也;哲者,通达也——今人“明哲保身”之意会,或悖谬也。
1.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君子之要,问道于公。
2.道者,与时俱进矣,生乎今世而反古之道,必灾及其身。
3.事业长久者,必德位相配。位不配德,难行事;德不配位,难长久。
1.于上者,善而无征则不信,不信则民弗从。于下者,善而不尊则不信,不信则民弗从。
2.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民,考诸先贤,建诸天地,百世以俟圣人。君子立功、立德、立言者,为天下之法则也,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3.君子者,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
1.天下至圣者,聪明睿智以有临,宽裕温柔以有容,发强刚毅以有执,齐庄中正以有敬,文理密察以有别;现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悦。
2.天下至圣者,修身力行而持之以恒也。
3.至圣而至尊者,德亦至明、行亦至中、责亦至大也。
如果对本文感兴趣,欢迎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这里是:蓑翁论书,微信号:wengon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