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白居易送春,为什么总在农历三月三十日?和他的好友元稹有关

Image 2021-05-11

古代送春日是哪天,是落花时,是立夏还是农历三月三十日?

公历的五月很有意思,因为五月头有一个重要的节气立夏,往往在五月五日或者六日。这个节气非常固定。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

比如现在,我们常常会觉得气温很好,有时候明显有夏天的感觉。但是在农历,你可能不知道,立夏往往在农历的三月底和四月初。比如今年,立夏就在三月下旬。

虽然立夏是节气的夏天的开始,但如果它在三月呢?那么还有好几天,我们都在传统春天的三月里。

古代的送春,是在哪一天呢?往往在古诗词中可以经常看到送春,春归的句子。

实际送春并没有特殊的时段。

一,有人将三月暮春的花落,定位春天过去的标志,一场风雨一场落花,往往三月的上旬和中旬就可以明显看到花落的标志。有无数伤感的送春诗词。比如辛弃疾写的摸鱼儿,“更能销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实际这首词应该是写在三月初左右的上巳节,那个时候正是海棠花落的三月初。

二,有人将立夏定位夏天的到来,春天的结束。

“留春春不住,昨夜的然归。

欢趣何妨少,闲游勿怪稀。

林莺欣有吒,丛蝶怅无依。

窗下忘怀客,高眠正掩扉。”宋朝司马光《四月十三日立夏呈安这》

这是司马光的送春诗,他是以立夏作为标志。说春天留不住,昨天晚上断然走了。不过传统的农历三月都叫春天,农历4月十三日,立夏,春天可多了整整十三天,这春天可长的值得。

三,有人把农历三月三十日,当做春天过去。

这里也有一个巧,就是如果立夏在农历三月,那么将三月三十日定位春天过去,实际也延长了春天的时间。

古人对于春天是厚爱的,能够让它留在感觉里久一点就久一点。

唐朝的白居易将农历三月三十日定为送春日,是当时人们的习惯,因为通常农历的头三月都算做春天。但是白居易一生,为农历三月三十日留下很多送春诗,是和好友元稹有关。

“城西三月三十日,别友辞春两恨多。

帝里却归犹寂寞,通州独去又如何。”白居易《城西别元九》

白居易和元稹都得感谢唐朝的科举制度,让他们从一介布衣进入官僚阶层。正是他们有着相仿佛的背景,父亲都早逝,靠着过人的才华进入仕途,且在分配过程中,他们有好几年都是一个办公区的同事,所以奠定了深厚的友谊。

作为年轻人立志报国,想有所作为,但是他们同样面临来自皇权的压力和贵族的倾轧打压。当然这会使他们更有心灵的相知和团结。实际他们进入的时代已经是唐朝的中晚期,朝堂的争斗非常厉害,作为正直的官员,元稹和白居易都不可避免成为了打击压制排挤的对像。这样使他们更加相知。

元和十年,37岁的元稹回到长安和43岁的白居易相见,此间还有曾经的高官刘禹锡,元稹和刘禹锡都以为这次天子召见是给他们一个施展才华的新舞台,毕竟这三个人都算是能干的官僚。但是事情急转直下,皇帝召他们来,是再次贬谪他们,这样的年龄,对于元稹和刘禹锡都是重大打击,意味着仕途可能永无出头之日,而且继续背井离乡。这实际是对有过错的官僚实行的一种罪官惩罚。没事不能回京,有过错自然有人回报上来。

在3月25号,元稹接到调令。3月30日,白居易在长安城西给他送行。

白居易说这天我记着了,这天是春天最后一天,我送别你,也送走春天。这京城你回来也寂寞,并不能得到应有的待遇,一个人去通州也行,哪里不是如此?

