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唐代才子们的那些科考往事

Image 2021-04-25

从隋唐确立科举考试制度以来,科考就是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唐代才子们的那些科考往事。

王维是如何考中状元的?

说起王维,我们大家都很熟悉,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性诗人,跟孟浩然并称“王孟”,他的很多诗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不过,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王维还是唐代的一位“高考”状元!

那么王维是如何考中状元的呢?也许有人要说,王维诗写得这么好,中状元也没啥稀奇的吧。不过,情况并没有这么简单,虽然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但也不是诗写得好就能考中的,否则为何像杜甫这样的大诗人还会屡屡名落孙山呢?

据《唐才子传》记载,王维考中状元,与他考前拜访过一位大人物有关系。王维是一位文艺全才,九岁就会写文章,善写草隶,精通音乐,深受唐睿宗之子岐王器重。考试之前,岐王让王维抄录几篇自己写的好诗,带上自己新谱的琵琶曲,一起造访九公主府邸。公主非常喜欢王维所作的琵琶新曲,王维又趁机献上自己所写的诗篇,公主读后,又惊又喜,说:“这些都是我熟读成诵的作品啊,我一直以为是古人的作品呢,原来是你的佳作啊!”于是极力向主持考试的有关人士推荐王维。由于得到公主的大力举荐,加上王维本身才华杰出,于是他就考中了状元。

尽管有学者考证认为,这个故事不一定确切,但这种呈献诗文给达官贵人以求推荐的“行卷”活动,是唐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社会风气,所以史上流传着王维的这样一个故事,也就不足为奇了。

哪位才子考试得了神助?

王维得贵人相助就中了状元,那么有神明相助又会怎么样呢?高考期间,牛顿、鲁迅等名人的雕像都成为考生求助的对象,大概是求个心理安慰。不过,据记载,唐代还真有一位才子在考试中得了神助呢!

这位才子是谁呢?他就是位居鼎鼎大名的“大历十才子”之首的钱起。据说,钱起进京赶考途中,有一天晚上住在京口旅舍。那天晚上月色很好,钱起便在庭中散步。忽然,他听到门外有吟诗的声音,吟的是“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那个声音来来回回,将这两句诗一连吟诵了好几遍。钱起觉得好奇,便循声出门去追,结果却又什么也没发现。钱起觉得非常奇怪,心想刚才吟诗的难道是鬼?

等到进京参加考试时,考的诗题是《湘灵鼓瑟》,钱起写完之后,就用那天晚上鬼吟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作为结句。主考官看到这两句诗后,非常欣赏,不禁拍手叫好,反复吟咏,感慨说:“这必定是有鬼神相助啊。”于是便把他排在录取名单前列。

这个故事或许是瞎编的,但“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确是神来之笔,余韵悠长,令人神往。

谁被老爹害得丧失考试资格?

前面我们说到了鬼诗,接着我们说说“诗鬼”李贺的故事。我们知道,李贺的诗作想象奇特,喜欢写神话故事和鬼魅题材,因而有“诗鬼”之称。

李贺画像

说起来,李贺也算是宗室之后,他的祖先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武德年间曾被封为郑王。李贺七岁就会写文章,当时在京城名气很大。据记载,当时的文坛名家韩愈、皇甫湜读到他的作品后,非常惊奇,觉得难以置信,说:“如果说作者是古人,我们或许不知道,既然是今人,我们哪有不认识的道理呢?”于是连忙到李贺家拜访,李贺当场作诗,令韩愈、皇甫湜大为叹赏。有了文坛名家的推赏,李贺更是声名鹊起。

有道是“人怕出名猪怕壮”,文名太盛也给李贺带来了烦恼。什么烦恼呢?据说当时的士子害怕在考场上竞争不过李贺,就制造了一种舆论,阻止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有一种避讳的传统,就是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君主和尊长的名字。《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母亲名叫贾敏,所以林黛玉读书遇到“敏”字都念成“密”,写“敏”字时也会故意缺一两笔,就是为了避母亲的名讳。而李贺的父亲名叫李晋肃,“晋肃”在古代跟“进士”的读音是相近的,所以有些人认为,为了避讳,李贺不应该参加进士考试。韩愈知道此事后,非常生气,专门为此写了一篇《讳辩》,引经据典,阐明李贺可以参加进士考试的道理,最终还是没能为李贺争取到参加进士考试的资格。

谁是出家半路的考生?

