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考古学家的日常就是 “挖挖挖”吗?

2021-05-08

考古学家的日常就是

“挖挖挖”吗?

DAMINGGONG

随着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新鲜出炉”

再次点燃了人们对考古探索的热潮!

然而这些考古学家们是怎么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识别出文物背后的隐秘故事,

解读出遗址所蕴含的历史细节呢?

此刻,就让我们为你揭秘考古工作

从“发掘前期”到“正式发掘”,

再到“发掘后期”的完整过程!

发掘前期

去哪里发掘?

考古发掘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就是要知道去哪里进行发掘。

目前的考古发掘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主动性发掘”,

另一种是“抢救性发掘”。

大明宫就是主动性发掘。

(洛阳铲)

大名鼎鼎的洛阳铲,

其在考古学中的专业名称叫做探铲。

装上具有韧性的长杆后,

探铲可以打到地下十几米的深度,

考古学家通过对铲头带出的土壤结构、

颜色和包含物的辨别,

就可以判断出土质。

勘探完成就可以基本确定地下是否有遗迹,

接下来就可以准备进行正式发掘啦。

正式发掘

先挖晚的还是先挖早的?

目前考古发掘一般采用探方发掘法,

一般来说,

探方的规格是5*5米的正方形,

每个探方之间有一米宽的隔梁相隔,

而隔梁交叉的部分被称为“关键柱”。

在实际工作中,

探方面积可根据

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例如大明宫遗址,

在发掘时采用的

就是10*10米的大探方。

想想一个人趴在地上,

要对一个面积达81平米的

超级大探方进行发掘,

也是十分激(ci)动(ji)呢。

探方

田野考古需要遵循先挖晚、后挖早这一原理,

首先清理掉耕土层和晚期地层。

地层是按照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积形成的一个个土层。

每一个地层代表着一个时间段,

其土质土色和包含物都会有所不同。

考古人员需要用手铲仔细铲刮地面和四壁,

把表面浮土和坑洼都刮干净才能进行辨别。

地层

接下来需要用手铲将地层的边界线画出来,

确定遗址的类型和早晚关系。

在人类长期居住的遗址上,

后人的活动很多时候

会对之前的文化层造成扰动。

比如在大明宫遗址中,

存在一条民国时期挖掘的战壕,

通过对此处地层的勘探发现,

民国的这条战壕向下挖到了唐代地层,

这就说明战壕与历代遗存发生打破叠压关系。

地层叠压、打破(中间一灰坑H打破2、3层)

和包含物示意图

在清理的过程中,出土的任何遗物,

都需要分类装袋记录,

从发掘现场带回工作站,等待后续整理。

直到探方内所有生土都显露出来。

出现生土就可以说明这个探方已经“挖到底”,

可以对整个探方进行测绘记录了。

最后,考古学家会把探方与探方之间的隔梁也挖掉,

横跨多个探方的遗迹也可以完整显露出来,

这个时候整个发掘工作才能算作真正结束。

发掘后期

挖出的文物怎么处理?

发掘后的整理阶段,

也是考古发掘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室内整理的时候,

需要对标本进行编号、统计,

对遗物碎片进行清洗、拼对、粘接等修复工作,

对器物进行绘图、拓片、影像记录;

对取得的文物、环境和年代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

并根据地层记录和类型学原理确认遗迹单位的关系,等等。

(室内整理)

以上这些材料需要汇总,

建立资料库和电子数据库,

考古学家可以利用这些材料做科学研究,

编写考古发掘报告并进行发表,

让学界和公众了解发掘成果。

重大的考古成果,

还常常会以成果展示的形式

在博物馆里进行展出,

并且参选每年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DAMINGGONG

悄悄告诉大家,

即将开幕的大明宫学院内就有一个超大的模拟考古场地,

在这里可以有沉浸式的模拟考古体验。

想亲自体验考古各个流程?

吃下大明宫学院这枚安利!

看完了考古发掘工作的基本流程,

你是否也想亲自体验一下呢?

大明宫学院安利给你!

这里有国内首创的场景式模拟考古,

你可以化身考古学实习生,

进入大明宫考古发掘的还原现场,

使用专业的工具,

发掘高度仿真的“出土文物”,

亲自体验考古,深入探究大明宫和唐文化。

大明宫的地层有几层?

核心宫殿的布局体现了怎样的理念?

皇家库房都储存了什么物品?

古人的“保险箱”——窖藏里都会藏些什么?

作为唐代皇宫,

大明宫的防御体系是怎样的?

你甚至还可以在大明宫体验修“文物”!

是不是听起来就趣味多多,知识满满?

大明宫学院为大家准备了一系列研学课程,

你将能够全过程、沉浸式体验田野考古,

通过考古发掘和体验探究,

get考古技能与考古知识点——

快来和我们一起成为“考古达人”吧!

来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西安旅游信息咨询指南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