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五四青年节之际,一场展览回顾“新文化运动”下的设计与美育

2021-05-04

五四青年节之际,一场展览将带人重温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设计历史。澎湃新闻获悉,“设计的价值在中国新增展中展:新文化运动与美育启蒙”将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的V&A展馆展出。展览围绕“世风巨变”“向西方艺术学习”“大众生活与美的启蒙”“新教材、大先生”“时代的艺术教育”“民主科学之美”六个章节,展出百余件珍贵的书刊、画报、课本、历史照片、文本,让观众了解当时的美育思想。

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于右任、王云五、司徒雷登、鲁迅、林语堂、梁实秋、傅斯年、钱穆、丰子恺、张季鸾;图片绘制:李晨,统筹:邓康延

此次展览追溯了20世纪中国设计与审美教育的开端,讲述百年前,以蔡元培、陈独秀、丰子恺、林风眠、陈之佛等为代表的思想家、教育家们,在提倡民主、科学的同时,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美育救国”等理想,主张向西方学习,调和东西方文化,并将美术运用在现实生活中。

这批中国审美教育的先辈,一方面把美术与大众生活紧密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设计文化;另一方面将艺术与现代教育融合,提出了一系列美育新主张,以绘画、音乐和舞蹈陶冶人们的生活趣味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感受。

展览围绕“世风巨变”“向西方艺术学习”“大众生活与美的启蒙”“新教材、大先生”“时代的艺术教育”“民主科学之美”六个章节,展出百余件珍贵的书刊、画报、课本、历史照片、文本,让观众近距离接触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设计历史,了解当时的美育思想。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总馆长杭间与深圳设计互联副馆长赵蓉总策划,由邓康延担任学术主持,并与刘一蓝、唐司韵共同策展。本次展览还得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书籍画报”收藏专家蔡仕伟、周博、韩湛宁、杨培明的学术支持与指导。

“设计的价值在中国新增展中展:新文化运动与美育启蒙”展览海报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总馆长杭间说道,“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美育’已经迥然有别于传统美育,现代的审美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情感教育。…从某种角度说,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救国’并没有过时,也不是危言耸听。…吴冠中先生曾批评过的‘美盲’其实不仅仅是审美形式的缺乏,而折射出的是民族整体素养的缺失,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缺失事关我们的创造力,这个道理,看完这个展览,也许大家都能体会到。”设计互联副馆长策展人赵蓉则透露,此次展览我们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合作,将原有在杭州展出的“新文化运动与设计启蒙展览”中美育与生活的部分进行了提炼与扩充。

世风巨变

第一章节“世风巨变”展现时代变化下新思潮对于设计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在儒家和诸子百家思想影响下,产生了自己的审美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形式美感体系,同时也产生了别具特色的绘画、雕塑、音乐和舞蹈。但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世风巨变,西方思想大量涌入。在新生活、新观念的酝酿中,审美教育以前所未见的面貌进入时代前沿,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引发了全新的“美育”启蒙。

1872年,英国商人美查(Ernest Major)在上海创办了《申报》,其内容新颖,无所不包,报导了许多西方新思潮。1884年4月起,《申报》开始创办以石版印制的副报,叫做《点石斋画报》,图主文辅,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晚清西学东渐背景下的中国社会全貌和西方奇闻趣事。

而《点石斋画报》的编绘主笔吴友如(约1840—1893)又在1890年自己创办了《飞影阁画报》。两本画报虽然都是吴友如(约1840—1893)主理,但是风格各异。《点石斋画报》为申报馆所有,以强调时事新闻为主;而《飞影阁画报》则更多体现了吴友如的个人趣味,侧重仕女画、历史画和风俗画。

《点石斋画报》与《飞影阁画报》夹杂着对西方的想象与学习的渴望,在插图创作中夹杂着对西方的想象与学习的渴望,下笔多采用西方透视画法,画幅构图严谨、线条流畅、图文并茂。

点石斋画报内页

时报十周年纪念,徐咏青,1914

月份牌作为诞生于清末民初的上海广告宣传画,一度十分流行。人物题材包含美女、明星和历史人物等,内容则多是香烟、电池、百货、保险等广告。月份牌多是用擦笔水彩技法描绘写实的人物形象,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对大众过去的欣赏习惯,做了颠覆性的改变。自小在土山湾孤儿院习艺的徐咏青(1880—1953)在水彩画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

