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话牛:“牛”字里的意趣
把“牛”等12种动物跟纪年法匹配,始于汉代,有两千年历史了,可谓一种古老的中华文化。“牛”字也在发展演化中包孕了丰富而有趣的含义。
“牛”指人固执或执着。例如田汉话剧《关汉卿》中说:“他的牛脾气您还不知道。”其中的“牛脾气”指固执的性格。老舍的《骆驼祥子》里,虎妞对祥子说:“我真疼你,你也别不知好歹!跟我犯牛脖子,没你的好儿,告诉你!”这里的“牛脖子”也指固执。《红楼梦》第32回中,袭人抱怨:“偏生我们那个牛心左性的小爷,凭着小的大的活计,一概不要家里这些活计上的人作。”袭人说的“牛心”即“固执”。
李可染《童子牧牛图》
“牛”表示执着时常见的说法是“牛劲儿”。新闻中时见这样的说法:“牛劲儿蹚出致富路。”“这股韧性十足的‘牛劲儿’促使他在专业的路上越钻越深。”
“牛”诙谐地指某种“大”。如用“牛力”表“力气大”,曹雪芹的爷爷曹寅诗云“万夫谁敌此牛力”;用“牛气”表“自高自大”,如“本以为他很牛气,谁知一见面发现他很平易近人”;用“吹牛”表“说大话”,如“先别吹牛,干出个样儿让我们瞧瞧”;用“真牛”表本领大,如“他一来,就把难题解决了,真牛啊”。成语“牛刀小试”指“有大本领,先在小事上试一下身手”。报纸标题“‘牛’起来的脱贫路”指“作用大起来的脱贫路”。
“牛”指“勤恳工作的人”。“老黄牛”是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流行的“热词”。《现代汉语词典》自1978年第一版以来,各版皆收“老黄牛”,释义为“比喻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工作的人”。在新时代,“老黄牛”依然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常见诸报端——“甘做扶贫路上‘老黄牛’”等说法层见叠出。
有的含“牛”词语颇具意趣。如“牛喘”原指牛因热而喘气,后用以比喻庶民之疾苦。这个喻义来自这样一个故事:西汉丞相丙吉出行,遇路旁斗殴死伤者,不闻不问;见别人赶的牛大口喘气,当即查询。随从奇怪,问。丙吉答:斗殴打架由地方官管;牛喘气若因天气异常,恐有大灾,须作准备。他的意思是,应管分内事。后人便用这个典故表示“恪尽职守,关心民事”。
有的含“牛”词语容易用错。如“牛鼻子”一词,“比喻事情的关键或要害”。《辞海》举例说:“牵住敌人的牛鼻子。”其中的“牵”,常有人误写成“抓”。牵牛时抓的是牛鼻环或环上牛鼻绳,而不是用手直接抓住牛鼻子,故宜用“牵”。
春天有个民俗叫“鞭打春牛”,意在催耕迎春、企盼丰收。现在“鞭打快牛”常用来比喻“给优秀单位或个人压担子”。现今,神州大地无数“快牛”奋力前行,“不待扬鞭自奋蹄”,奋进中始终心怀“牛劲儿”,必定“真牛”。
◎本文原载于《光明日报》(作者杜永道),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