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黄河银剪 红纸丹心

2021-04-2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赵美玲在创作剪纸作品 翟钦奇摄

赵美玲的人物肖像剪纸作品 翟钦奇摄

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黄河岸边,有这样一座特殊的博物馆:它面积不大,却有多部史诗般的艺术作品;它装修并不豪华,却挂着自治区级、市级多个教育基地的牌子;它的地段并不繁华,但却迎接过来自欧洲、美洲等许多国家以及港澳台的参观团。

这座博物馆的主人赵美玲是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因为爱剪大幅剪纸作品被人们赠送了一个外号“赵大剪”。赵美玲觉得很有意思,就把自己的博物馆命名为“内蒙古赵大剪乡村记事剪纸艺术博物馆”。

“赵大剪”多大的作品都敢剪:先剪100多米的《农民纪事图》,又挑战千米的《上下五千年》。近两年,她放下其他的活,专心创作了《百年党史》。“我从小听姑姑和外婆讲共产党为人民打天下的故事。”赵美玲说,“她们教会了我剪纸,我要把她们对党的感情,浓缩到剪纸艺术里。”

百幅鸿篇庆党生

记者来到位于东海心村的赵美玲的剪纸艺术博物馆。一走入博物馆,仿佛进入了红色的海洋。博物馆的墙上挂着赵美玲的剪纸作品,其中最夺人眼球的,还是她为建党100周年创作的《百年党史》。

这部作品由100幅剪纸组成,记录了从1921年至今中国共产党百年间的历史事件,从中共一大到开国大典、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中共十九大……在馆内,记者看到,100幅装裱精致的剪纸依次摆开,总长度有近200米,一眼望去,蔚为壮观。徜徉其间,中国共产党百年风华呈现在眼前,游览完毕,心情久久难以平息。

赵美玲说,她很早就有为建党100周年创作剪纸的想法了。2019年5月,她开始着手准备:选择事件、确定主题、设计图案、绘制底稿……这对一位65岁的老人来说殊为不易。创作这样一部宏大的作品,需要对党史知识有深入的研究和充分的了解。赵美玲学历不高,也不太会使用网络搜索,在选择事件的时候犯了难。

“难度大的就是这100幅图不好定,我愁这100幅图到底剪哪些事件。”鄂尔多斯党校在村里扶贫的工作人员听说了这件事,深受感动。他们随即整理了详尽的资料,送到赵美玲的博物馆,并派来专家学者提供指导。当地组织部的同志也经常来为赵美玲提供帮助,帮她确定主题、校对文案,解决创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最终,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赵美玲团队的配合下,这部鸿篇巨制终于呈现在世人眼前。

与众不同“赵大剪”

赵美玲的姑姑和外婆当年也都是远近闻名的剪纸高手。在家人的影响下,赵美玲从小就开始学习剪纸技艺。她第一次知道剪纸是一门艺术,是因为一个老渔民。“他看到我的剪纸后,跟我说,‘赵美玲,你可不要把这个埋没了,好好剪,这叫非遗。’”提起这位老人,赵美玲至今仍旧感慨万千,“我永远记得这句话。”

赵美玲的剪纸与别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大”,篇幅巨大,叙事宏大,立意远大。赵美玲形象地说出了自己剪纸的特点:“如果说别人的剪纸是写日记,我这个就是写小说。”2008年2月,赵美玲完成了由28种运动、527名运动员组成的8米长、1.6米宽的《中国好运图》。随后,她又陆续完成了《农民纪事图》、开工了《上下五千年》等巨幅作品,作品的规模不断提升。

