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与140万人一起读书,是种什么体验?

2021-05-12

刚刚过去不久的世界读书日被许多人调侃成“读书忏悔日”(因为真的读不进去),有人说自己在大学毕业后再也没有认真看过一本书了。在碎片化的当下,阅读还能成为日常吗?

关于阅读,naive理想国在今年三月份策划了一场持续半年的行为艺术展——伪装的日常:碎片时代下的阅读。参与者在我们的橱窗空间里连续阅读四个小时,并被全程直播,在镜头下展示真实的亦或是伪装的阅读生活。

在世界阅读日前后,知名乐评人郭小寒与著名编剧史航分别参与了这场行为艺术展,当时观看直播的人数超过140万。他们都读了些什么书呢?关于阅读,关于日常,他们又有哪些感受?下面为大家精选现场实录。

01.

郭小寒:个体的阅读是有价值的

今天我把自己摆到naive理想国的橱窗里,在接下来的四个小时中,跟大家一起读书。我自己最喜欢的几项人类活动是喝酒、喝咖啡、听音乐、读书。这是我所有的日常,也可能是伪装的日常。当然,今天能不能坚持四个小时也是一个未知的过程。

这次的主题我设定为赛博文艺空间搭建指南,通过四本书来把它划分为四个时段。第一个时段是介绍帕蒂·史密斯的《时光列车》,第二个时段是分享文学天才陈春成的《夜晚的潜水艇》,然后介绍我自己的书《沙沙生长》,最后为大家阅读一位我最喜欢的当代女作家沈大成的书《小行星掉在下午》。

帕蒂·史密斯出过很多张专辑,被人称作“朋克教母”,我一直很受她的影响。她到世界各地给喜欢的去世的作家扫墓、献花。她把所有的这些时光都记录到了《时光列车》里。

在文学里,人一旦拿起笔,就像一个魔法师,能改变的不仅仅是过去,还有现在以及未来。有多少人像帕蒂·史密斯只痴迷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呢?

我以前在互联网公司工作,但我发现所有的时间都被讨厌的事情占据着,自己想写东西完全没有时间,这本《时光列车》给了我很多指引和方向。

至于陈春成,他虽然是一个新人,但用惊人的想象力构筑了一座文学城堡。

比如在书里,他写道自己去和乌龟打牌,赢得了乌龟生命里的时间,他用这个时间可以自由地掉到任何一个他喜欢的洞里面,他再也不用害怕时间不够用,也不再焦虑。

我还很喜欢他的文笔,在朗读的过程当中,我找到了他的节奏,这让我非常愉悦。 字与字之间的韵律感非常得强,这说明他是一个非常好的文本作者。

在我的书里,记录了这样一段美妙的经历。2015年我去丽江参加一个艺术节,晚上和莫西、子诗等几个朋友去山顶唱歌,烤土豆,看星星。而在前一天,我在北京的电影院里观看《星际穿越》,当时觉得宇宙是宇宙,我是我,离得很远。

但当站在丽江的山顶,听着风声,看着黑夜里闪耀着的星星时,你会觉得你就在宇宙当中,你也是宇宙的一份子,这种奇妙的转变就是莫西的音乐和莫西这个人带给我的。

最后讲讲沈大成,她是某出版社的女编辑,她每天早上七八点上班,然后在狭窄的办公室里待一整天,再下班回家。她每天的生活都是这样两点一线。但她每天都会早到半个小时,写一点点自己的小说,就像偷偷织毛衣一样。

我觉得这样的人真的很厉害,她能够不被世俗影响,也没有那么多的情绪,在她虚构的世界里有着丰富的情感,文学和写作能够搭载着她去到宇宙中任何地方。

想象一下,在宇宙中搬家的时候,你要带多少行李?我今天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行为艺术与大家一同思考怎样去构筑我们自己的个人空间,怎样去发现我们跟世界的关系,怎样在虚拟中找到现实。

个体的记录是有价值的,个体的阅读同样有价值。这就是在世界读书日我们可以做的事情。最后,我将刚刚阅读过的一些片段从书中裁剪下来,以实在的形体给大家搭建出一所真正的个人空间。

Q:读书可以让我们不迷茫吗?