在科举问题上,韩愈不仅帮助过李贺,还曾劝另外一位已经出家的才子还俗参加科举考试。这位出家半路的考生,便是“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吟”派诗人贾岛。

贾岛画像

说起韩愈与贾岛的相识,就不得不说到那次改变贾岛命运的交通事故。话说贾岛因为之前多次考试失利,一贫如洗,便出家为僧,法号无本。有一次,贾岛骑驴去拜访朋友李馀隐居的住所。得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回来的路上,贾岛就一直在琢磨,后一句究竟是作“僧推”还是“僧敲”好。他骑在驴上,想着这两句诗,一边嘴里念叨,一边又用手比划着推敲的手势,路人见了他这副模样,都暗暗惊讶,不知道他在干什么。直到被一群士兵大声呵斥,拉下驴背之后,贾岛才如梦方醒,大惊失色。原来,贾岛不知不觉就冲进了时任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拉他下驴的士兵正是韩愈的随从。

韩愈画像

贾岛被士兵押到韩愈面前,满脸惭愧地说:“我刚才正在作一首诗,其中一句不知作‘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好,不觉入迷,冲撞了大人您,还请恕罪。”韩愈听后,并不怪罪他,反而跟他一起琢磨用“推”还是“敲”好。想了一会儿后,韩愈对贾岛说:“我觉得还是‘敲’字好。”说罢,就邀请贾岛一同回家。跟贾岛谈论一番之后,韩愈对他的才华非常欣赏,便劝贾岛还俗参加科举考试,还送他一首诗说:“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贾岛因此就还了俗。

谁是唐代考场第一快手?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这是晚唐词人温庭筠《望江南》一词中的名句。不过,温庭筠并不仅仅会写小词,据《唐才子传》记载,温庭筠天资聪颖,学识渊博,写文章非常快,“能走笔成万言”。他因此还有个外号叫“温八吟”,也叫“温八叉”。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温庭筠画像

原来唐代科举考试的时候,第一场考的就是诗赋,一般要求写一首五言律诗(一般十二句)和一首律赋。其中,律赋一般会给定一句八个字的话,要求赋中用这八个字作为韵脚。例如中唐时吕温写过《礼部试鉴止水赋》,要求用“澄虚纳照遇象分形”为韵,就是赋中要用这八个字作韵脚,有时还要求韵脚的顺序也要与给定文句的顺序一致。

温庭筠就特别擅长写律赋,每次考试写律赋的时候,他都不用打草稿,只是笼手坐在桌子前面,每一韵只要口中吟一遍就写成了,所以考场中人都称他为“温八吟”。也有人说他只要行八次叉手礼的功夫,就能写成一篇律赋,所以称他为“温八叉”。

正因为温庭筠答题答得快,所以考试时间对他来说绰有余裕,因此他还经常帮助邻近的考生代做答卷。据说,有一次考试,主考官怕他又替别人答卷,所以特意把他的座位安排在自己眼皮底下。正常考试可以从早上一直考到晚上烧完三支蜡烛之后,不过这一天温庭筠心情不好,到了傍晚的时候就提前交卷出场,交了一篇一千多字的文章。后来考官一问,听说他已经向八个人口授过文章答卷了。可见其文思之快!不过,对于这个故事,我们也不无疑惑。既然是在考官眼皮底下考试,温庭筠又是如何口授给别人的呢?当然,据傅璇琮先生《唐代科举与文学》一书中的描述,唐代的科举考试远没有明清时代那样监察严密,大概由于考场的作品本身也并非录取的唯一依据吧。

◎本文转载自“中华书局1912”,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