1840年,西方传教士来到上海,在徐家汇建造天主教堂、教会学校、慈善机构等,形成上海天主教教务中心。1864年,土山湾孤儿院在此背景下建成。1851年,西班牙雕塑家范廷佐(1817—1856)将上海董家渡的个人工作室搬至徐家汇,并将以扩展后兼作艺术教室,内设素描画、水彩画、油画和雕塑制作等课程。范廷佐邀请了意大利传教士马义谷(1815—1876)向孤儿教授颜料研制和油画技法。

土山湾画馆 图画课

范廷佐去世后,中国修士陆伯都(1836—1880)将其生前的画室搬至土山湾孤儿院,时人作之为土山湾画馆。画馆对绘画、雕塑、印刷、木刻、金工等艺术领域都有所涉及,很多新工艺都发源于此,是近代上海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美术学校,对近代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徐悲鸿在《新艺术运动的回顾与前瞻》一文中写道:“中西文化之沟通,上海徐家汇曾有极其珍贵之贡献。土山湾亦有习画之所,盖中国西洋画之摇篮也。其中陶冶出之人物,如周湘、徐咏青、张充仁、张聿光等乃在上海最早设立美术学校之人。”

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孤儿院logo

土山湾画馆-图画课

陈独秀在辛亥革命失败后对中国时局进行了思考,认为政治革命无用,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1915年陈独秀从日本回上海后便开始筹备《青年杂志》,由群益书社出版,编辑部就设在他的家中。

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创刊词《敬告青年》,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提出民主与科学的思想理念。1916年,群益书社接到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来信抗议,信上说该杂志同青年会杂志《青年》、《上海青年》同名,要求《青年杂志》改名。为了避免诉讼麻烦,出版方陈氏兄弟与陈独秀等人商议决定,自第2卷起《青年杂志》改为《新青年》,由陈独秀主编,刊登投稿。

《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就首发于《新青年》第4卷。

《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二号,青年杂志社,1915

《新青年》第2卷第1号,青年杂志社,1916年9月

向西方艺术学习

新文化运动还直接推动了“美术革命”。在向西方学习“科学”的认知中,蔡元培、陈独秀等人都提倡学习欧洲写实绘画,因为它讲求科学,有精确的透视和光影表现,人物造型严谨。由此一度掀起了留学欧美、学习西方写实艺术的热潮,早期学员回国后开办美术学校,包括西方工艺和绘画课程,直接改变了当时国内的美术教育。

刘海粟油画1933,刘海粟

刘海粟自幼酷爱书画,十四岁到上海周湘主持的传习所学习西洋画。1929年赴欧洲各国游学,与毕加索、马蒂斯等画家交游论艺,三年间绘画了300余件作品,此画册精选了期间的优作出版。

一九三五年的世界艺术,林风眠编,1936

蔡元培在北大画法研究会第二次始业式上的演说中以培根“人不必读有字书,当读自然书”,来提倡中国画应该多作实物的写生,主张中国画家采取西洋画的写实方式,学习西方的科学绘画方法,革除对工匠派的成见,剔除名人士大夫阶层绘画中不注重形似的习气。蔡元培在演说中清晰地表述了关于学习西方艺术采用其写实手法和科学描绘事物的看法,与陈独秀、康有为等人的主张是一致的。他通过开办“北大画法研究会”来广纳人才与招收学徒,以此作为美育思想的实践基地。

大众生活与美的启蒙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也是对先辈美育普及精神的继承。彼时,蔡元培倡导:“从胎教、到小学、中学、大学,从美术馆、音乐会、展览厅到地方的美化:道路、建筑、公园、名胜、古迹。莫不需要改善,做出美的安排。”

东方杂志封面,陈之佛,1940

《东方杂志》创办于清末,以“启导国民,联络东亚”(创刊号发刊词)为宗旨,是影响最大的百科全景式老期刊。

护生画集,弘一法师著

护生画集主要收录了丰子恺的优秀画集作品本集。后四集的出版是丰子恺对恩师弘一法师的一生承诺。西风东渐的文化传递和工业印技的市场传播,美育迅疾刷新生活。 衣食住行,在美与健康的感召下,大有改善:布衣丝绸款式革新,便捷简朴;饮食多样,洁净珍惜;屋基高、窗户大、植花木;行则有工业化时代交通的快捷。这也是新生活的发轫。彼时的音乐及美术教育,呈现多元通融之美。学校归属、教师来源、教材内容,皆来自于三个方面:东方传统、西方引进和当代创新,一时美育蔚为大观。各类音乐艺术教科书、出版物、社团机构蔚然成风,演剧、歌咏、舞蹈、写生、摄影和画展。“以西方的画法表扬东方的山水”是引进派的标榜;“以东方的神韵伸展人类的美学”是国故派的坚持。殊途同归。