这件事情也冲击了白居易。这就是目前的朝廷,权贵当朝,乌烟瘴气,哪里有说理的地方。而且好友元稹的遭遇也是他自己的。如果一直屈从权贵,这肯定不是他们的本心,但是反对,往往就会遭到打击。白居易比元稹年龄长,他知道元稹可能一时半会转不过弯来。这个失去父亲的朋友和他弟弟一样让他牵挂,从物质到精神状态。

果然,元稹在通州的路上就染上疟疾,又没有多少钱,几乎要死在路上,白居易接到诗信,鞭长莫及,只能不断加急写信去支撑安慰。

也是白居易实在看不惯权贵的嚣张气焰,元稹也远在通州生死让他忧患,此时朝堂又发生大事,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想到做官的连生命保障都没有,一向温吞的他忽然变得激动而尖锐,他要求缉拿严惩凶手,实际也是向权贵公开挑战。因为他的好友元稹就是曾经受辱权贵,被打得鲜血淋漓,其结果是权贵没事,元稹却由朝廷命官贬到外地。

“送春归,三月尽日日暮时。

去年杏园花飞御沟绿,何处送春曲江曲。

今年杜鹃花落子规啼,送春何处西江西。

帝城送春犹怏怏,天涯送春能不加惆怅?

莫惆怅,送春人。

冗员无替五年罢,应须准拟再送浔阳春。

五年炎凉凡十变,又知此身健不健?

好去今年江上春,明年未死还相见。”唐朝 白居易《送春归 元和十一年三月三十日作》

第二年的三月三十日,白居易不在京城长安,因为触怒权贵,他被贬到江西做司马,这对难兄难弟,一个在通州,一个在九江。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是写给兄弟元稹的,去年我是长安曲江边上送你加送春,命运真不会错过咱们俩兄弟,如今我在浔阳江头,去年我难过,今年岂不更难过?

算了,我就打算在这里过五年,要是身体安康,明年没死,我还是在这里送春和思念你。

白居易真是对元稹端着,毕竟他是哥哥,所以基本都是还挺得住之类。但是背后他却洒泪做了《琵琶行》,贬谪意味着很多方面待遇的下降,对于本来就不富贵的元稹和白居易,从京城去外地做官,意味着生活和境遇雪上加霜。

这两个年份的春暮,是白居易最深刻的记忆,头一年元稹被贬谪,第二年自己落魄。从此白居易将三月三十日,定为有特殊纪念的送春日。

如果元稹在,在这天他无论如何都要和元稹一起出去转转,这是从二十多岁,两个人年轻时做同事都养成一起游春的习惯,中年以后更有实际的现实意义。

如果元稹不在,白居易就自己送春。

“慈恩春色今朝尽,尽日徘徊倚寺门。

惆怅春归留不得,紫藤花下渐黄昏。”唐朝 白居易《三月三十日题慈恩寺》

白居易和元稹也是一生聚少离多,然而他们的友谊经历了时光和岁月的洗涤,弥足珍贵。年轻时他们踏遍长安,这些都是人不在眼前时丰满的回忆。

他们同游过慈恩寺,而且不止一次,白居易独自前来时,这首诗是充满了回忆和青春的伤逝的。人有离合,春有归去,然而那种回忆和孤独恰恰是最好的风景。

“三月三十日,春归日复暮。惆怅问春风,明朝应不住。送春曲江上,眷眷东西顾。但见扑水花,纷纷不知数。人生似行客,两足无停步。日日进前程,前程几多路?兵刀与水火,尽可违之去。唯有老到来,人间无避处。感时良为已,独倚池南树。今日送春心,心如别亲故。”唐朝白居易《送春》

在这一首送春诗里,唯有老到来,人间无避处。这是将春天和生命的流逝联系在一起。可能写这首诗时,元稹已经离开人世。白居易已经送春成习惯,他送走了元稹,送走了生命中的很多人,而从容立足时光与岁月的关系。昨日之日不可留,那过往的岁月如同千山万水,一一告别。

实际如果立夏在三月或者四月,无论是三月三十日送春还是立夏送春,都是春光的延长。

比如,今天。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