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 白沙宋墓、白斯朗营子遗址、白羊村遗址
《白沙宋墓》封面,第二版第一次印刷,2002年
白羊村遗址中出土的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和瓮棺墓。
Baisha Songmu
白沙宋墓
北宋末赵大翁及其家属的 3 座墓葬。位于河南省禹县白沙镇北。1951 年 12 月发掘,报告由宿白编写,题名《白沙宋墓》,因而习称这 3 座墓为白沙宋墓。
赵大翁墓分前后两室,前室扁方形,后室六角形,中间有过道,全长 7.26 米。砖筑仿木建筑结构。墓门正面是仿木建筑门楼,上砌斗栱、檐椽和瓦脊。墓内各壁亦砌出柱和斗栱,斗栱为单抄单昂重栱五铺作。前室和过道作宝盖式盝顶藻井,后室作宝盖式截头六瓣攒尖顶。仿木建筑上有彩画。墓室四壁亦有彩色壁画。甬道两壁画身背钱串和手持筒囊、酒瓶,以及牵马的侍者。前室墓门两侧画持骨朵的护卫,东壁画女乐 11 人,西壁雕画墓主人夫妇对坐宴饮像(见彩图)。后室北壁砌妇女启板门状,西北、东北两壁砌破子棂窗,西南壁画对镜着冠的妇人,东南壁画持物侍奉的男女婢仆,表现墓主人内宅的生活情景。后室的棺床上置迁葬的人骨两具,有元符二年(1099)朱书买地砖券,随葬品很少。
另两墓并列于赵大翁墓北,都是平面六角形的单室墓,也是仿木建筑结构,壁画题材与赵大翁墓的相同而略简化,棺床上置两具人骨,也都是夫妇合葬墓,随葬品也很少,其时代则较赵大翁墓稍晚,约在徽宗时期。这种仿木建筑的雕砖壁画墓流行于北宋末年中原和北方地区,白沙宋墓是这类墓葬中保存较好,结构最复杂,内容最丰富的一组。(徐苹芳)
Baisilangyingzi yizhi
白斯朗营子遗址
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的遗址。在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小河沿乡,包括四棱山、南台地两个地点。面积约 2 万平方米。1974 年辽宁省博物馆等单位发掘。遗址早期属新石器时代,晚期属青铜时代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从而明确了这两种遗存的相对年代。
早期的房址皆为半地穴式,有圆形双室和椭圆形单室两种。有磨制石器和细石器。陶器主要为夹砂褐陶、红陶,手制,器形有大口深腹罐、高领罐、钵、尊、镂孔豆和盘。纹饰主要有彩陶、细绳纹等。彩陶为红地黑彩,花纹有斜线纹、三角形纹、回形纹、八角形纹。还发现陶塑猪、狗头像;上述大口深腹罐、高领罐和钵等器形,斜线纹、三角形纹等彩陶花纹,都与红山文化的相似,而陶尊则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接近。这表明该遗存的性质介于红山文化与夏家店下层文化之间。对这种新发现的遗存,有人认为属红山文化系统的晚期阶段,有人认为是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可命名为小河沿文化。晚期遗存中有方形半地穴式房址。遗物中,打制石器有锄、盘状器。磨制石器有铲、刀、锛。陶器以夹砂褐陶、灰陶为多,手制,少量陶器经慢轮修整,器形有鬲、甗、罐、盆、瓮、尊等。出土器物与习见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相同。(徐光冀)
Baiyangcun yizhi
白羊村遗址
中国西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云南省宾川县城东北 3 公里处,地处金沙江流域。现存面积约 3000 平方米。1973~1974 年云南省博物馆发掘。文化层分早、晚两期。早期的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的年代,约为公元前 2200~前 2100 年。它是滇西洱海地区内涵比较丰富、文化特征鲜明的一处典型遗址,也是云贵高原地区目前所知年代较早的以稻作农业为主的文化遗存。
在遗址中发现房址 11 座,均为长方形地面建筑,一般面积 10 多平方米。四周立木柱,柱间编缀荆条,两面涂草拌泥构成墙壁。早期墙基多开沟槽,沟底挖柱洞。晚期墙基无沟槽,直接在地面上挖柱洞,或是在四周地面上铺垫石础,再立木柱。残存灰白色粮食粉末和稻壳、稻秆痕迹的窖穴达 23 个, 多分布在房址附近。还发现猪、狗、牛、羊等家畜的遗骨。墓葬 34 座均属晚期,都无随葬器物。葬式复杂多样。24 座竖穴土坑墓中,除二次葬和完整骨架的单人、双人仰身直肢葬外,以仰身直肢或屈肢的无头葬最为特殊。无头葬主要是成年男性,也有成年女性和小孩;多数为单人,有的则是 2 人、3 人以至多人的合葬。有人认为无头葬可能与猎头习俗有关。还有瓮棺葬 10 座,绝大多数为幼童,个别的是成人瓮棺二次葬。该遗址石刀数量众多且具特色,以新月形凸刃双孔或单孔石刀为主,少数为穿孔圆角长条形。陶器均夹砂,褐陶最多。绳纹、划纹较普遍,还有富于特点的点线纹和篦齿纹,器形有罐、圜底钵、圜底匜、弇口缸等。(李仰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