这种规模巨大的剪纸,创作过程与众不同。“首先要收集整理故事,比如《农民纪事图》,上面的故事都是我亲身经历的,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这个过程就等于写一部小说。”选取了合适的故事,赵美玲还要手绘每一部分的构图,“要想做好剪纸,先得是个好画家。”每次绘图,赵美玲都亲力亲为,她年纪大了,绘图时都戴着老花镜,贴在纸面上,一点一点细致地绘画。“现在的剪纸作品里面很多物品都是以前没有的,这些图案都要我自己来设计。”绘图完成了,下一步就是剪裁,赵美玲说,这种大幅的剪纸作品,用剪刀很不方便,她使用的是一种自己独创的特殊刻刀,“这个对手法的要求更高,一不小心出错了,整幅作品就全毁了。”

巨幅剪纸,要求创作者不光要有高超的技艺,更要有统筹全局的眼光。刚刚创作这种作品时,赵美玲也走过不少弯路:画面出现重复、整体效果不协调、叙事不连贯等。如今,经过几部作品的历练,她和团队已经完全可以驾驭这种规模的创作。“现在不光是我,我手底下的这些学生,包括我家里的晚辈,都成了设计师。”

一心逐梦向未来

从传统的生肖图案,到各种人物肖像,赵美玲的作品内容丰富,故事性强,给人以很强的沉浸感。有一位老人参观完赵美玲的博物馆后,惊叹道,“感觉就像看了一场电影。”

在赵美玲工作室的墙上,有一幅两米高的剪纸,上面是中国古代武将——关羽。记者发现,这幅作品和赵美玲的其他作品不甚相同,许多细节并非传统剪纸的表现形式,而是借鉴了动漫和游戏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元素。赵美玲告诉记者,这是她的一名年轻学生创作的。“咱们的剪纸图案也不能一成不变,看到好看的图案,也要借鉴过来。在这一块,年轻人做的比我好多了。”如今在赵美玲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剪纸的传承工作中,并往这项古老的技艺中加入越来越多富有活力的内容。

此外,赵美玲还创新了剪纸的装裱。在她的博物馆中,剪纸除了传统的卷轴、相框、硬纸板以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竹木材质的载体,看上去就像蒸包子的笼屉,又像传统的箬笠。这种载体配合剪纸上极具乡村色彩的图案,显得浑然天成,相得益彰。

赵美玲告诉记者,这座600平方米的博物馆最开始是她一家人省吃俭用自费盖起来的,后来当地政府了解到这一情况,划拨了专项资金。如今这座博物馆,既是各地游客参观剪纸艺术作品的场所,又是赵美玲和团队的工作室,也是赵美玲传授剪纸技术的教室。

博物馆建起来以后,这个小渔村逐渐热闹起来,各地的游客越来越多。随着博物馆名气越来越大,港澳台地区和国外的游客也都慕名而来,欣赏中国剪纸艺术的魅力。“许多外国游客都惊叹,我用一把剪子一张纸,就能剪出这么精美的图案。有一个外国游客还来看我的纸上是不是提前画了图案。我告诉他,这些图案都在我的脑袋里装着呢。”赵美玲记得,有一年接待台湾的学生参观,“一个台湾学生跟我说,台湾也有人在做剪纸艺术。这让他真正感受到两岸文化是同根同源的。”

不求名、不求利,为更多人传播非遗的魅力,就是赵美玲唯一的追求。谈到未来的计划,赵美玲坦言,“还是想闹个更大的博物馆。”有一次,在和自己的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她接触到了网络直播这一媒介形式。于是,今年65岁的赵美玲自费购买了手机支架、补光灯、麦克风等设备,搞起了网络直播。

在名为“赵大剪”的直播间里,记者看到,赵美玲正为网友现场展示剪纸技术和她的作品,与网友们积极互动,直播间的人数从最开始的几十人到了现在的几百人上千人,她也积累了一批忠实粉丝,“有几个朋友每天都来,我都认得他们。不光是老年人来看,还有些个年轻人也总来看我直播。”(记者 丁志军 翟钦奇)

《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4月29日第12版)

不仅是网络直播,对于VR技术,赵美玲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她说,“我想以后把博物馆开到网上,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我的剪纸。”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