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现代诗为何争议不断?因为借了“诗”之名,该换了

Image 2021-03-14

新文化运动,“新诗”,又被称为“现代诗”是其产物之一。但是,自现代诗诞生以来,争议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其推崇备至者有,对其深恶痛绝者也有。这样的争论,持续了一百年,但还是没有一个结果。

现代诗成了一种尴尬的存在,每隔一段时间,必然会被人揪出来批斗一番。仅仅就最近这几十年,伊沙、汪国真、赵丽华、车延高,到现在的贾浅浅,现代诗消停过么?那为何现代诗总是能成为被热议的对象?

贾浅浅

问题出在这个名字上,“现代诗”,那意思就是还是属于“诗”,可是它连一点诗的影子都没有。“诗”是什么?“诗”字最早象征着“祭祀中伴随着某种动作、音乐、歌诗和舞蹈的一种特定行为的意义”。

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文学的一种体裁(言说心志、抒发情感的押韵文字)”。所以,“诗”具有韵律美,是其天生的属性。但是,现代诗有这种属性么?显然是一点也没有的,可以说是“荡然无存”。

汪国真

因此,现代诗,严格来说,是不能称为“诗”的。披着“诗”的外衣,却没有诗的味道,就像挂羊头卖狗肉一样,那必然会招来一片的谴责。文学体裁有多种形式,史、书、经、诗、词、歌、赋、曲、演义、散文、小说、杂文、随笔,每一种文学体裁都有它自己特有的属性

那现代诗的属性是什么?第一要点就是“换行”,将一句话换成若干行,每一行长短不一。第二就是逻辑的跳跃性,各个词汇之间,各个语句之间,没有严密的逻辑。第三就是“包容性”,什么都可以往里面写,包括“屎尿”、“经血”等等。

赵丽华

因此,为了从“根上”避免这种争议,来个釜底抽薪,是该给“现代诗”一个新名字的时候了。这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和诗完全不同。那给它一个什么名字好呢?这确实有点伤脑筋。因为现代诗学习的是西方,我们来看看,在西方“诗”叫什么?

poem,没错,这就是西方对“诗”的叫法,这个读音也难以找到相应的汉字来表示,“破译蒙”是其大概的读音。但是,将现代诗称为“破译蒙”,有点让人一头雾水,跟现代诗一样,让人一下看不出它的特点来

伊沙

我们还是从“现代诗”的特点上下功夫吧。既然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换行要不干脆将这种文学体裁叫作“行”。著名“诗人”变成著名“行人”,比如伊沙、赵丽华、贾浅浅,他们都不是诗人,而是“行人”,在“行”这个领域里,他们是著名的。

这样一来,对现代诗的争议就立马烟消云散了。反正你写的那些玩意儿又不是诗,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你们觉得好那就好了,我们不喜欢那就不喜欢了,两不相干。比如,伊沙的《车过黄河》那是“行”,贾浅浅的《朗朗》也是“行”

贾浅浅

这样的文学体裁再也与“诗”没有关系,人们就不会以“诗”的标准去评判它们,他们也用不着“苦口婆心”地解释。这种“行”的文学体裁,完全是学习西方的结果,说我们“行”的“审美落后西方一百年”,那是毫无争议的,说落后一千年都没有人觉得不妥

什么“梨花体”、“羊羔体”、“乌青体”、“屎尿体”,还有什么朦胧派超前主义达达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这些都是“行坛”的事,与“诗”无关。那还会有什么争议?再也没有说他们庸俗了,再也没有人说他们没有韵律了

即使以后再出现什么出格的“行”,那也没有人觉得奇怪,它毕竟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嘛。《诗刊》换成《行刊》《诗林》换成《行林》“诗坛”换成“行坛”“诗人”换成“行人”,那是一点毛病也没有了。

贾浅浅

至于“行”这种文学体裁有多久的生命力,那就看它自身的造化了。如果能出一个“行人”大家,将“行”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让大众能够欣赏接受,就像诗坛的李白杜甫一样,那“行”这种文学体裁应该也能发扬光大的。

不过,目前来看,这样的“行人”还没有出现。伊沙被称为是“鼻祖”,好像还不太够格。赵丽华被称为“干将”,好像也还没有那么大的影响。贾浅浅被称为“天成的行人”,好像也没有表现出“大家”的特质来。

“著名行人”伊沙“著名行人”赵丽华“著名行人”贾浅浅,那真是一点毛病也没有。现在,整个“行坛”,都在等着开创性的人物出现。但目前看来,是毫无征兆啊。我们还要等多久?只怕老天也不知道。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