A:我觉得读书未必不会让人不迷茫,读书没有那么直观的作用和价值,反而会让人觉得迷茫是常态。比如我在卡尔维诺的书里读到了迷茫,在王小波的书里也读到了迷茫。

Q:未来也许写诗的、唱歌的这些全都是机器,那人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A:我觉得人存在的价值就是因为人充满了bug,比如我也充满了bug,过得乱七八糟,样貌、体重、生活、事业等各方面都没有规划。只想沉浸在喜欢的时光里,让音乐来陪伴自己,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失去了很多无法挽回的东西。不过,我会把破碎的时间缝补起来,把不堪的过去重塑,这个过程就是靠书写和阅读来完成。麦克卢汉有一本书叫《理解媒介》,在第一章他讲述了媒介即讯息,也就是说我们会被不同媒介所传达的信息重塑过往的时光。

Q:直播阅读四小时,它的意义是什么?

A:这种在橱窗里面读书的行为通过直播这样的方式可以再度传播。书籍、文字本身都是信息,镜头后的你通过观看我阅读的书了解到这些信息,以及阅读中的我,进而你了解到我所看到的世界。我想这是最大的意义。

02.

史航:读书需要任性

读书需要任性,这四个小时里我们练习一下什么叫任性。其实以前很多文人喜欢在闹市中读书,我也是一样,周围有人的时候,更能读进去。我在火车上、飞机上,甚至在过街天桥上读过书。今天,我在naive理想国,只读以前没有看过的或者没有读完过的书。

在直播中,我安静阅读的时候,大家可以做自己的事情。当需要分享的时候,我会为你朗读。就像光着脚在河里游走,突然摸到一条大鱼就举起给你看看。我很喜欢这种感受,它不只是橱窗式的表演,更是嵌入日常生活的阅读。就像跟一位心爱的女孩吃饭,两人相对而坐,各看各的书,互不打扰,当我看到精彩的地方,就会直接读给她听,有点像吃到美味时,主动给她夹一块。

《夜晚的潜水艇》是去年我看过的最好的纯文学小说,而作者陈春成则是我见过的年轻一代中最英俊的男作家。

《声誉》是理想国今年出版的唐诺的新书。唐诺是个大家,他曾经有一本书叫《那时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在里面他推荐的那些书都让人忍不住下单。

1988年,我在中央戏剧学院读大一的时候,对一本名为《邻笛集》的书印象深刻。其中收录了博尔赫斯的一首诗《间谍》,“在我所仇恨的城市里流浪,直到天明”,当时的我对北京就是这种感觉。

在《德伯家的苔丝》的序言里,托马斯·哈代写道:“世界实在太拥挤了,所以无论怎样挪地位,即使是最有理由向前挪动的一步,都会碰着别人脚跟上的皴裂。”他没说撞到别人屁股上的痔疮,但他的意思就是说你真不能在乎别人的想法,要不然你就没法呼吸。

在我带的这本《最美对白》里,选了很多王家卫电影里的台词。在我看来,王家卫所有的电影就是六个字“我心里有过你”。

许多电影都是关于自我的故事。一个人的内心里有我,但不一定流露出来,且不是说我喜欢你,我中意你,而是有你,有你就是极致的表达。

不过王家卫永远拍的是“我心里有过你”,过去完成时。他不会在爱的时候拍,他一定会在爱衰爱竭爱尽头之后再来拍这一切。

Q:阅读是什么?

A:阅读没有高低之分,如同一条河流,不分上游和下游。阅读就像一个人失散多年的亲兄弟,它会帮助我们分担痛苦。在书中见到一个人,你信任他,可以跟他倾诉,痛苦就切掉了一半。小时候我们说阅读,都是一些格言警句,“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现在看来这些也不一定准确。读书不一定为了进取,可能为了逃避。世界阅读日,可能就世界逃避日。抓到一本书,钻进去,然后把洞穴掩埋好。

Q:在碎片时代还能好好阅读吗?

A:没有哪个时代不是碎片时代,任何阅读都是读碎片。万花筒好像是个整体,但里面每一个彩色的碎屑都是碎片,正是因为这些碎片,你才会有整体的幻觉。所以不用抱怨这是个碎片化时代,你依然可以读很多书。

Q:世界读书日活动太多,但真正读书的人多吗?

A:当年梁启超在清华国学院教人读经的时候,学生也不多,有一个学生上课唉声叹气地说:“先生,怎么办呢,读经的人这么少。”梁启超一拍桌子:“蠢才,从古到今都是这么少。”我也这么认为,其实读书的人自古以来一直不是很多的,当然我不会骂不读书的人为蠢才。

Q:很多书读完就忘,是不是虚度了光阴?

A:国学大师钱穆说:“能存吾记忆中,方为吾生命之真。其在吾记忆之外者,皆非吾生命之真。”也就是说能记得住说明它重要,反之则说明它不重要。当然考试的话跟老师这么说可能不太讲理,但日常阅读的时候可以这么讲。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