新教材、大先生

新文化运动的大潮里,学校渐兴,出版蓬勃,商务印书馆等一大批民营出版机构,开始了编写新课本的热潮。1922年,教育家组织制定了壬戌新学制,立下“七项标准”:“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地方伸缩余地。”

伟人见末节,大师编小书。新课本,童心洋溢,清气升腾。家国之源、江山之远、永恒之义,体现于身边人、眼下事、常人心,浅显而不浅薄,简约又不简单。

教科书的演进也从古代人物、农业社会、修身守性,渐进至现代文明、科学知识、公民意识。说礼也说理,爱仁也爱人。好的课本,经得住日月翻阅。

新世代社会教科书(国难版封面),丁尧章编著,1932年

《新课程标准适用小学国语读本》初级第七册

小学的美术和音乐课程,脱胎于清末,雏形于新文化运动前后。各类音乐艺术教科书、出版物、社团机构蔚然成风。此时的艺术教科书,有国画的笔法和意境,也有西方的绘画技艺与审美。

那时的音乐家、美术家,如李叔同、丰子恺、刘海粟、徐悲鸿、钱君匋、林风眠、赵元任、萧友梅、黄自、黎锦晖、沈秉廉等,莫不是美术与音乐兼及,实践与编书共通。

教科书的迭代进阶,源自观念设计的革新和科学器具的提升。从民国早期封面的单色无图,到黑白图、彩图,以及纸张、字体、图案、版式、印刷、装帧,尽现于各家出版机构的进化与竞争,形式提振内容,技术增色美感。

教科书彩页,历经百年,色彩依然。多以山川四季、草木花卉、飞禽走兽、菜蔬瓜果、童子游戏为主,用以集中学习相关词汇,认识自然之美丽,生活之鲜亮。教育的最大功能是使生命产生敏感。山河皆有生趣,万物各具性情。

时代的艺术教育

在移风易俗、社会变迁、伦理观念革故鼎新的大众生活潮流中,各类新型艺术教育的勃兴,构成了新文化运动中最为绚丽的文化景观。

艺术教育家们通过绘画、音乐等传达新文化的审美价值,国立、私立的全国性美术学校如雨后春笋出现,刘海粟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甚至推出人体模特儿写生,成为社会大事件。

许多中学的课程中,在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提倡健全人格的培养,原来不被重视的音乐、体育、美术课程广泛铺开,受到学生的欢迎。审美教育通过报刊、商业广告还延伸到大众层面。

近代工艺美术,张光宇编,1932

《近代工艺美术》是近代中国第一本关于工艺美术的理论书籍。此书最初名为《工艺美术之研究》,是《上海漫画》周刊的一个不定期专栏。张光宇认为工艺美术“是人生切肤所需的艺术,追求实用与感觉上的愉快,予以人生一种安慰。”《工艺美术之研究》的目的十分明确,旨在促进艺术创作的产生,提供艺术理论与经验交流的平台,他认为引导公众对于新的艺术审美趋向的关注与消费,推动了现代艺术在中国的创新与发展。

《图案》第1集,陈之佛编,1929、1931

陈之佛认为图案并非对自然的简单描摹,而是经过人反复的“观察”,不断“意匠”之后的产物,所以图案不是装饰与图画,而是设计。

民主科学之美

用民主反对专制,用科学反对愚昧,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主题。它改变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引起了生活方式、审美思想和教育的全面革命。

平民主义教育思潮风起云涌,使更多的人开始接受新思想、新科学的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等思想,在蔡元培与张伯苓付诸在北大、南开的教育实践中,为社会培养了许多精英;在进化论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对社会是否有用成了当时人们衡量事物的一个重要标准,重视实用知识的传播,注重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成为新青年的价值观。

提倡白话文,倡导言文一致的教育主张,以及著名的乡村教育实验运动,就是在此背景下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审美必须返回现实生活,必须解放情感,必须通过美术音乐等方式获得表现和抒发。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