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文物|天王俑,带你了解古代丧葬镇墓习俗
2021-04-20
天王俑是唐代新出现的殉葬俑,是唐朝葬仪的组成部分之一,最早出现在武则天时代。
天王俑与镇墓兽一起,多摆设在墓道或墓室前面。镇墓兽在前,天王俑在后,通常成对出现,左右各一,对称置于墓门内,与十二生肖俑一起被称为“四神十二时”,用于辟邪和保护墓室安全,确保墓主亡灵平安。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这件三彩天王俑的形象就是按照传说中的天神塑造的。艺术家在创造的时候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夸张的手法,通过高矮强弱的鲜明对比,表达出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主题。
路雪摄
因其特殊的用途,天王俑皆作武士装扮,身材魁梧,头戴盔冠,身穿铠甲。一般都脚踩夜叉。
夜叉为梵文译音。亦译作“野叉”“药叉”“阅叉”“夜乞叉”等。佛经中指一种恶鬼,在民间夜叉是阴间独有的鬼怪生物。
古人认为人死后会继续在冥间生活,因此除了为死者准备在阴间所需的一切物质外,还对其生命财产安全给予充分保证,所以自战国时就流行镇墓兽随葬。北朝、隋及初唐时,盛行以甲胄装束的镇墓兽和武士俑各一对随葬,可谓是为死者的生命财产提供了充分的安全保障。
汉代时,天王形象随着佛教传入中土,并逐步被汉化。在唐代,随着厚葬之风兴起,以往用于陪葬的武士俑逐渐为佛教里的天王形象所取代。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