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隐藏56年的“青春秘密”,南邮学子讲述外公的红色人生

2021-03-30

“是党给了我的一切,我要把一切都献给党,献给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1966年10月18日,身为解放军某通讯团无线通讯骨干的陈东平在日记本里写下了这句话。56年后,当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学生王雪雁翻阅着她的外公——陈东平生前写下的日记,读着那些平凡而真实记录外公过往人生的文字,她的眼眶湿润了。

“以前只知道外公年轻时候当过兵,但他从来不说自己做了什么。直到2017年,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对公众开放了,外公才告诉家人,他曾是一名酒泉基地的通信兵,一干就是8年。”王雪雁说,她的外公1960年当兵入伍,多次参与中远程导弹的发射试验。因为工作涉密,外公将这个“青春的秘密”整整隐藏了56年。

2020年4月,王雪雁曾写过一篇关于外公“神秘的青春”的文章,当外公在病床上听着雪雁妈妈读着文章的时候,他会心地笑了,并给雪雁打了个电话:“还有很多难忘的故事没和别人讲过,等你从南京邮电大学回来了,我再讲给你听。“可是,这个约定无法实现了。在通话后不久,陈东平因突发心脏病离开人世,雪雁再也听不到外公讲述通信兵的故事了。带着对外公的思念,雪雁只能从外公留下的一本本日记里回顾他的人生。

“一个人如果以解放全人类为目标,就会全心全意把工作做好。一个人如果只是追求物质享受为目标,就必然斤斤计较报酬的多少。”陈东平的日记里有一行话令王雪雁印象深刻。想到外公的一生,都过得极其节俭。陈东平从酒泉退役回到家乡后,为了保守秘密,选择了做一名乡村教师,教书育人。直至退休后,他仍然留在村子里,不愿去城市里生活。在雪雁的记忆里,外公的衣服就那么几件,但朴素而整洁,从来不计较物质生活,但外公酷爱写作,每日都会看书看报、写日记,精神生活非常富足。在外公的影响下,王雪雁也养成了这样的生活习惯,从不追求物质生活,将很多的时间花在了读书上,学习成绩在社会与人口学院名列前茅。

王雪雁考入南京邮电大学时,陈东平给他疼爱的外孙女包了一个大红包,并在红包上写下了八个字:学成栋梁,建设祖国。王雪雁说:“拿着这份沉甸甸的红包,我感受到外公对我殷切的期望与嘱托。”因为陈东平的影响,雪雁的表哥考入了西南石油大学,表姐考入了北京科技大学,而她考入了南京邮电大学,所学专业都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他们都有一个“报国梦”。每每谈到这些,陈东平总是会露出富有成就感的笑容,他常常说:“未来建设国家的任务在这一代人肩膀上,你们就是国家的希望。”

令王雪雁难以忘怀的是,2018年时候,外公在舅舅的陪同下,终于重返酒泉,回到了他青春时候奋斗过的地方,那应该是他最幸福、最开心的事。时隔50多年后,他又坐在了电报机前,敲打着机器,动作熟练敏捷,神采奕奕。“多少年过去了,对电报机还是那么熟悉,仿佛当通信兵的日子就在昨日。”王雪雁也从日记里感受到了外公的激动,也体会着外公的“初心”。

“站在航天城接待中心的门前,就能看到一片茂密的胡杨林,胡杨有着死而不倒的精神,我在这里工作时,领导就号召我们学习胡杨扎根大漠,以场为家,不怕苦,不怕死,为火箭导弹试验作出贡献。”陈东平在日记里这样描述在酒泉基地参观时的感悟。王雪雁终于理解了她的外公为什么愿意坚守这个秘密这么多年,因为他的心里装着国家,有着默默而强烈的报国之心。

巧合的是,王雪雁就读的南京邮电大学首任党委书记兼院长秦华礼和外公有着同样的经历。秦书记也是一名通信兵,退役之后也投身于教育事业,为我国通信事业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以及学校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王雪雁感到幸福而光荣,在这样一所有着红色历史的学校里读书,“这是一种奇妙的缘分,外公一定会很欣慰。”她深情地说。

“从外公的日记里,我感悟着他的爱国情怀,也督促着自己不断向外公的境界学习。在南邮求学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进取,成为能为党和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的人。”王雪雁在感怀外公的人生时,用了“纯粹”两个字,纯粹地热爱祖国,纯粹地为国奉献,纯粹地听党话,跟党走,纯粹地做好本职工作,她也憧憬着这样的人生。

通讯员 李海博 安慧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赟

校对 李海慧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