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葛稚川“移居图”中的那些密码

2021-04-25

《中国美术报》第226期 美术新闻

东晋道士、句容人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生前绝对想不到,当年他牛拉马驮搬个家,竟牵引了后世很多画家的目光,以此为题材且较有影响的画作大约在30幅左右。不过相比于今人常用的“搬家”二字,古人多以“移居”作为画名。据北宋《宣和画谱》记载,五代画家黄筌、李异都画过《葛洪移居图》;宋代的李公麟、赵雍和明代的丁云鹏、郑重也曾有同题的《葛仙翁移屋图》;元代的赵孟頫、钱选、盛懋;明末清初,崔子忠、胡慥和清末陈康候等也都画过葛洪“移居”“炼丹”之类的作品。倘论及此类题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张名画,则非“元四家”之一、黄鹤山樵王蒙的《稚川移居图》莫属,且王蒙画这个题材还不止一幅。故宫博物院藏有王蒙另一幅早期的《葛稚川移居图》,而民间流传的《稚川移居图》,乃王蒙晚期作品,曾为2011年保利春拍的压轴重器,以4.025亿元的天价成交,刷新了当时古画拍卖成交价的最高纪录。

说到这张画,必然要涉及两个问题,其一,葛洪何以成为载传千古的绘画题材?其二,王蒙这张画,在画史、学术和流传上有何特别之处?

茅山乃道教名山圣地,其高岩邃谷、诸峰障立,上碧落而下白云,可谓幽奇玄朗、脱迹尘纷之地也。据传,葛洪当年为了采药、修道和炼丹,曾住茅山大茅峰东侧抱朴峰,今尚有丹井、抱朴庵等遗迹。历史上的葛洪,乃三国方士葛玄侄孙,人称小仙翁。葛洪曾自谓“少好方术,负步请问,不惮险远。每以异闻,则以为喜。虽见毁笑,不以为戚”。有关他的生卒年,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为283—363年,活了81岁;二为283—343年,活了61岁。葛洪是一位儒道兼修、旁涉百家之学的学者和医药学家。很多人不知道,葛洪对于今世的医学,甚至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都有内在的牵连。因为早在东晋,青蒿作为治疗疟疾的药物就已经由葛洪首先提出了。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就是从青蒿中提炼出来的。屠呦呦在得奖后曾表示,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在研发的关键时刻,是中医古代文献给予她灵感和启示。屠呦呦所说的中医古代文献即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正是内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句话,给了屠呦呦很大的启发。如今罗浮山(葛洪移居之地)朱明洞洗药池旁,矗立着一统石碑,上书“青蒿治疟之源”六个大字,即为纪念葛洪的伟大贡献。2016年9月,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特意选在罗浮山召开,便是向1700年前的先贤葛洪致敬。

【元】王蒙 葛稚川移居图 纸本设色 139cm×58cm 故宫博物院藏

另外,葛洪的传世之作《抱朴子》,自问世以来,对道教和儒家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葛洪写作此书,实际上是以隐士的身份,来为江山社稷出谋划策;是对前人思想的全面吸收,且能自出机杼,继承并改造了道教早期的神仙理论。书中还包括了文学、百家学术、炼制金银丹药、个人修养、当时人的生活习俗、自己的生平以及藏否历史人物等内容,可谓观点新颖、记录平实且极富学术性的一部经典著作。

在古代绘画中,“移居图”的主体往往是道家神仙。葛洪这样一位在道教史上开宗立派的人物,自然会引起后世画家悠远的遐思和创作的冲动。王蒙所画的,正是葛洪从家乡句容移居南粤罗浮山的一段史实。葛洪一生两次(24岁、50岁)不远千里,栖居并最终移居岭南,后在罗浮山终老,究其因,自然和岭南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因为一些罕见的炼丹之材,在罗浮山上几乎都能找到。正如陆胤在《广州先贤传》中所言,“粤产素多奇瑰之货”;范晔《后汉书》云,“旧交阯土多珍产,明玑、翠羽、犀、象、玳瑁、异香、美木之属,莫不自出”,这对追求长生境界的仙人道士而言,极具吸引力,也是葛洪举家迁居罗浮山的真正缘起和目的。

让我们来看看王蒙的这张画,首先,它所截取的是葛洪最重要的生命场景之一,正是由于移居罗浮山,葛洪才开辟出一条非凡的医学科研道路。虽然此画流传了600多年,但作为珍贵的图像资源,依然具有较为清晰的辨识度。画幅中央,峰峦攒叠,流泉飞瀑,怪石林立。走在前方的挑夫、仆人有四,其中二人牵着牛绳,分坐在浅深两条牛背上的,是宽袍大袖的葛洪夫妇。葛洪手不释卷,妻子正照应几个孩子(怀抱最小的婴儿),一仆人殿后紧随。葛洪一行多人,在崇山峻岭、涧溪林莽间穿梭前行,整幅画体现出王蒙元气磅礴、层次繁密、结构复杂、笔墨苍秀的艺术特点。画幅上方有与王蒙同时代或稍后的七位文人画家的题跋及钤印,如韩性、倪瓒、陶复初、陈则等人的题诗及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的20余枚收藏印。其中,明代大才子陈则的题诗尤为珍贵,上书:“挈累离羁归去兮,犁牛稳跨寿眉齐。陶镕铅汞犹余事,利物济人心弗迷。”陈则几无传世的墨迹,题于《稚川移居图》上的七绝,就成了他珍贵的留存。

前不久我去苏州过云楼陈列馆参观,得知王蒙的《稚川移居图》曾于19世纪后半叶流入过云楼第一代主人顾文彬手中,庋于深阁,为镇宅之宝。后几经劫难,差点毁失。上世纪30年代,日机轰炸苏州,顾家园林(即如今的怡园)被毁,而《稚川移居图》就藏在与怡园近在咫尺的顾家书房。顾家人遂于炮火中将藏品连夜转移至上海租界,才使这张画免遭兵燹。上世纪60年代,过云楼藏品被查抄。1977年11月8日,上海博物馆书画鉴定专家郑为、承明世与钟银兰应邀赴苏州博物馆鉴定书画,在一堆查抄品中偶然发现了《稚川移居图》,“画极精,令人激动不已、激动不已”,这句话出现在钟银兰的鉴定日记中,可以看出她当时的兴奋心情。后来此画完璧归赵,发还过云楼顾氏后裔。

一幅元朝的传世之作,所蕴藏的图像信息、文化信息、历史信息和科学信息竟如此丰富,这在中国传世画作中亦属罕见。实际上,王蒙与葛洪都有过入世为官却又不得不避世隐居的一段经历。在张士诚割据浙西时,王蒙曾出任过一官半职,后朱元璋势力兴起,王蒙被迫弃官,携妻隐居杭州临平黄鹤山。朱元璋鼎定天下之初,心存仕途之念的王蒙,还出任过山东泰安的知州,正因此,和当时的宰相胡惟庸时有过从,常去他的府上喝茶品画谈天,颇为投契。不幸的是,王蒙受胡惟庸一案牵连而罹祸,被押入南京监狱关了一年多,最后凄惨而死。

作为杰出的文人画家,王蒙一生创作出众多重要作品,其中,最能代表他艺术风格的作品,即《青卞隐居图》和《葛稚川移居图》。诚如倪瓒题跋所言“叔明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那是指上溯,若论王蒙身后的影响,其法脉已下启600年,馨传必将更为久远。■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